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6-07-01 15:50 原文鏈接: 英國脫歐了,經費可能沒了,生物醫藥界大佬集體吐槽

      上周五(6月24日),英國舉行全民公投結果出爐:脫歐派以占52%的選票勝出,引發全球金融震蕩。這次脫歐的意義“不小于一場革命”,是對政治、經濟等方面投下的一枚“重磅炸彈”。

      英國脫歐的直接起因主要有三點:(1)歐盟要英國按GDP比例繳納會費,但是最近幾年來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過后,西方國家經濟增速放緩,但是在歐盟當中,英國的經濟還是相對不錯的,所以按比例來說,英國需要繳納更多的會費;(2)由于歐盟有申根協定和移民協議,英國不能拒絕歐盟成員國的移民請求。隨著歐盟東擴,大量的東歐移民進入英國并“搶了英國人的工作崗位”。加之進來恐怖主義勢力席卷全球,這讓英國非常擔心移民問題和恐怖主義問題;(3)自2010年歐債危機以來,德國和法國一直在積極推動歐盟的權力凝聚,積極推進歐盟權力的擴張,然而,英國的綜合實力、經濟水平都要比歐洲國家好得多,所以英國人對這個很排斥。

      對英國首相個人而言,他本想著以英國脫歐公投要挾歐盟雙核---法國和德國,同時作為對英國國內高漲的脫歐呼聲進行回應,將這等大事交給全體國民進行公投,這樣自己就不用冒著與德國和法國就會費繳納和移民等問題妥協而引發眾怒,同時他也知道英國精英階層大體上是不支持脫歐的,因此,他腦袋一拍,精心演出脫歐公投這幕大戲,結果沒想到普羅大眾竟然不買賬,直接打了他的臉,而且打得腫脹腫脹的,還有苦說不出,最后只好黯然辭職。真是應了當下的一句流行語:no nuo no die(不作不死)。

      然而,結局已定,英國脫歐必然會在多個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下面生物谷結合國外的一些評論,從生物醫藥投資和知識產權等角度對英國脫歐進行了分析。

      1. 英國退歐對生物醫藥投資的影響

      英國退歐的消息一公布,英鎊對其他外匯的匯率就做了多次調整。英鎊大幅貶值,已經直接影響英國本國經濟,也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尤其在金融機構已經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隨后也會影響到對生物醫藥的投資,對醫療健康產業將帶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及波折。

      英國享有歐盟國家最多的經費支持,一旦退歐,這些經費將被自動削減,嚴重影響正在進行和未來開展的科研活動和研究項目。英國是歐盟研究經費的主要受益國之一。據英國皇家學會統計,英國獲得了歐盟18%的研究撥款。自1984年以來歐盟推出總額1151億歐元(1287億美元)的七個框架。2007年至2013年期間的框架項目7預算為505億歐元。2014年至2020年期間的地平線2020計劃總預算800億歐元。英國脫歐的影響將在未來幾年顯現。

      有人預計,來自歐盟的86億歐元的科研費也許會受此次退歐受到影響。而贊同英國退歐的人士則舉例瑞士醫藥工業如此發達,但瑞士并非歐盟主要成員,所以退歐不至于造成多大負面影響。

      但是,全球醫藥界的領袖們還是表示了對英國退歐的擔憂。禮來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勵達(John Lechleiter)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英國如果選擇退出歐盟將是錯誤和令人遺憾的事。禮來公司在英國雇有2800多人,在藥物研發上有許多投資,被視為在英國前十大研發投資機構。

      李勵達說,“公司設置在英國的研發中心其實是設在歐盟的研究機構,研究人員來自歐洲各國,來去自由和方便,離開歐盟組織將使英國變得更加孤立而閉塞,不利于科學研究的正常開展。”默克的研發老總Roger Perlmutter博士也說,“英國退歐將使英國研究機構和科學家的研究項目受到影響,因為這些科學家在英國退歐前得到許多來自歐盟的經費支持。”

      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博士向記者表示,目前歐洲最大的制藥監管機構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總部位于英國倫敦。而英國脫歐后,EMA總部將會面臨搬遷的局面。同時,英國脫離歐盟也給未來整個歐盟國家的制藥監管及審批申報流程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一方面英國未來將需要開發自己國內的藥品監管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短暫的混亂期。雖然英國也可以像挪威一樣繼續留在歐洲經濟區,保留EMA評審系統,但許多支持脫歐的人都反對這項選擇。而德國、瑞典、丹麥和意大利的制藥公司和醫藥部門官員都會希望EMA將總部搬遷至本國,因為這些國家的企業都希望盡可能地接近主要監管機構。”王昕指出。

      另據了解,歐盟正在推進所有臨床試驗單入口點和授權流程的集中制,這將有助于加快申請。不過,英國脫歐之后,藥企將為英國的試驗提交單獨申請,產生額外的費用。這將影響到新藥審批節奏,甚至有些企業或將放棄在英國試驗新藥。

      英國脫歐后,對藥企研發而言亦是有直接的沖擊。但有媒體報道稱,6月23日,英國將就是否退出歐盟舉行公投之際,包括葛蘭素史克(GSK)、阿斯利康在內的英國醫藥行業93名商業領袖和組織機構聯名警告,稱英國退出歐盟對英國的尖端醫藥的研發非常不利。

      而且早在2月24日,歐洲制藥工業協會聯合會(EFPIA)就表示,英國脫離歐盟將威脅科學研究,并危及28國集團藥品監管體系。

      有業內人士指出,英國脫歐后各制藥公司,即使是英國本土的制藥公司,將會選擇率先在歐盟,而非在英國推出新藥,原因就在于歐盟的市場要遠大于英國市場。而且,脫歐后可能出現更多監管規則以及市場進入壁壘,英國對于創新藥的吸引力將大大降低。

      對此,英國本土最大的制藥企業GSK表示,英國脫歐對其全球業務的影響很小。王昕指出,這是因為迄今為止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處方藥市場,所以脫離歐盟對于GSK來說所造成的出口利潤影響不大;同時由于GSK的海外收入轉為英鎊,短期內受英鎊走低影響,反而對其盈利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相反以美元報告業績的阿斯利康,以及瑞士競爭對手羅氏將享受不到這種貨幣因素的收益。

      而近年來,跨境醫療并購在不斷地增加,其中很多企業瞄準的即是歐洲的標的。不過,脫歐后或將面臨一系列調整。另一位醫療上市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在做國際化布局,洽談歐洲的某標的,若英國脫歐引發連鎖反應,擬收購的標的在歐洲的擴張,或者歐洲同一個的標準在執行上面或許會出現一些偏差。

      易活生物創始人廖瑋則表示,脫歐后,對生物技術公司在歐洲及英國的發展亦有影響。“生物技術公司借道歐盟這條道路將會陡增障礙。例如CE歐盟認證統一了歐盟國家對于產品準入的標準,為進口產品進入歐洲市場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尤其是醫藥領域的產品,因為CE是基本安全標準,往往低于美國FDA的標準,所以也成為了很多國產醫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捷徑。”

      在廖瑋看來,隨著歐盟的逐步瓦解,對于新興醫藥產品的新CE標準制定將會越來越難,可能將出現獨立于歐盟的專業認證機構,但是在這個過渡過程中將出現一定的真空期。中國企業如果近期有進入歐盟的計劃,應抓緊機遇,盡快進行歐盟CE的申報,避免中空期對于企業戰略的影響。

      2. 英國脫歐對知識產權的影響

      在作為歐盟成員的四十余年里,英國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歐盟的烙印。同樣,歐盟的經濟、政治、文化也受到了來自英國的不可忽視的影響。毋庸質疑,英國脫離歐盟將給英國以及歐盟各個行業的帶來震動,這自然也包括知識產權服務行業。

      但目前局勢在近期并不會有顯著改變。“脫歐”程序及與歐盟的磋商將持續至少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內,現行的知識產權法律及實踐仍將保持有效。英國ZL及商標律師仍將能夠繼續從事目前已經在從事的代理工作,而知識產權所有人所持有的ZL、商標及注冊外觀設計權及其使用歐盟注冊系統的權利也不會因為公投結果而喪失。

      英國在歐洲ZL法體系的成員國身份與其歐盟成員國身份完全獨立。同樣,英國的PCT成員國身份與其歐盟成員國身份也完全獨立。所以在公投之后,甚至在英國真正脫離歐盟之后,申請人仍將可以通過提交歐洲ZL申請或者PCTZL申請進入英國的方式獲取英國的ZL權,其已經取得的歐洲ZL將在英國繼續有效。而英國的歐洲ZL律師們仍將照常為國內和國際客戶代理歐洲ZL申請的工作。

      對于歐盟商標及注冊外觀設計而言,情況會有所變化。如果英國真的脫離歐盟,那在“脫歐”之后權利人新取得的歐盟注冊商標及歐盟注冊外觀設計在英國將不再有效。至于在“脫歐”之前已經取得的歐盟注冊商標及歐盟注冊外觀設計權,預計可能會通過過渡法律轉化或重新注冊成英國商標及英國外觀設計。在歐盟或歐洲經濟區(EEA)有辦公場所的英國事務所將能夠照舊從事歐盟商標及外觀設計的代理工作。當然,目前尚無法預期英國政府與歐盟的“脫歐”磋商是否會導致英國成為歐洲經濟區的成員國。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如果英國真的脫離歐盟,倫敦將不再開設歐盟ZL法院(UPC),但在歐盟有辦公場所的英國事務所仍將能夠在歐盟ZL法院代客戶進行訴訟。

      總而言之,對于知識產權申請人和權利人,以及知識產權事務所而言,短期(兩三年)內各項事務將照舊進行。可能發生的變化,將會在未來中長期的時間內逐漸落地。

      3. 生物醫藥公司的大佬們對英國脫歐的評價

      在投票退歐前,一批英國科學家就發出警告,一旦退歐將嚴重影響英國的科研, 導致科學家流失。有13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包括 John Gurdon、Peter Higgs 和 Paul Nurse等知名學者教授曾致信《英國每日電訊報》,指出歐盟允許科學家自由來往互訪和交流合作,退歐將失去這方面的便利和氛圍。

      如今,投票結束后,關于如何評價這次事件的影響,想必生物醫藥界的資深人士擁有最大的發言權。國外著名生物科技媒體GEN對歐洲多個生物醫藥公司的科學家和CEO做了采訪,來看看他們怎么回應英國脫歐。

      (1)來自英國Bionow公司的首席執行官Geoff Davison博士

      我認為英國公眾在投票上犯了個大錯誤,因為英國脫離歐盟會給市場經濟和生命科學產業帶來負面沖擊。在短期內,生命科學產業會專注于理解這次沖擊,并適應法律法規,知識產權以及科研經費的格局變化。這將不可避免地分散生物技術企業在研發和生產上的注意力。資本市場的信心會是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地方。在中間時期,歐洲市場的準入以及專業人才的獲取將會是關鍵問題。最終,在長期內,我相信這次事件會對一線的科學研究以及經費產生負面影響,這意味著英國的疾病患者將無法輕易獲得最優質的新藥。

      (2)來自瑞士In Sphero公司的首席執行官Jan Lichtenberg博士

      英國在歐盟的未來會犧牲在政治游戲的祭壇上。在英國退出歐盟后,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的最大挑戰就是人才的戰爭。英國將迎來嚴格的移民政策,而歐洲勞動力也將會失去進入英國的直接通路。英國公司想要雇傭優秀人才也就變得更難了。另一個同等重要的劣勢會是英國的大學和公司將被排除在歐盟的科研贊助以及合作項目之外-經費更少,無法接觸到歐洲最先進的研究團隊。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劣勢都會輕易地被累加成嚴重的問題。

      (3)來自美國MedSurgPI公司的首席科學家Peter C. Johnsson博士

      我認為這次事件會給英國生物技術以及生命科學研究帶來很大影響。隨著英鎊匯率下跌,每英鎊給實驗項目帶來的動力也會減弱。另外,泛歐洲的優秀學生以及科研人員將不再享受英國入境的便利,因此他們給英國頂尖實驗室帶來的貢獻也會受到限制。最后,我有一點疑慮,民族主義可能不會減少對于其它國家的否定意識。這可能是有害的:英國將缺少來自歐盟的科研經費,以及便利的科研合作和流動。孤立主義也將極大的打擊人們對于消除科學疆界的努力。

      (4)來自美國Pulmatrix公司的首席執行官Robert Clarke博士

      不論對錯與否,這次事件需要一段時間來了結。無論最終走向如何,我不認為“錯誤”是最合適的稱呼。在短期內,沖擊是很明顯的。人們很驚訝,英國以及全球市場會有負面的反應。但是民眾的投票似乎更關注歐盟的社會因素,例如移民政策,貿易協議等等 -居住在倫敦這個經濟中心以外的民眾,針對英國的去留確實有著不同的觀點。不過在長期內,我認為整個市場會安頓下來:英國不是希臘,并且英國顯然希望找到一條出路,與歐盟合作,共同進步。

      (5)來自英國Horizon Discovery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Darrin Disley博士

      公正地說,英國退出歐盟確實會引發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英國政府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的1億英鎊經費,是難以與歐洲提供的10億英鎊總經費相比擬的。然而,英國將在生命科學創新上沖破它的承重,并且位于英國的生物醫藥公司將享受令世界嫉妒的法規,投資,稅務以及企業事務框架。即使退出歐盟,英國的生物醫藥產業也將擁有光明的未來。

      (6)來自美國BioTek Instruments公司的科學總監Peter Banks博士

      在短期內,我預計英國脫歐對于醫藥公司的影響將會最小化,但或許對于它們的股票會有財務沖擊。取決于單個生物科技公司的燒錢速度,如果投資人失去耐心,英國脫歐在短期內引發的效應將會十分明顯。在長期內,對于醫藥公司和生物技術公司雙方來說,也許最大的影響就是人力資源。但這也取決于英國和歐盟針對退出條約的談判。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一切。

    相關文章

    “研究更有效疫苗,我們能走在國際前面”

    5月22日,在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生物醫藥與健康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透露,能覆蓋XBB變異株的疫苗有2個已經初步被批準,很快能面世。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咨詢小組對今年的新冠疫苗加強......

    提議新通則|質譜法測定生物藥中殘留宿主細胞蛋白

    美國藥典委員會(USP)于2023年5月1日在藥典論壇PF49(3)中發布了一篇提議新通則:通則<1132.1>質譜法測定生物藥中殘留宿主細胞蛋白(ResidualHostCellProt......

    巨匠生物數千萬A輪融資,深耕分子診斷核心酶及蛋白原料

    2023年5月,巨匠生物完成了數千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中信資本旗下中信創投獨家投資。所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研發實驗室和高級別生產車間建設、核心技術團隊及管理人員招募、全國性的營銷團隊組建,以提......

    零營收藥企密集IPO估值成關注點

    自從科創板向未盈利公司敞開大門之后,零營收的企業紛紛醞釀IPO,這其中就包含了不少生物醫藥企業。今年以來,零營收的藥企擬IPO隊伍明顯擴容,但并非所有企業都能如愿順利上岸。不久前,備受業界關注的零營收......

    上海市生物技術高技能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在探實生物掛牌

    近日,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認證的“上海市生物技術高技能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在探實生物正式掛牌成立。為了解決爆發增長的生物醫藥產業帶來的大量專業技術人才缺口,探實生物與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合作,利用已......

    中德生物醫藥產業對接會成功舉辦

    2月28日,由河北省科學技術廳、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聯合總會主辦的中德生物醫藥產業對接會在石家莊和柏林通過“線下+線上”方式舉行。省科技廳、德國勃蘭登堡州、石家莊高新區管委會、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

    權威快報丨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首次突破3萬億元

    天和、問天、夢天三艙齊聚天宇中國空間站傲立太空夸父探日、青藏科考、微納衛星、量子傳輸、質子治療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2月24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國新辦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

    逾六成生物醫藥上市公司業績“預喜”

    截至2月12日,484家生物醫藥上市公司(按東財行業分類)中,258家企業已披露2022年年度業績快報或業績預告。其中,163家企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喜”,占比逾六成。記者梳理數據發現,一......

    探實生物: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一站式分析服務

    2016~2020的5年間,中國生物制藥市場規模從1836億增長至3870億,復合增長率達22.4%,生物制藥產業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對研發生產中的生物分析提出了更多挑戰,急需高水平的CRO服務型公司。......

    對映體選擇性平行動力學拆分研究獲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羅爽課題組利用平行動力學拆分的策略,在對映體選擇性平行動力學拆分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ACSCat......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