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8-12-21 14:24 原文鏈接: 長春光機所等在鈣鈦礦單晶場效應晶體管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與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沙特)、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等單位合作在制備基于鈣鈦礦的場效應晶體管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過去的十年中,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在光伏、光電探測、發光等領域的研究獲得巨大進展。然而,利用鈣鈦礦材料制備經典的器件——場效應晶體管(FET)仍然存在很大挑戰。主要原因在于晶體管中載流子在橫向和界面的傳輸特別容易受到鈣鈦礦多晶薄膜晶面狀態和晶粒中普遍存在的缺陷的影響。基于此,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副研究員于偉利、現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博士李峰和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博士于立揚等人采用了一種空間限域反溫度結晶的方法,合成了具有亞納米表面粗糙度和極低表面缺陷的甲基銨鹵化鉛鈣鈦礦MAPbX3(X=Cl,Br,I)薄單晶,并采用這些薄單晶制備了高效FET,研究了其載流子傳輸性質。

      制備了基于MAPbX3(X=Cl,Br和I)雜化鈣鈦礦單晶的高性能FET器件,包括底柵頂接觸(BGTC)和底柵底接觸(BGBC)兩種器件構型。在實驗中發現:限制晶體生長方向對于將雜化鈣鈦礦單晶集成到FET器件中至關重要。在反溫度結晶過程中的空間限域產生了超光滑的頂面和底面形貌,沒有明顯的晶粒界疇以及通常在自由生長的晶體和多晶薄膜中觀察到的任何其他波紋,在雜化鈣鈦礦多晶薄膜常見的形態缺陷和表面經常發現的化學雜質也得到了明顯的控制。這種方法還消除了多晶薄膜中常見的晶界(已知晶界是隧道結形成引起的橫向傳輸阻力的來源)。通過垂直限制,晶體傾向橫向生長,使它們達到毫米級或更大,并且易于橋接。半導體/電介質界面具有強附著力和良好的電接觸。在室溫下容易實現103-105范圍的開/關比。此外,器件顯示出低的閾值電壓:在BGTC低于5V,在BGBC器件中低于2V。總的來說,跨不同鹵化物和器件結構的最大室溫空穴(電子)遷移率范圍為2.6至4.7 (0.26至2.2) cm2 V-1s-1,平均空穴(電子)遷移率在1.5至2.9 (0.19至1.3) cm2 V-1s-1范圍內,顯著優于迄今報道過的基于薄膜的MAPbI3 FET器件。總的來說,這項工作證明了通過垂直限域技術生長鹵化物鈣鈦礦薄單晶并利用其制備FET器件的可行性,使得雜化鈣鈦礦成為一個可行的平臺印刷材料和透明電子材料。

      該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 9 (1), 5354),于偉利為第一作者,李峰和于立揚為共同第一作者。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61705227)的支持。

    長春光機所等在鈣鈦礦單晶場效應晶體管方面取得進展


    相關文章

    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26.1%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上峰團隊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傳統(n-i-p)結構的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實現了26.1%的光電轉換效率,第三方機構認證效率為25.8%,為目前n-i-p結構......

    技術持續突破鈣鈦礦疊層電池商業化進程加速

    鈣鈦礦疊層電池的研發再次取得進展。日前,北京理工大學等國內單位科研團隊合作,成功突破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制備技術難題,并開發出光電轉換效率達32.5%且具有長期運行穩定性的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在協鑫......

    科學家發明新型“熱發射極”晶體管

    近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科研團隊與合作者通過可控調制熱載流子來提高電流密度,發明了一種由石墨烯和鍺等混合維度材料構成的“熱發射極”晶體管,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受激發射”熱載流子生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

    金屬所等發明熱發射極晶體管

    集成電路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石,而晶體管則是集成電路的基本單元。隨著晶體管尺寸的不斷縮小,其進一步發展的挑戰日益增多。因此,探索具有新工作原理的晶體管,已成為提升集成電路性能的關鍵。傳統晶體管主要依賴穩......

    港科大團隊首創!加速鈣鈦礦電池商業化進程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首創一種手性構型的界面微結構,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創新界面概念大幅度提高了電池的可靠性和光電轉換效率,有助于加速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周圓圓教授(右)及......

    新研究首創手性彈簧界面概念,增強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耐久性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首創一種手性構型的界面微結構,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創新界面概念大幅度提高了電池的可靠性和光電轉換效率,有助于加速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進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

    捕獲原子充當晶體管,新型納米光子電路顯示量子網絡潛力

    美國普渡大學團隊將堿金屬原子(銫)捕獲在集成光子電路中,可充當光子(光的最小能量單位)的晶體管。這些被“捉”到的原子,首次展示了冷原子集成納米光子電路構建量子網絡的潛力。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物理評......

    “攤煎餅”式倒置電池,科學家發現更好用了

    西湖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王睿實驗室研發出一種基于芘的共軛母核新分子(Py3)的新型空穴選擇接觸結構,用作倒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空穴傳輸層,在不犧牲器件效率的前提下,能夠大幅度提升鈣鈦礦電池器件的穩定性......

    延長2倍!新分子有望大幅提升鈣鈦礦電池壽命

    記者7月25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工學院王睿實驗室開發了一種新分子——Py3,它有望顯著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以下簡稱鈣鈦礦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并將其使用壽命延長約2倍。相關研究成果24日在線發表于《......

    國家納米中心關于DionJacobson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惠瓊等在Dion-Jacobson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材料設計與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研究合成設計了系列具有層間輕微位移的Dion-Jacobson型鈣鈦礦......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