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別
立克次體病乃立克次體目中某些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多種急性感染的統稱,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臨床表現輕重不一。
1.立克次氏立克次體,是落基山斑疹傷寒的病原體,最初發現于美國的落基山地區的蒙培拉州的山谷。疾病流行時,病人的死亡率高達90%,立克次氏立克次體在自然界中寄生于蜱和蜱所寄居的動物體內,人受蜱叮咬就會染病。
2.莫氏立克次體,是地方性斑疹傷寒(也稱鼠型斑疹傷寒)的病原體,傳播方式與普氏立克次體不同。它的自然宿主是家鼠,主要由鼠虱在鼠群中傳播,如果鼠死亡了,鼠虱才離開鼠,轉而叮吸人血,而使人受傳染,是易與立克次體病混淆的疾病。
3.恙蟲病立克次體,是恙蟲病(叢林斑疹傷寒)的病原體。本病首先在日本發現,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和臺灣省也有病例報告。在日本,病人的死亡率約有60%。這種病原體由恙螨叮咬侵入人體,隨血液擴散至血管內皮細胞中生長,發病。貯藏病原體的動物為野生嚙齒動物并借螨傳播。
得了恙蟲病,先是被叮咬處出現潰瘍,周圍有紅暈,潰瘍上蓋有黑色焦痂,此外,還有皮疹,并造成神經系統、循環系統以及肝、肺、脾等損害癥狀。
4.普氏立克次體,是流行性斑疹傷寒和斑疹傷寒的病原體。它為短桿狀,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長達4微米,單個存在或呈短鏈狀。當人受到感染后,經10天~14天的潛伏期,驟然發病,有劇烈頭痛、周身痛和高熱,4天~7天后出現皮疹,嚴重的為出血性皮疹。
有的還伴有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癥狀和其他實質器官損害。流行性斑疹傷寒,在人口密集和昆蟲繁盛的環境內比較嚴重。當流行時,病人平均死亡率20%,嚴重時可達70%。病原體借人虱在人群中傳染,所以滅虱是預防流行性斑疹傷寒的重要措施。[1]
并發癥
患者可因抓撓皮膚造成皮膚完整性被破壞,故可因患者抓撓誘發皮膚細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繼發于體質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發細菌感染可有發熱、皮膚腫脹、破潰及膿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現。嚴重病例可導致膿毒血癥,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