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發展,化石燃料燃燒和農業活動排放了大量含氮污染物(NOx、NH3等)進入大氣環境,給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甚至影響到全球氣候變化。
進入大氣的含氮污染物,一部分可溶于雨滴或者云滴,然后隨著雨水、雪、霧或是露水降落到地面上;另一部分可在重力或者氣流的作用下沉降到地面,或者被植被、土壤和水體等吸附,這些過程綜合在一起就是通常所見的“氮沉降”。
氮沉降總量被低估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后的全球氮沉降熱點區。然而,由于不同研究者所用測量方法的差異,已有監測結果還不能十分明確地認知我國氮沉降的格局、沉降途徑、化學形態等。
為此,自2012年開始,“973”項目“典型流域陸地生態系統—大氣碳氮氣體交換關鍵過程、規律與調控原理”設置了氮沉降研究專題,開展典型小流域大氣活性氮沉降通量的長期觀測研究,發展了大氣活性氮以氣體、顆粒物和降水三種途徑進入生態系統的通量測算方法,增進了對我國氮沉降總量、途徑和形態的認識。
由于采樣點的隨機性和觀測方法的不確定性,量化我國氮沉降通量還有一定的爭議。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上發表一篇文章認為我國20世紀的氮沉降量約20.07 kg N ha-1 yr-1。這一總量的得出是基于“濕沉降約占總沉降的70%”的假設,未充分考慮氣態HNO3和NH3,以及顆粒態的NH4+和NO3-干沉降到的貢獻,明顯低估了我國氮沉降總量。基于70%的假設,估算出的氮沉降可以作為混合沉降通量而非總沉降通量。
華北地區氮沉降量最高
混合沉降采集方法本質上是一種被動采樣法,該方法將采樣器完全暴露在大氣中,因此一部分顆粒物和氣態污染物沉降到采樣器表面,采集到的降雨樣品其實是混合沉降,其含氮組分受到干沉降的影響。
因此,其測量結果高于濕沉降通量結果,但又顯著低于氮沉降總量。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數采用的是被動采樣法測量氮沉降總通量,而忽略了氣體和顆粒物干沉降的貢獻,顯著低估了氮沉降總量。
基于全國性的氮沉降監測網絡,估算我國無機氮沉降總量約40 kg N ha-1 yr-1,空間差異較大(2.9-75.2 kg N ha-1 yr-1):華北地區氮沉降量最高(≈60 kg N ha-1 yr-1),東南和西南次之,東北和西北較低,青藏高原為氮沉降總量最低。
而2015年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上的最新結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區無機氮濕沉降通量約為1.58 kg N ha-1 yr-1,該研究認為以往模式估算的結果或是根據插值所得結果,過高估計了青藏高原地區實際氮沉降通量。
須摸清氨氣排放清單
按照含氮物質種類,降雨中的含氮物質主要由NH4+(銨鹽),NO3-(硝酸鹽)以及TON(降水各種有機氮成分)構成。通常來講,農業區由于牲畜糞便和養殖,以及部分農業活動排放出的NH3溶于降雨中,主要以NH4+為主要成分。工業區以及城市降水中NO3-所占比例較大,主要與工業生產、金屬冶煉、機動車等排放的NOx(氮氧化物)有關。
為降低硝酸鹽污染的影響,近十年來美國嚴格控制NOx的排放,這一措施已見成效。根據PNAS最新研究結果:美國地區濕沉降中NO3--N的含量已經明顯降低,其在氮沉降中的比例也開始低于NH4+-N。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NH4+-N在濕沉降中的比較高,氮沉降的主要形態和發展趨勢與美國不同。Nature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NH4+-N所占濕沉降的比例一直在下降。20世紀90年代NH4+-N與NO3--N的比值(2.0)卻低于80年代(5.0),這與我國NH3和NOx的排放量變化趨勢相一致。
氣體NH3、NOx和HNO3干沉降對總沉降通量有顯著的貢獻,特別是氨氣(NH3)。即使在城市地區,NH3沉降也是氮沉降總量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其來源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
據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在北京地區清潔天氣下84%的NH3主要源為農業源,然而在重霾天氣下,90%的NH3來源為化石燃料的燃燒。我國作為NH3排放量居高不下,且相關減排政策一直未出臺,未來需要開展大量的基礎調查,摸清氨氣排放清單,理清城市氨氣來源,為霾污染治理和緩解氮沉降提供科學基礎。
■潘月鵬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以下簡稱小良站)站長、生態中心研究員王法明團隊,基于小良站長期模擬氮沉降試驗樣地,揭示了氮沉降增強真菌驅動熱帶森林土壤有機碳固存的潛力及其機......
植物水分關系對森林植物響應和適應環境變化具有重要影響,闡明植物水分關系對大氣氮沉降加劇的響應及其調控機制,是揭示氮沉降背景下森林植物生理生態適應策略的關鍵。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博......
植物與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關聯、互相影響。環境變化將可能改變長期演化形成的植物-微生物群落結構,從而對生態系統多樣性及功能產生深遠影響。以氮沉降為例,氮沉降上升嚴重威脅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已有研究......
大氣氮沉降顯著影響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和過程。以往關于氮沉降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多基于林下氮添加控制實驗進行,與自然大氣氮沉降相比,林下氮添加實驗有可能高估大氣氮沉降對森林生態系統林下植物功能性狀和土......
土壤激發效應是指由有機物質加入所引起的土壤有機質分解在短期內劇烈改變的現象。激發效應能夠調控土壤碳氮周轉的速度,并影響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對養分的獲取和競爭,維持生態系統各組分間的養分平衡。作為全球變化......
1980年至2010以來,中國大氣氮沉降以平均每年8kgNha-1的速度增加,氮沉降通過擾動土壤硝化和反硝化過程,進而影響主要溫室氣體氧化亞氮的排放。氧化亞氮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其百年尺度增溫潛勢分......
隨著氮沉降全球化和我國氮沉降形勢越來越嚴峻,準確量化沉降氮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滯留和分配是評估氮沉降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方向和程度的關鍵。15N標記手段不僅能準確量化沉降氮在不同生態系統組分中的滯留率,還可......
大氣氮沉降增加是全球變化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反映大氣環境質量狀況變化的重要指標,它對全球尺度的糧食生產、碳氮循環及環境質量均具有重要影響。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被確認為全球氮沉降最嚴重的區域......
植物群落的養分特征影響生態系統的基礎功能和過程,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十分敏感。環境條件的變化對群落養分特征的影響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物種個體養分狀況的改變和植物群落物種組成的變化,即植物養分特征的種內和......
植物群落的養分特征影響生態系統的基礎功能和過程,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十分敏感。環境條件的變化對群落養分特征的影響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物種個體養分狀況的改變和植物群落物種組成的變化,即植物養分特征的種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