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暗化(coronal dimming)和極紫外波(EUV wave)是太陽物理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助理研究員張擎旻和團組首席研究員季海生、研究員宿英娜首次在耀斑發生前發現了日冕暗化現象。研究成果最近以Pre-flare coronal dimmings(《耀斑前的日冕暗化》)為題發表于國際天文學雜志《天文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 Astrophysics)。
日冕暗化是太陽上伴隨日冕物質拋射(CME)的大尺度活動,首次由美國宇航局SOHO衛星搭載的極紫外成像望遠鏡(EIT)發現。日冕暗化表現為日冕極紫外和軟X射線波段輻射的快速降低,在CME源區周圍形成瞬現冕洞,范圍可達幾十到幾百兆米。日冕暗化通常出現在耀斑的脈沖相,并延續到緩變相,持續數小時甚至一兩天。關于它們的本質,目前普遍認為是CME爆發后局地等離子體密度迅速減小導致極紫外和軟X射線輻射減小。雖然關于日冕暗化的觀測和數值模擬研究已經很多,但是耀斑前(pre-flare)的日冕暗化現象還沒有被人注意到。
研究人員利用SDO衛星的多波段觀測數據,詳細研究了2014年9月10號活動區12158的一個爆發事件。該事件是由一個磁通量繩(簡稱磁繩)不穩定爆發后產生一個X1.6級耀斑和快速傳播的暈狀CME。他們發現在耀斑脈沖相前約96分鐘,磁繩南北兩個足點附近的大尺度冕環出現了細長的暗化,寬度約8-9兆米。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暗化區域向外緩慢延伸,亮度逐漸降低。當耀斑達到脈沖相后(即CME加速上升相),日冕暗化區域迅速擴展(呈扇形),亮度迅速降低,一直持續了一個多小時。作者認為,耀斑前的日冕暗化是由磁繩緩慢上升期間束縛磁繩的大尺度磁場結構準穩態膨脹時等離子體密度降低引起的。耀斑前暗化在171,193,211埃等極紫外波段最明顯,在335和131埃也有較弱的響應。耀斑前暗化為大尺度太陽爆發活動的預報提供了新的前兆特征。
審稿人對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耀斑前日冕暗化之前從來沒有被發表過,對于我來說是一個驚喜!”而且“它對于太陽物理(包括耀斑、CME、日冕暗化)和空間天氣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以及江蘇省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的支持。
天文學家通過精美的新圖像揭示了揭示了太陽大氣中正在發生的新過程。美國國家太陽天文臺的DirkSchmidt和同事使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古德太陽望遠鏡拍攝了這些圖像。他們使用了一種被稱為自適應光學的技術......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近期與合作者一道,在日冕徑向較差自轉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這對弄清日冕自轉隨高度變化的規律性及其時間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
日冕作為太陽最外層大氣,其磁場是日冕加熱和空間天氣災害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但由于日冕磁場較微弱,各國科學家對于如何開展磁場測量始終未取得太大突破。北京大學教授田暉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通過創新研究方法,在國......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所屬丹尼爾·井上太陽望遠鏡是目前世界最強大的太陽望遠鏡,它首次直接繪制出詳細的日冕磁場圖,在太陽物理學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一成果有望增強人們對太空天氣及其對地球影響的理解。相關論文發......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今日發布太陽耀斑信息提示:北京時間2024年5月3日10時22分,太陽爆發了一個強耀斑(X1.6級)。該事件發生時我國處于白天,耀斑對我國上空電離層產生了影響。國家空間天氣監測......
近期,“夸父一號”衛星(ASO-S)科學團隊利用“夸父一號”衛星上的白光太陽望遠鏡(WST)觀測數據,揭示了太陽白光耀斑并不罕見,并捕捉到耀斑環上的連續譜輻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olarPhysic......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太陽再次爆發X級耀斑打破2017年紀錄記者從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了解到,北京時間2024年2月23日06時34分,位于太陽表面北緯17度東經26度的活動區13590爆發X6.3級大耀斑,......
2024年是太陽活動的“大年”,太陽還會有“大事”。1月1日,中國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發布耀斑黃色預警,太陽在北京時間5時55分時爆發了一個X5.0級強耀斑,這是6年多來的最強耀斑。耀斑是太陽大氣......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博士向南彬、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新華,聯合云南民族大學教授鄧林華等,在日冕整體自轉與太陽多尺度磁結構的關系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這......
北京時間12月1日17時至12月2日8時,受太陽日冕物質拋射(CME)爆發影響,地球出現3小時Kp為7的大地磁暴,3小時Kp為6的中等地磁暴,以及9小時小地磁暴,目前地磁活動還在持續中。(Kp指數即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