“采釀春忙小蜜蜂”,4月,正是蜜蜂采蜜忙的開始。
我國養蜂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人工養蜂,是世界上最早飼養蜜蜂的國家之一。因此,蜂產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蜂產業規模化、機械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是集農業生產、社會經濟、生態效益于一體的產業。
我國蜂產業的迅猛發展,是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搭橋修路”的成果體現。自建立之日起,體系就面向全國挖掘人才,集聚了全國80%以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一流蜂業科技人員;體系還瞄準蜂產業產前、產中、產后出現的技術難題,通過協同攻關,為我國蜂產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與世無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生態環境的破壞、自然資源的枯竭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發展產業不得不以綠色、環保、可持續為前提。
“蜂產業具有投資小、見效快、無污染,不與農業生產爭肥、爭水、爭勞力、爭飼料、爭耕地的優勢。”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吳杰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與世無爭”的特性正契合了當前農業發展的需要。
而且,養蜂不需要建筑廠房,不需要大量勞動力,不需要灌溉,不需要消耗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等飼料。蜜蜂在采集花粉的同時也給植物傳花授粉,還能促進生態自然平衡發展,是自然生態鏈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因斯坦曾預言,“如果蜜蜂消失了,人類生存的時間就可能只有幾年了。”
這樣的預言在現代化、集約化農業高速發展的今天,并非不可能。殺蟲劑和除草劑的大量使用致使野生授粉昆蟲銳減。沒有蜜蜂進行高效的授粉,植物(包括農作物)的授粉總量會極大地受到影響,進而影響植物資源的數量,嚴重的可導致物種的滅絕。
我國是一個生態十分脆弱的國家,現在廣泛開展的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工程意義深遠。在這些重大工程實施過程中,如果缺少蜜蜂授粉,顯花類植被的繁育就會受到影響,進而直接影響到工程效果。
在吳杰看來,養蜂業的發展必然會緩解和改善我國正日趨遭到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增加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不僅如此,蜜蜂授粉可顯著增加農作物產量并提高品質,養蜂業還能帶動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經濟效益顯著。
科技發力:規模擴大效益提升
“十二五”期間,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在技術研發的基礎上,制定了《蜜蜂規模化飼養技術方案》,并在21個綜合試驗站所建設的100余個規模化示范蜂場中實施。這讓我國養蜂業的規模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
在規模化飼養技術示范基地,人均飼養蜜蜂數量由80群上升到120群以上。輻射帶動23個省區養蜂主產區規模效益提高。全國蜂群數量由“十一五”末期的820萬群發展到目前現有蜂群約1000萬群,其中西方蜜蜂占600多萬群,中蜂占400多萬群。
我國蜜蜂良種培育也有重大突破。
“中蜜一號”蜜蜂配套系于2015年11月通過國家畜禽資源委員會審定,這是我國培育成功的第一個蜜蜂配套系,豐富了我國蜜蜂品種資源的結構,也將促進蜜蜂產業格局的優化和完善;改變了我國沒有國審蜜蜂配套系的歷史,標志著我國優勢特色蜜蜂新品種培育取得突破性進展。
不僅如此,科研人員還揭示了熊蜂腸道微生物組具有兩種固定的生態型。這是繼發現人類和大猩猩的腸道微生物存在特定生態型后,首次在傳粉昆蟲熊蜂上發現的,將為今后深入研究傳粉昆蟲生物學提供腸道微生物新視角。
蜜蜂授粉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是體系多年來的工作重點。目前,體系已在山西、北京、新疆、海南、浙江等地應用各項蜜蜂授粉技術,授粉增產效果十分顯著。由體系牽頭制定的《蜜蜂授粉技術規程——油菜》《設施桃蜂授粉技術規程》《設施番茄熊蜂授粉技術規程》三個行業標準通過農業部組織的審定。
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會直接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如果產品出了問題波及市場,整個產業都會受到重創。
為了提高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構建質量安全體系,“我們經過多年研究,建立了楊樹型蜂膠和酒神菊型蜂膠的多指標質控方法、巢脾中鏈霉素、二氫鏈霉素和卡那霉素殘留量測定方法、蜂蜜中煙曲霉素殘留量測定方法等多種獸藥殘留檢測方法。”吳杰介紹,這為凈化我國蜂產品市場,進一步提高我國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行業標準《蜂膠中楊樹膠的檢測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GH/T 1081-2012)已經頒布實施。
精深加工:提高蜂產品附加值
蜂業和蜂產品加工業密不可分。蜂產品的質量、產量和蜂產品制品的附加值直接關系到養蜂業的經濟效益和產業化。隨著產業的發展壯大,目前我國已陸續涌現出一批蜂產品龍頭企業,不斷帶動當地蜂產業發展、帶動蜂產品質量提高。
這些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與基地蜂農簽訂蜂產品收購協議,按協議價格收購符合質量要求的蜂產品,促進蜂農生產優質蜂產品,提高了蜂產品質量,提振了消費者對我國蜂產品的信心,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我國蜂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現有蜂農約30萬人,年產蜂蜜約44萬噸、蜂王漿3500噸、蜂花粉6000噸、蜂膠400噸、蜂蠟8000噸,蜂產品產值約200億元人民幣。
“由于基礎和應用研究不足,我國精深加工技術研究滯后,蜂產品除直接以原料形式進入市場外,制品大多為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保健品。”吳杰說。
技術含量低、生產規模小、工藝落后、缺乏科學的質量控制指標,使得蜂產品藥物資源未充分利用,蜂產業的發展空間還有無限可能。“未來蜂業將大有作為。”吳杰說。
吳杰表示,為改變我國蜂產品長期以原料出口的現狀,必須加強蜂產品的研發工作,解決深加工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開發具有確定成分、功效和結構的高技術產品。
接下來,體系將會重點研究高新技術在蜂產品加工中的應用,特別是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酶工程技術、納米技術、微膠囊化技術、生物技術等的應用,研發系列新產品,提升我國蜂產品加工技術水平。
“我們還要拓展蜂產品在醫藥、日化等領域的應用,拓寬蜂產品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提高蜂產品的附加值。”吳杰說。
吳杰預計到2020年,全國養蜂數目將達到1100萬群,在提高蜂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穩步增加產量,力爭蜂產品產量達到55萬噸;規模化蜂場數量增加,年飼養100群蜜蜂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場(戶)和專業合作組織比重增至50%;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蜂產品質量追溯制度、蜂產品質量檢測評價體系和標準體系,蜂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