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漸暖,春意漸濃,潛伏已久的傳染病也開始蠢蠢欲動。有的人可能已經習慣了生病吃藥,而每年一輪回的傳染病攻防戰也許會讓老百姓產生“傳染病就那么回事兒”的錯覺,從而忽視傳染病的預防。
日前,深圳市第四(福田)人民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主任護師姚麗英將“正視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這一話題帶進了福田區圖書館第144期“大家講壇”,提醒市民春季里應時刻注意飲食衛生,預防病從口入。
1
傳染病仍是
全球的嚴重威脅
姚麗英介紹,過去30年中,近40種新病原被發現其中大部分是病毒;新出現了二十多種傳染病,包括病死率高達73%的艾博拉和至今無法撲滅的艾滋病。此外,霍亂、白喉、流腦、裂谷熱、黃熱病、結核病等多種傳染病重新出現,全球感染結核病的人數已達1020萬,結核病也成為單一病種導致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我國同樣面臨新老傳染病的雙重威脅,構成生命威脅的感染性疾病不斷滋生:2003年肆虐的SARS、2004年禽流感的威脅、2005年的人豬(病豬)鏈球菌以及2009甲型H1N1流感橫行。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有一半人受到新老傳染病的威脅,每小時有1500人死于傳染病,其中大多數是兒童和青壯年。傳染病的傳播特性決定了一旦放松防治,發病率就會上升。一個傳染病病人或帶菌者就能威脅周圍幾人、幾十人,甚至成千上萬人的安全。
種類繁多的傳染病中,由飲食相關污染導致的傳染性疾病在日常生活里屢見不鮮。目前約有40余種可經消化道感染的微生物。一般情況下,微生物的繁殖速度超過任何其他生物,在適宜的條件下,一般細菌約每20分鐘可分裂一次(一代),按此速度計算,一個細胞經7小時可繁殖到約200萬個,10小時后便可達10億個以上。傳染病的傳染源包括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少為人知的是,隱性感染者數量遠遠多于病人。我們的日常飲食生活被這些令人生畏的數據和真相緊緊包圍著,傳染病就在身邊。
2
不良飲食習慣導致病從口入
中國人好吃,但不一定會吃。自父輩遺留下來的不良飲食習慣不知不覺為傳染性疾病進入人體提供了方便的通道。姚麗英總結出許多易于引發傳染病的不良習慣,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舉動往往成為了健康的隱形殺手。這些常見的不良習慣包括:
一、中國人公用式的吃飯方式埋下了健康隱患:同吃一盆菜,不用公筷,甚至同用一雙筷子,同吃一碗飯;少數成年人喜歡嚼碎食物喂養嬰兒;酒席中酒杯互用,為他人夾菜等。
二、在衛生條件差的餐館進餐、食用街頭小攤販出售的劣質食品或飲料。
三、進食生鮮(如生魚片、生魚粥、生魚佐酒、螺、醉蝦蟹)或未經徹底加熱(如涮鍋、燒烤)的水生動植物。
四、吃生的蔬菜、喝生水可能致病:未洗凈的蔬菜和生水中可能含有細菌、病毒和囊蚴。
五、提前半天甚至更長時間準備食物,以室溫儲藏食物。
六、用生的水產品喂貓、狗等寵物,病原體通過寵物接觸到人。
七、冷藏食物方法不對:生熟不分、保存時間過長。
八、食品加工人員造成污染:未做到便后洗手;食物加工中,手、器皿和切菜板、抹布等可能被生鮮食物中的細菌污染;使用切過生魚肉的刀及砧板切熟食,或用盛過生魚肉的器皿盛熟食。
九、家中有傳染病人的未執行規范的消毒隔離措施:如未固定餐具用品,接觸后病人使用的餐具后不正確洗手與消毒。
以上種種,讓原本為了健康而例行的一日三餐,成為了病患傳播的溫床。
3
謹記飲食衛生 預防傳染病
人人都明白飲食衛生的重要性,但具體操作起來卻不甚了了。姚麗英認為,在傳染病防治工作中,如果僅僅治療病人,常常出現“只治不防,愈治愈忙”的被動局面,所以必須做好預防工作。
姚麗英介紹了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飲食安全“五關鍵”:清潔、生熟食分開、充分烹煮加熱必須大于等于70度、保持食品安全的溫度必須大于等于60度、安全的水和原料。具體而言:
其一,提倡分餐制,或用公筷公勺。所有餐具消毒(80度熱水,1分鐘),餐具注意保持干燥。若有傳染病人應固定餐具用品分開清洗與消毒。
其二,保障食品清潔衛生。首先,食物要煮熟,烹制食物尤其是動物性食品需既熟又透;不應吃生的水產品,如生魚、生蝦、生腌蟹等;不能對著熟的食品講話、咳嗽或打噴嚏;不要盲目獵奇,貪食野味。另外,食品應現做現吃,不吃過期食品;不吃死因不明的魚蝦肉;瓜果一定要洗凈或去皮吃;涼拌菜時盡量用筷子拌,食用前最好加熱。
其三,防止交叉污染。加工烹調時生、熟食分開處理;食物要分類分區貯放,在冰箱里存放生熟食時,生食應置于最底層,以防污染熟食;冰箱儲存不宜過久,熟肉不應多于4天,冷凍食品不應多于1個月。
其四,注意飲水衛生。
其五,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手衛生,手才是人體污染最嚴重的部位。姚麗英介紹,正因如此,衛生部專門制定了“手衛生規范”,嚴格規定了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手衛生執行標準。
另外,如果家中有傳染病人,那么必須執行規范的消毒隔離措施。患者用品、食具、便器、排泄物、嘔吐物等所有接觸物均需消毒。一般消毒方法是:患者物品固定使用,用后消毒。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熱水浸泡30分鐘或者煮沸3分鐘;被污染的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劑(84消毒液或漂白粉)并按使用說明每天清洗;痰、唾液和糞便、擦拭用紙等最好倒入適量消毒劑,攪拌消毒后再丟入廁所,若無消毒條件,至少要將唾液、痰液等分泌物用衛生紙包好,再丟入垃圾箱;便盆、痰盂等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此外,患者衣物需用消毒洗滌劑浸泡清洗,也可以先消毒后清洗;門把、窗、墻、地面等可用0.2%過氧乙酸或含有效氯300~500mg/L的含氯制劑每天噴灑或擦拭;書報、信件、錢幣則可用紫外線照射或微波消毒。
為進一步推動全國城市污水重點傳染病病原監測工作,提升各地監測能力,2024年10月11日—12日,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在浙江省嘉興市組織召開了全國城市污水重點傳染病病原監測項目培訓班。來自全國31個省(......
9月30日,國家藥監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黃果帶隊,赴北京市檢查百白破疫苗生產質量安全,實地查看企業生產車間和成品倉庫,并圍繞保障百白破疫苗生產質量、供應安全、多聯多價疫苗研發等開展座談交流。黃果強調,接......
秋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這段時間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大,再加上室內空氣流動有限或室內人群密集,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傳播開來。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嬰幼兒、兒童等低年齡段人群該如何預防?......
復旦大學衛生學院教授粟碩與合作者研究顯示,毛皮動物可能是新發傳染病的儲存庫和重要傳播中心。這項包含來自養殖毛皮動物的研究表明,應增加對這些動物的監測,以確定物種間的潛在病毒傳播路徑,并鑒定出有可能傳播......
中新社上海9月5日電(記者陳靜)記者5日獲悉,中國專家團隊應用前沿交叉研究方法揭示多種養殖哺乳動物中的潛在跨物種傳播風險等,將為構建多維度公共衛生風險評估與新發傳染病預測預報體系提供數據支持。北京時間......
結核病是世界上傳染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據推測,這些死亡患者可能占到了結核病感染人數的5%,抗生素能挽救一些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患者的生命,但在感染的流行程度和其影響的目標嚴重程度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鴻溝,如今......
為促進《湖北省傳染病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信息平臺用戶與權限管理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有效落實,保障用戶權限規范化管理與賬號核查清理工作順利開展,省疾控中心近日召開了傳染病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信......
為進一步加強全區法定傳染病監測報告和疾病預防控制信息業務工作,規范和提升法定傳染病監測工作質量,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業務技能,中心于2024年5月13-15日在呼和浩特市舉辦“2024年度全區法定傳染病疫......
同一健康研究院揭牌儀式暨“同一健康”創新發展論壇日前在浙江省溫州市舉行,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同一健康學科的發展。近年來,傳染病在不同物種和地域間的傳播與暴發,對人類、動物的生存和健......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南開大學饒子和院士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張璐團隊首次揭示了抗結核新靶標Rv3806c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這項發現和功能機制研究是抗結核藥物開發的關鍵。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