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1-06-05 11:01 原文鏈接: 關于血液的特殊檢查(二)

    止血和凝血功能的檢查

    第一節:止血與凝血功能的檢查

    一、出血時間(BT)測定意義 出血時間延長見于:

    1. 血管結構或功能異常:如壞血病、毛細血管擴張癥、血管性假血友病(von Willebrand病)。

    2. 血小板數量異常:如各種原因所致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癥。

    3. 血小板功能異常:如血小板病、血小板無力癥。

    4. 其他:如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原發性和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等。

    二、阿司匹林耐量試驗意義 本試驗是診斷血管性假血友病的重要方法,因該病的輕型患者出血時間可仍正常,但服阿司匹林后出血時間可見延長。
     

    三、毛細血管脆性試驗意義 新出血點超過10個為陽性,表示毛細血管脆性增加,可見于以下情況:

    1. 毛細血管壁異常:如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過敏性紫癜、壞血病、感染性血管性紫癜。

    2. 血小板數量減少:如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3. 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如血小板無力癥、血小板病、藥物和某些疾病引起血小板獲得性功能缺陷等。

     

    四、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測定意義

    1.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減低見于: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友病攜帶者。

    2.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增高見于:
      ⑴血管內皮損傷,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周圍血管病;
      ⑵高凝狀態疾病,如腎病綜合征、妊娠高血壓、尿毒癥等;
      ⑶其他如大手術后、糖尿病、高脂血癥、DIC等。

     

    五、6-酮-前列腺素F1a(PG F1a)測定意義 6-酮-前列腺素減低見于:

    1. 先天性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謝缺陷性疾病或口服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后;

    2. 高凝狀態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冠心病、腦動脈硬化、腦血栓形成、糖尿病、腎小球病變、外周血管血栓形成等。

    第二節 血小板功能檢查

    一、血小板粘附功能(PAd)測定意義 血小板粘附功能減低見于:

    1. 血小板無力癥、巨大血小板綜合征;

    2.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3. 尿毒癥、嚴重的肝臟疾病;

    4. 長時期應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降低血小板粘附的藥物等。粘附功能增高見于高凝狀態與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腦血栓形成、糖尿病、靜脈血栓等。

    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測定意義

    1. 血小板聚集功能減低見于:血小板無力癥(繼發于尿毒癥、肝臟病)、骨髓增生綜合征,異常蛋白血癥

    2. 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見于;高凝狀態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腎炎、腎病綜合征、血栓形成、高脂蛋白血癥、外科大手術后等。

    三、血塊退縮(RT)試驗意義

    1. 血塊退縮不良或血塊退縮率<40%,見于:
      ⑴血小板功能異常如血小板無力癥;
      ⑵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⑶纖維蛋白原或凝血酶原減低;
      ⑷原發性或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

    2. 血塊過度收縮見于:先天性或獲得性XⅢ因子缺乏癥及嚴重貧血等。

    四、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測定意義

    1. .PF3有效性減低見于:先天性血小板病、血小板無力癥、尿毒癥、肝臟病、異常蛋白血癥、骨髓增生綜合征、纖維蛋白溶解、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以及某些藥物的影響。

    五、血小板β-球蛋白(β-TC)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測定意義 增高表明血小板被激活及釋放反應亢進,見于:

    1. 高凝狀態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腦血管和周圍血管病變、DIC、糖尿病、高脂血癥、妊娠高血壓等;

    2. 其他,如惡性腫瘤、尿毒癥、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六、血栓烷素B2(TXB2)測定意義

    1. TXB2增高見于: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癥、惡性腫瘤等。

    2. TXB2減低見于:先天性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謝障礙性疾病或服用阿司匹林等藥物后。

    七、血小板相關抗體測定意義

    1.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80%以上PAIgG增高明顯,如同時測定PAIgM、PAIgA,則陽性率更高。經皮質激素治療有效者,PAIgG下降,復發時增高,可用于觀察病情及療效的估計。

    2. 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慢性活動性肝炎、多次接受輸血者等,PAIg也會增高。

    第三節 凝血功能檢查

    一、凝血時間(CT)測定意義

    1. 凝血時間(玻璃試管法)延長,見于:
      ⑴血友病患者血小板因子Ⅷ、Ⅸ、Ⅺ顯著減少和血管性假血友病;
      ⑵嚴重的凝血酶原減少,如肝病、阻塞性黃疸、新生兒出血等;
      ⑶嚴重的纖維蛋白原減少,如肝病、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
      ⑷應用抗凝劑,如肝素、雙香豆素等;
      ⑸纖溶亢進,如DIC、原發性纖溶等。

    2. 凝血時間縮短,見于:
      ⑴血液呈高凝狀態,如DIC早期;
      ⑵高血脂癥和高血糖;
      ⑶抽血時混有組織液。

    二、復鈣時間(RT)測定意義 同凝血時間,但較凝血時間敏感。

    三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意義

    1. 延長見于:⑴因子Ⅷ、Ⅸ、Ⅺ、Ⅻ缺乏;
      ⑵因子Ⅴ、Ⅹ,凝血酶原及纖維蛋白原減少。

    2. 若同時作凝血酶原時間測定,同時延長見于因子Ⅴ、Ⅹ,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及有抗凝物質存在。

    3. 縮短見于: ⑴因子Ⅷ、Ⅴ增多;⑵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癥等。

    第四節:抗凝血功能檢查

    一、凝血時間交叉試驗意義 是檢測血液抗凝物質的初篩試驗,靈敏度低,且不能分辨抗凝物質的類型。

    二、復鈣交叉試驗意義 本試驗可區別復鈣時間延長的原因,鑒別是凝血因子缺乏,還是有抗凝物質存在,比凝血時間交叉試驗敏感。

    三、凝血酶時間(TT)測定意義 延長見于:

    1. 循環血液肝素增多或有其他抗凝血酶類物質;

    2. 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增多、DIC等;

    3. 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

    四、抗凝血酶Ⅲ(AT-Ⅲ)測定意義

    1. 減低見于:先天性和后天獲得性AT-Ⅲ缺陷,前者少見,后見于高凝狀態性疾病,如妊娠中后期、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心肌梗死、肝臟病、腎病、深靜脈血栓形成等。

    2. 增高見于:DIC低凝血期、某些腫瘤、血友病的出血期等。

    五、蛋白C活性測定意義

    1. 減低見于:先天性和后天獲得性蛋白C缺陷。先天性缺陷者常有反復血栓形成史,后天獲得性缺陷見于DIC、呼吸窘迫綜合征、手術后、口服雙香豆素類抗凝藥等。

    2. 增高見于:冠心病、腎病綜合征、糖尿病、妊娠后期等。

    六、蛋白S測定意義 減低見于:先天性蛋白S缺陷,常伴有嚴重的深靜脈血栓。后天獲得性缺陷見于肝臟疾病、口服雙香豆素類抗凝藥物。

    第五節: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檢查

    一、血塊溶解試驗意義 如血塊在24h內完全溶解,表示纖維溶活力增高。見于原發性及繼發性纖溶亢進。若凝塊在1h內溶解,表示纖溶活力極強,若凝塊在6h內溶解,表示纖溶有中度活力。

    二、優球蛋白溶解時間(ELT)測定意義 溶解時間<90min表示纖溶亢進,見于原發或繼發性纖溶亢進。

    三、纖溶酶原(PLG)測定意義

    1. 含量減低見于:原發性及繼發性纖溶,如DIC、羊水檢查、腫瘤播散等。

    2. 含量增高:表明纖溶活性減弱,見于血栓性疾病。

    四、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PA)測定意義

    1. 含量增高表明纖溶亢進,見于原發性或繼發性纖溶亢進,如DIC、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先天性t-PA活性增高極為罕見。

    2. 含量減低見于:血栓前高凝狀態、冠心病、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等。

    五、纖溶酶活性(PLA)測定意義

    1. 活性增高見于:原發性或繼發性纖溶亢進,以及應用尿激酶溶栓藥物后。

    2. 活性減低見于:高凝狀態、DIC、血栓性疾病等。

    第六節 出血性疾病的診斷方法

    一、毛細血管型出血性疾病特征

    1.自發性皮膚、粘膜出血,表現為紫癜、瘀斑、牙齦出血、鼻出血、月經過多等,而深部組織如關節、肌肉血腫、內臟出血較少見。

    2.局部損傷可導致即刻發生出血嚴重,但壓迫止血有效,出血持續時間不長。 3.手術中出血明顯,局部壓迫止血后有效。

    二、凝血障礙型出血性疾病特征

    1.自發性深部組織、肌肉出血為主,而皮膚粘膜出血較少見。

    2.外傷或手術即刻出血不多,但手術后出血、滲血常嚴重,局部止血可暫時有效,但不持久。

    3.出血可持續幾小時甚至幾周。

    4.對輸新鮮血或特殊血制品有顯效。 臨床特征可提供出血性疾病的診斷線索,確診則有賴實驗室檢查。出血性疾病的實驗室檢查項目繁多,應先采用簡便易行的項目作初步篩選試驗,初篩試驗項目包括:毛細血管脆性、出血時間、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血塊退縮試驗、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原消耗時間。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