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起源有了新證據
哺乳動物起源問題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熱點,已經滅絕的“賊獸”是科學家們在研究哺乳動物起源時爭論的焦點之一。有人認為賊獸處于哺乳動物冠群之外,屬于比哺乳動物更原始的哺乳形類動物,而也有人指出,賊獸就屬于早期的哺乳動物。我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發現為解開這一謎團提供了證據。 9月11日,《自然》雜志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畢順東、王元青和孟津等人的研究成果。他們研究了在我國發現的、年代為一億六千萬年前的6件相當完整的哺乳動物化石,命名了神獸、仙獸兩個新屬的三個新種,這些屬種,都屬于已經絕滅的“賊獸目”,是一個特別的、迄今為止所知甚少的中生代哺乳動物類群。科學家指出哺乳動物起源于至少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據王元青介紹,古生物學家們在哺乳動物系統發育和起源的時間上有很大分歧,分歧的焦點就是賊獸到底是不是哺乳動物。“因為賊獸化石保存下來的極少,而且大多為單個的牙齒,科學家們始終無法進行深入研究。” 出土于我國遼寧建......閱讀全文
科學家破解哺乳動物父子識別機制
科學家發現,父親與后代的相互作用對于彼此認知非常重要 在哺乳動物中,識別近親——包括后代——的能力被認為與辨識它們獨特的、由遺傳因素決定的體味有關。與母系的識別行為相比,父系的識別行為及其在大腦可塑性中的相關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卻是未知的。加拿大科學家日前發現,父親與后代的相互作用增加
Nature:科學家評估哺乳動物的癌癥風險
癌癥是后生動物普遍存在的疾病,對體積大、壽命長的生物體可能影響更大,因為它們具有更多的細胞分裂數量,這會增加體細胞突變的可能性。但“佩托悖論”(Peto‘s Paradox)表明,在不同物種之間明顯缺乏這樣的聯系。然而,由于難以評估非模式生物的癌癥風險,因此“佩托悖論”沒有明確的經驗證據支持。近
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活體器官再生
英國研究人員通過操控單個蛋白,實現了年老實驗鼠的胸腺再造,這是科學家們首次成功實現哺乳動物活體器官的再生。結果表明,再生器官與年輕老鼠體內的器官擁有同樣結構。研究人員在4月9日出版的《發育》雜志上指出,最新研究有望為免疫系統受損和胸腺發育相關的遺傳病患者提供新療法。 胸腺位于心臟附近,能夠
我國科學家發現群居哺乳動物更長壽
動物的社會組織形式能夠影響壽命。2日,記者從中科院動物所獲悉,利用系統發育比較分析方法,該所研究人員對近1000種哺乳動物分析發現,群居物種比獨居物種更長壽。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雜志。 哺乳動物擁有多種社會組織形式,比如獨居、成對生活以及各種群居形式。不同哺乳物種的最長壽命具有
我國學者新發現揭示哺乳動物科學機制
對于包括人在內的哺乳動物來說,突發的聲音或觸覺刺激能瞬間誘發驚跳反射,俗稱“嚇一跳”。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熊偉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耳蝸核—腦橋尾側網狀核—脊髓運動神經元這條神經環路,對哺乳動物的“嚇一跳”反應起到重要作用。此發現深化了對本能防御行為神經機制的認識,為研究人類的創傷后應激障礙、恐慌癥
科學家稱過低發育效率阻礙哺乳動物克隆
距離第一個克隆生命——“多莉”羊誕生已有15年,克隆人一直是倫理學劃定的禁區,但與此同時,人們總能不斷聽到來自科學界的種種關于克隆人將會實現的聲音。近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遺傳學家喬治·丘奇表示,自己能夠利用克隆技術“復活”早在3.3萬年前就已滅絕的尼安德特人。面對人類克隆,你
美國科學家成功使哺乳動物腿骨再生
北京時間8月12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美國科學家保羅·伍利成功地讓哺乳動物的腿骨再生。他和同事表示,這一重大進展將會徹底改變全球的骨科醫學。他說,這將大大改善對受傷戰士和每年因車禍受重傷的數萬人的治療,以后讓很多人不必再經歷截肢之痛。 伍利9日說:“我們已經培育出骨骼,我們可
科學家繪制出哺乳動物大腦運動皮層細胞圖譜
美國BRAIN計劃于2017年設立了“大腦細胞普查網絡”項目(BICCN),旨在對人類、猴和小鼠大腦中的不同細胞進行識別和分類。目前該項目第一部分已經完成,在分子水平上對哺乳動物初級運動皮層細胞類型進行了全面的定位和圖譜繪制。近期,該研究成果在《Nature》期刊上同時發表了16篇文章,并以合集
科學家發現開啟哺乳動物生命旅程的關鍵基因
人類胚胎的形成都開始于受精卵的結合,受精卵作為原始的細胞能夠攜帶來自母親和父親細胞基因組的一個拷貝,然而受精卵的遺傳信息僅會在其進行數次分裂后開始表達,但目前研究人員并不清楚誘發受精卵基因組激活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
科學家發現控制哺乳動物組織再生關鍵基因
單個基因原來是控制哺乳動物組織再生的關鍵調控因子,圖為小鼠組織再生過程。 與海綿、扁形蟲、水螅和蠑螈這些動物界的肢體再生冠軍不同,哺乳動物缺乏附肢再生的能力。如今,一項在實驗室小鼠中進行的新研究,利用這項“絕技”的一個罕見例外證明了一種腫瘤抑制因子能夠作為哺乳動物體內的再生能力關鍵
我科學家確認兩個哺乳動物新物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與安徽大學等合作單位在缺齒鼩(qú)屬系統發育和分類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了缺齒鼩屬的一個新物種——霍氏缺齒鼩,并重新確立了該屬一亞種煙黑缺齒鼩的種級地位,此舉增加了兩個哺乳動物新物種。該研究成果以“缺齒鼩屬整合系統分析及一新種描記”為題,發表在國際
我國科學家繪制出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浙江大學醫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研發出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并在短時間內利用這一平臺構建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的細胞圖譜。該成果于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雜志上。 細胞是生命最小的獨立遺傳單位。傳統的測序技術“看”的是
最新《科學》研究開辟哺乳動物染色體編輯新領域
?染色體連接小鼠“小竹” 課題組供圖8月26日,《科學》 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李偉研究員與周琪研究員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實現了哺乳動物完整染色體的可編程連接,并創造出具有全新核型(染色體組型)的小鼠。染色體重排(Chromosomal Rea
我國科學家繪制出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研發出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并在短時間內利用這一平臺構建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的細胞圖譜。該成果于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雜志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細胞是生命最小的獨立遺傳單位。傳統
科學家繪制出哺乳動物大腦運動皮層細胞圖譜
美國BRAIN計劃于2017年設立了“大腦細胞普查網絡”項目(BICCN),旨在對人類、猴和小鼠大腦中的不同細胞進行識別和分類。目前該項目第一部分已經完成,在分子水平上對哺乳動物初級運動皮層細胞類型進行了全面的定位和圖譜繪制。近期,該研究成果在《Nature》期刊上同時發表了16篇文章,并以合集
科學家研制海洋哺乳動物水下聲學實時監測系統
記者9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基于多年對海洋哺乳動物發聲的觀測和發聲特征的研究,該所物理海洋室海洋水文與水聲環境調查分析支撐平臺團隊突破了動物發聲智能識別技術和水聲信號低噪聲采集技術,成功研制出海洋哺乳動物水下聲學實時監測系統。 海洋哺乳動物的監測手段通常為人工目測、拍照、攝像等,通
我國科學家繪制出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新華社杭州2月23日電 浙江大學醫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研發出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并在短時間內利用這一平臺構建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的細胞圖譜。該成果于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雜志上。 細胞是生命最小的獨立遺傳單
科學家解析哺乳動物體溫調節神經環路機制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沈偉課題組在解析哺乳動物體溫調節的神經環路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體溫調節紊亂(如發燒和中暑),會打亂很多人體重要的生理活動,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體溫調節主要受下丘腦等中樞神經控制,但其具體控制機制仍然不清楚。為此,沈偉課
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
近日,中外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 這項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在比較了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后,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
尚需新證據-中國科學家曝出哺乳動物起源新解
2013年8月份,來自中國的兩批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分別報道了兩種新發現的最古老哺乳動物賊獸化石。然而,通過對這兩種化石的研究,在哺乳動物起源問題上,不同學者觀點又有所不同。 關于哺乳動物的起源問題,不僅僅是科學家,我們普通人對這個問題也有很大興趣,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人類也是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哺乳動物裸眼近紅外視覺
自然界中電磁波波譜范圍很廣,波長由短至長包括γ射線、X射線、紫外光、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無線電波等,而人類和哺乳動物的視網膜只能感知可見光(波長390-700納米),只占電磁波譜很小的一部分(圖1)。由于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缺乏能夠感知紅外光的感光蛋白,人類和哺乳動物無法通過視覺系統感知紅外光,
中國科學家找到參與哺乳動物再生的首個分子開關
壁虎斷尾重生、蠑螈肢體自愈、兔子耳朵戳個洞也能再長齊……而人類、小鼠這類哺乳動物受傷后,往往只能結疤愈合,無法“原裝”再生。什么原因讓高等哺乳動物丟失了這些“超能力”?這一直是生物學界的一大謎題。最近,這個謎題的答案正被揭開一角——中國科學家在小鼠和兔子的耳朵上找到了關鍵線索。6月27日,北京生命科
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細胞存在新型長非編碼RNA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今天,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他們的相關研究論文。 據介紹,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一般認
《科學》:研究發現哺乳動物產生精子所必需的蛋白質
日本研究人員最近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了哺乳動物原始生殖細胞分化成精子時所必需的蛋白質,這項成果有助于開發針對無精子癥等不孕癥的療法。?原始生殖細胞既可分化成精子,也可分化成卵子,生殖細胞性別的決定在動物發育的胎兒期才完成。在胎兒期,將來發育成卵子的生殖細胞發生減數分裂,而將來發育為精子的生殖細胞則停止細
《科學》:研究發現哺乳動物產生精子所必需的蛋白質
日本研究人員最近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了哺乳動物原始生殖細胞分化成精子時所必需的蛋白質,這項成果有助于開發針對無精子癥等不孕癥的療法。?原始生殖細胞既可分化成精子,也可分化成卵子,生殖細胞性別的決定在動物發育的胎兒期才完成。在胎兒期,將來發育成卵子的生殖細胞發生減數分裂,而將來發育為精子的生殖細胞則停止細
哺乳動物細胞真核表達系統為科學研究提供助力
哺乳動物細胞真核表達系統是哺乳動物細胞經過翻譯和再加工后產生的外源蛋白,在活性上遠優于原核表達系統和酵母、昆蟲細胞等真核表達系統,更接近天然蛋白。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系統可以提供較接近自然狀態的重組人蛋白的翻譯后修飾。在蛋白質表達過程中,會形成接近天然蛋白質的蛋白質折疊和聚合,具有活性蛋白質所必需的
中美科學家在內蒙古發現新哺乳動物化石
科學家在我國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地區發現了一對保存完好的蜀獸科哺乳動物化石,這一發現以確鑿的證據證明該地區產有蠑螈、真葉肢介、翼龍等化石的地層時代為中侏羅世。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季強博士和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羅哲西博士領導的中美科研小組今天宣布,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11月1日出版的《自然》雜
科學家首次利用CRISPR來加速特定基因在哺乳動物中遺傳
在經典遺傳學理論中,通過孟德爾定律,親代等位基因有50%的機會被下一代遺傳。2003年,進化生物學家Austin Burt提出了基因驅動(gene drive)理論【1】。一些基因具有自我復制功能,如轉座子等,可以利用具有這些功能的元件對目的基因進行改造,這樣可以使得后代可以以大于50%的機會偏
西工大團隊在《科學》雜志發表論文-解析哺乳動物再生機制
2月24日,Science(《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共同完成的題為“A population of stem cells with strong regenerative potential discovered in deer antlers”的論文。西工大
西工大團隊在《科學》雜志發表論文-解析哺乳動物再生機制
2月24日,Science(《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共同完成的題為“A population of stem cells with strong regenerative potential discovered in deer antlers”的論文。西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