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5-04-20 13:22 原文鏈接: 劉再華及其團隊:另辟蹊徑探碳匯

      

    劉再華及其團隊在普定水碳通量模擬試驗場

      近年來,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不斷加劇全球變暖,隨著氣溫逐年升高以及海平面逐年上升,碳減排和低碳環保生活已成為了當今世界的潮流。然而,作為全球變化研究的熱點之一,全球大氣CO2匯的位置、大小、變化和機制至今仍不確定,各國科學家對此觀點迥異,爭議很大。

      目前,全球大氣CO2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碳匯以及陸地土壤和植被碳匯。但是,中科院地球化學所研究員劉再華卻另辟蹊徑,他和團隊一直致力于巖石風化碳匯的研究,并發現了喀斯特作用(碳酸鹽風化)碳循環新模式和有效估算大氣CO2源匯的新方法,為世界碳匯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新手到支柱

      1985年,在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完成本科學業后,對科研滿懷一腔熱血的劉再華選擇了繼續深造,從中國地質大學再到留學德國,多年來他從未停止。

      1988年至2006年,劉再華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工作了18年。18年間,他從一名“新手”成長為研究員,擔任國土資源部巖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對于劉再華來說,2006年是轉折性的一年,這一年,他作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加盟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他的到來,為中科院的地球化學研究注入了新鮮力量。

      為何選擇了中科院?這或許與他的性格有關。“我從事基礎研究,喜歡簡單、崇尚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而在這一方面,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能給我足夠的空間。”劉再華說。

      20多年來,劉再華主要從事喀斯特作用動力學與全球變化的研究。他的重大成果“發現全球水循環中的溶解無機碳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匯”曾入選“2007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并由科技部推薦參加了“‘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

      此外,他還主持各類國際(中德、中日、中澳、中美)、科技部、國家基金委和省部級項目20余項。主攻“喀斯特作用動力學與全球變化”研究方向,發表論文150余篇,其中SCI論文41篇(含第一作者、通信作者35篇),出版專著7部(含獨著3部)。

      重大原始創新

      時間之軸從不停止轉動,在科研的道路上,劉再華也從未松懈,一直不斷突破求“新”。

      當其他科學家集中在海洋碳匯以及陸地土壤和植被碳匯上時,劉再華帶領團隊另辟蹊徑,把目光投向了神奇而復雜的喀斯特地貌。

      經過多年不斷的探索,他在理論計算和野外觀測數據證明的基礎上發現并提出了基于“水—巖—氣—生相互作用”的喀斯特作用(碳酸鹽風化)碳循環新模式和有效估算大氣CO2源匯的新方法,初步評價了全球碳酸鹽風化產生的碳匯。

      “我們最先是在2007年的《科學通報》上提出,大家覺得這個觀點很新穎,因為以前還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劉再華告訴記者。

      后來,他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繼續深化研究,精益求精,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科學評論》(Earth-Science Reviews),今年他又在《科學通報》英文版上提出了完整的體系,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國際學術界對相關論文引用率非常高。

      自氣候變化的巖石風化控制學說提出至今,學界普遍認為,是硅酸鹽的化學風化碳匯作用在控制著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而在短時間尺度上硅酸鹽風化碳匯與碳酸鹽風化碳匯也是旗鼓相當的。“但實際上,石灰巖的溶解速度是硅酸鹽的100倍以上,這使得碳酸鹽風化碳匯占整個巖石風化碳匯的94%,而硅酸鹽風化僅占6%左右。”劉再華指出,石灰巖溶于水后以鈣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的形式進入陸地水體(河流、水庫、湖泊等)或流入大海,最后在水生光合作用的影響下形成碳酸鈣和有機質沉積。傳統觀點認為石灰巖在陸地上風化,在大海中沉淀,碳源、匯可能相互抵消了。但根據他們的研究,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有大量的溶解無機碳被以藻類為代表的水生光合生物所吸收、固定。

      “據初步計算,陸地每年碳酸鹽風化產生的碳匯將近5億噸,但每年水生生物固定的碳有2億多噸,即差不多一半都被水生生物利用,其中一部分在湖泊中以有機質的形式沉積,一部分進入海洋形成有機碳匯。”劉再華說,在此前的研究里,科學家卻忽視了水生光合生物對風化碳匯的穩定作用。

      劉再華團隊進行常年的觀測實驗發現,水生生物會吸收水中的溶解無機碳進行光合作用,這些植物死后會沉積在水生生態系統中,這樣就把碳固定下來(水生碳泵作用)。劉再華說,這個理論還可以解釋部分頁巖氣源巖的來源,如美國綠河盆地的頁巖氣。

      碳酸鹽風化耦合水生碳泵作用能夠形成碳匯,這個新觀點對于中國在碳排放的國際談判中將具有重要意義。

      探索增加碳匯新途徑

      在劉再華看來,他們的研究將為區域碳循環中的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和海洋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架起橋梁,為區域碳循環過程研究真正實現陸—海—氣系統的綜合研究作出新貢獻,為全球變化背景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系統的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回望來時路,劉再華覺得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和進一步深入探索的地方。

      “未來,我們還急需就水生生物固碳作用展開系統深入的研究。比如,水生生態系統的固碳—穩碳機制是什么,水生生物固碳的限制因子有哪些,全球變暖和土地利用如何影響碳匯過程等,這些方面我們未來也會和美國、德國等國外科學家展開合作研究。”劉再華說。

      “另外,下一步,我們將研究重點放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對喀斯特地區的碳匯的影響方面。”劉再華介紹,碳匯是可以進行人工調控的,在喀斯特地區,尤其在石漠化地區的大氣降水會溶解石灰巖,從而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如果喀斯特地區的植被保護得很好,石灰巖自然溶解得較多,同時雨水也會將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帶走,溶解在水中,被水生生物所吸收。所以水土保持工作對于增加碳匯非常重要。

      但是,對于喀斯特地區而言,到底是種樹、種草還是種灌木能夠最大程度地增加碳匯,這一點需要持續、全面的科學實驗來支撐。目前,劉再華和他的團隊在普定縣設置了專門的喀斯特水碳通量大型模擬試驗場,“希望5到10年內能夠有好的成果出爐”。

      在人才培育方面,劉再華近年來培養出20余位研究生和博士、博士后。目前,他的隊伍穩定在12人左右的規模。“穩定的人才隊伍是科學研究的最大保障。我們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挑起大梁。”劉再華說。

    相關文章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性狀變化調控濕地碳匯功能

    濕地排水以后,碳匯功能會下降嗎?基于對我國典型排水濕地的系統調查,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從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的全新視角出發,發現植物功能性狀變化對濕地碳匯功能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

    植物所等揭示內蒙古草原近40年碳匯功能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韓興國、陳世蘋等與合作者揭示了內蒙古草原近40年碳匯功能變化。相關成果發表于《農業和森林氣象學》。草原作為巨大的碳庫,貢獻了全球碳儲量的1/3,其中近90%的碳儲存在土......

    科學家揭示內蒙古草原近40年碳匯功能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韓興國、陳世蘋等與合作者揭示了內蒙古草原近40年碳匯功能變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griculturalandForestMeteorology。草原作為巨大......

    研究揭示大陸風化作用增強誘發泥盆紀末生態危機

    中、晚泥盆世,隨著森林系統和種子植物的出現,復雜陸地生態系統得以建立,形成了地球生命演化史中繼生命起源、寒武紀海洋生物大爆發之后的一次重要生物演化事件,并對地球表層系統產生重要影響。陸地植物通過增強巖......

    杭州灣南岸海岸帶碳匯調查項目通過專家驗收

    2月9日,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一所)牽頭、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二所)共同承擔的“杭州灣南岸海岸帶碳匯調查、評估與價值核算”項目在浙江省寧波市召開專家驗收會,寧波市......

    科學家揭示近20年青藏高原湖泊從碳源變碳匯

    近日,《科學通報》發表的一項研究闡明了青藏高原湖泊二氧化碳交換通量及碳源匯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水體碳交換過程的驅動機制。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高揚、中國科學......

    地表徑流在黃河流域化學風化中起關鍵作用

    在地質時間尺度上,硅酸鹽巖的風化通過吸收大氣CO2的方式進行,在調控全球氣候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從而提供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宜居地球環境。但是,到底是氣候驅動?還是構造控制是影響硅酸鹽風化速率的控制機制?......

    研究揭示黃河源頭風化和CO2消耗過程的季節變化

    地質時間尺度上,硅酸鹽巖的風化通過吸收大氣CO2的方式進行,在調控全球氣候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從而提供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宜居地球環境。然而,影響硅酸鹽風化速率的控制機制(氣候驅動或構造控制?)是地球科學......

    從吸收變排放?熱帶雨林吸收碳的能力早已經開始下降!

    近日,《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對30萬棵樹木進行了30多年的追蹤,最后得出結論認為,全球熱帶森林從大氣中去除碳的能力正在下降。圖片來源于網絡由利茲大學領導的全球科學合作組織(global......

    氣候變暖削弱北半球高緯度陸地生態系統夏季碳匯功能

    12月19日,《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汪濤和教授樸世龍及其合作團隊題為Emergingneg......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