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6-07-08 11:08 原文鏈接: 周忠和院士:古生物研究隊伍要少而精

    工作人員在修復恐龍化石。資料圖片

    科研人員在廣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資料圖片

      【關注“瀕危學科”】

      開欄的話

      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會有一些瀕危的“大熊貓學科”。其中有學科自身發展規律和社會需求變化的原因,也有公眾對學科的誤解、制度設計得不合理造成的影響。本版今起開設《關注“瀕危學科”》欄目,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瀕危學科,邀請相關專家談談對這些學科發展的認識和建議。

      古生物專業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基礎學科,還是地質學與生物學的交叉學科之一。從其發展史來看,主要涵蓋三個大的研究領域:一是通過古生物信息確定地層的相對年代,這在地質勘探上有非常重要的應用,比如石油、煤等沉積礦產勘探、重大地質構造歷史和古地理恢復等研究都離不開前期地層古生物學的基礎工作。二是研究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為研究生物進化理論提供獨特的化石證據和時空維度。三是重建古環境,為未來環境變化與生物的協同演化提供歷史借鑒。

      古生物專業第一個大的研究領域偏應用,需要人最多,但我國在20世紀中后期已經進行了長時間、大規模的地質調查,摸清了地層的基本情況,這個方向逐漸走弱。這與國際上的發展趨勢是一致的。偏生物學研究的第二大領域一直穩中有升,這主要得益于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新的觀察和分析技術手段的應用,以及古生物學與生物學有關分支學科的深入交叉和融合,畢竟化石仍是我們了解地球生命之樹的最直觀證據。而古生物學在古環境研究方面不斷鍥入,有成為“熱門”的趨勢,這與近年來氣候變化受到重視有關,當然也離不開技術進步以及古生物學與相關地質學、環境科學的深度交叉。地球生物學的興起就是一個例證。

      那么,在應用方向需要人數下降的情況下,學這個專業的本科生必然會相應減少。這里我要說明的是,古生物學在年代地層學和生產應用方面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譬如,近年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旭院士領導的團隊,就通過筆石(編者注:一類已經滅絕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研究鑒定地層,在幫助勘察頁巖氣的地層和分布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一點恰恰說明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學科發展有自身的規律,與社會需求密不可分。我并不贊成對其有過多的人為干預。古生物作為一個基礎性公益性學科,確實不需要那么多研究人員。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并不贊成盲目擴大古生物本科專業的招生。從研究生招生情況來看,古生物專業研究生的人數并沒有下降,只是學科來源更加分散。不過,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每年招生的情況來看,確實存在著生源質量下降的問題。

      總而言之,對古生物這個專業而言,我認為人員適量增加足矣,關鍵是要少而精。

      古生物研究者有兩方面的特質最重要:對古生物或生命演化感興趣,有交叉學科的背景。如上所述,古生物學研究涵蓋的后兩大領域都有較強的交叉性。研究生命演化,需要現代生物學知識背景(例如解剖學、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等);研究古環境,需要與地質學、生態學、環境學相結合。在我們古生物學內部,也需要融合——近些年我們的研究領域分得越來越細,研究鳥的、研究恐龍的、研究昆蟲的、研究哺乳動物的……古人說分久必合,我認為現在需要進入學科交叉、融合的階段了,需要從多學科、整體的角度去看待生命的演化,看待古環境的變遷。

      因此,我非常希望那些本科學習醫學、生物學、地質學、環境學,甚至是計算、數理專業,對古生物研究真正感興趣的學生,能夠在研究生階段報考古生物專業。

      如何讓優秀的學生從“熱門”專業轉到古生物這樣一個“冷門”專業?我想除了科普宣傳之外,還需要進行更好的制度設計。

      首先,我認為現在的研究模式有改進的必要。我國學習古生物的人就業出路比較“窄”,大部分集中在幾個專門的研究所和高校、博物館內,這也是近年來生源數量下降的原因。但在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古生物的就業范圍比較寬,比如可以在高校教授進化論等公共課程、在醫學院教解剖學等,這就讓學生既能找到糊口“飯碗”,也能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古生物研究。

      其次,要給古生物研究者配備合理的研究隊伍,比如修化石的人、畫圖的人、進行三維數據處理的技術人員等。在國外,古生物教授都會配備助手,但我國現行的科研人員管理體制和科研經費的使用規定,不支持組建這樣的團隊。這個問題不解決,古生物專業很難留住人才。

      再次,可以引入社會資本支持古生物研究。在國外,有很多慈善團體或者個人捐助者支持古生物的研究,這對穩定古生物研究隊伍有很大幫助,但在國內還比較少見。

      古生物學是一門古老的自然學科,隨著高精度CT、同步輻射等觀測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以及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和帶動,這個學科必然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我國有不可比擬的古生物化石優勢,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希望能有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古生物專業,將古生物化石方面的優勢轉化為學科優勢,多出成果。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本報記者齊芳采訪整理)

    相關文章

    周忠和院士談《科普法》:盡快出臺實施細則

    “細節問題如果不解決好的話,《科普法》的有關條文就可能淪為一紙空文”。12月2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正式施行。近日,在《科普法》施行即將“滿月”之際,中國......

    化石掃描揭示古生物重要生長信息

    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對化石牙根中的生長環進行成像。圖片來源:《科學進展》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張夢然)《科學進展》雜志最新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哺乳動物在漫長“生命史......

    古生物三維分割開源軟件新版本發布

    計算機斷層掃描(CT)技術在近幾十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古生物學相關研究領域。研究者借助CT掃描技術可以無損獲得化石內部精細信息,進一步對材料進行深入研究。然而,如何對CT數據進行高效的三維分割與重建仍是研......

    探索原始生命奧妙,揭秘熱河生物群隱藏的生命演化密碼

    周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進化生物學及古鳥類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中生代鳥類與熱河生物群的研究,提出了熱河生物群是若干生物進化搖籃的假說,找到了一系列支持鳥類恐龍起源......

    寒武紀動物大爆發之前夜發生了什么?

    6月2日,由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和北京大學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李四光大講堂”第二講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舉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肖書海應邀以“寒武紀動物大爆發之前夜”為主......

    糞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一項研究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理解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

    珊瑚個體變小適應晚古生代大冰期陸源碎屑輸入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要樂等人通過系統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大冰期起始時期陸源碎屑輸入與造礁珊瑚個體大小變化的關系。相關研究成果5月24日在線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當今......

    威爾士發現4.6億年前的海底“迷你世界”

    近日,在英國威爾士中奧陶世地層中,一支國際聯合科研團隊發現了一個保存有大量精美軟軀體化石的特異埋藏化石庫,該生物群因大多數生物體型較小而被稱為海底“迷你世界”,為早期動物小型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周忠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靈魂”

    科學知識是科普的骨架,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靈魂”。我建議科普工作者不斷加強自身人文素養,將科普放在宏觀的人文歷史環境中進行闡釋,在科普活動中更加重視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的宣傳普及,讓科普更加生動有趣、更......

    歷經五次生物大絕滅古生物“海豆芽”研究解密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研究團隊通過對5.2億年以來的舌形貝腕足動物殼體進行大數據整理分析和殼體形態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貝類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奧陶時期就已建立,其殼體形態和生活方式(包括固著、黏附、群居和......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