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委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國寶 新能源的發展面臨很多制約因素,一方面國家的政策扶持還要繼續,必要的補貼還得給。但是另一方面,各方要不斷努力,通過技術進步,做大蛋糕,使新能源的成本和常規能源有可比性 我國能源結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一煤獨大”。西方發達國家油和氣加起來大概要占到一次能源的60%多,剩下的不到40%是其他能源。中國恰好相反,將近70%的一次能源是來自于煤,油氣資源則相對比較貧乏。新能源確實在發展,但是在能源結構中所占的比重較小。 這種狀況我們當然希望改變,但是在短期內很難做得到,能降低煤炭在整個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就已經很不錯了。多發展水電、核電、太陽能和風電,提高比例,從而讓煤的比例小一點,這是努力的方向。 新能源的發展面臨很多制約因素。首先,新能源目前的成本比傳統能源高。比如風電,經過努力,成本已經從每千瓦時1元多降到了0.5元到0.6元之間,應該說降的幅度不小,但即使這樣,比起煤電、水電......閱讀全文
從20億元到100億元,再到200億元,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的資金缺口不斷擴大。《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作為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主要來源,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有望從8厘/千瓦時上調到1分6厘/千瓦時,這意味著每年至少可實際征收400億元左右的資金。目前該方案已上報,如果順
滬府發〔2011〕90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上海市新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上海市新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上海市新能源發展“十
編者按 能源是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重要基石和保障。當前,我國正處于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要轉型期,面臨著諸多關鍵問題:能源變革需要補齊哪些“短板”?能源結構調整的節奏該如何把握?非化石能源是未來發展方向,但化石能源短期內仍是“主力軍”,該怎么處理兩者關系?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日前專訪了華北電力大學校
新的投資熱潮即將到來,項目業主與電網企業都應吸取第一輪投資熱潮中過度投資的教訓,監管部門也應預防部分地方政府為完成指標而弄虛作假 配額制引爆第二輪新能源投資熱 近日,國家能源局起草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辦法(試行)》(下稱《考核辦法》),已經由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討論并原則通過,目前正在
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一路飆升,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均居世界首位,成為我國能源供應的“綠色發動機”。截至2017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6.5億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約占全部電力裝機的36.6%。然而,如何多渠道最大化消納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減少棄水棄風棄光
所以對應的能源規劃成為世界各國和社會日益關注和重視的問題。所謂的能源規劃自身是指根據對應的時期的國民經濟以及社會的發展整體計劃,通過內在的規律進行針對性的結合并進行下一步的能源需求預測,從整體結構以及生產轉換等各個環節進行安排。一個國家或者對應的地區能源規劃的核心是要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開展貼合實際
《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最后一公里”談判再次崩盤。在馬德里舉行的氣候大會是《巴黎協定》生效前的最后一次締約方大會,會議的核心議題是討論《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實施細則。盡管會議增加了40多小時通宵達旦的談判,但各國仍無法對此達成一致。 《巴黎協定》第六條的目標是:為國際合作提供一個會計框架,允許國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處長李鵬在日前舉行的2014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表示,目前新能源各領域“十三五”規劃正在編制中,風電有望逐步改變當前廣被視作“替代能源”的地位,上升為未來扛鼎國家能源結構調整主體的地位。 李鵬透露,鑒于當前國內風電行業發展的整體狀況,未來將挖潛“三北地區”大風電基地
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16]39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各有關中央企業: “互聯網+”智慧能源(以下簡稱能源互聯網)是一種互聯網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產業發展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長李鵬在10月22日舉行的2014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表示,目前新能源各領域“十三五”規劃正在編制中,風電有望逐步改變當前廣被視作“替代能源”的地位,上升為未來扛鼎國家能源結構調整主體的地位。 李鵬透露,鑒于當前國內風電行業發展的整體狀況,未來將挖潛“三北地區”大風
11月19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和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共同舉辦的“2013年兩岸可再生能源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在高雄市召開。會議重點圍繞兩岸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最新政策、技術創新與應用、分布式能源發展等方面進行了交流,共同討論了兩岸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機遇,深入探討了兩岸深化可再生能
風電是重要的戰略性新型產業。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我國不僅已成為全球風電裝機最多的國家,而且風電設備制造已基本實現國產化,風電場建設成本大幅下降。然而,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發展在市場消納和體制機制等方面,又遇到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 中國風電發展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站在全球角度看,我國風電產業增
早在2014年8月《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辦法(試行)》就已經在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討論并原則通過,此后國家能源局向各部委、地方政府和電網征求意見并修訂。根據部分省份反映新能源配額比例要求太高完不成,最終版辦法數據有相應調整,指導思路是"高于能源規劃,又不會讓大家夠不著",激勵和懲罰措施將參考
當前,生物質發電產業業發展舉步維艱。 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發電分會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近70%的投運生物質電廠“燃料費用即時支付及燃料收儲運困難,基本抵消了生物質發電產業的天 然優勢”,甚至有些電力集團以少虧損作為對生物質發
2014年分析測試行業精彩回顧:國家政策與十二五、十三五 201
前三季度,棄水、棄風電量同比減少138億千瓦時。若按照一戶家庭2400千瓦時/年的用電量計算,138億千瓦時的電量可滿足575萬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一直困擾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三棄”問題——棄水、棄風、棄光,在今年得到好轉,并有望在三年內得到有效解決。 11月14日,國家能源局官網發布《
可再生能源是指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是相對于會窮盡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種能源,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而且資源分布廣泛,適宜就地開發利用。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發達國家的公用事業企業將需要追求國際化并探索替 代業務
隨著我國能源需求不斷擴大,能源問題的日益凸顯,大力發展新能源已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無論從我國能源安全供應、環境安全保障、地區經濟發展,還是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出發,都應全力擁抱能源革命,加快推進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發展。 期待“領跑者”計劃再發力 “領跑者”計劃無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建立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購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2015年全區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5%,到2020年達到20%。其中,2015年風電和光伏發電限電率分別控制在15%和6%以內。具體額度分配到發電企業和電網公司,完成情況
巴西世界杯在即,中國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把太陽能產品裝到了舉辦比賽的所有城市,在足球場四周、球場媒體中心、國際媒體大本營、休息室等場所展示英利的光伏產品。 拉美擁有充沛的水資源、陽光和風能等條件,但能源缺口巨大。據估計,2013年至2030年拉美地區在新能源發展領域需要至少3500億美元的
在第二屆中國(無錫)新能源大會上,多位風險投資企業合伙人表示,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正從政府補貼驅動型轉向技術驅動性。預計未來5至10年,在無補貼情況下,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可與傳統發電成本相當。屆時可再生能源市場空間將大開,真正與傳統能源實現分庭抗禮。因此,風險投資企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能源戰略轉型成為世界經濟新格局調整的關鍵因素。 2008年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重大沖擊,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在電力發展方式面臨著新的轉變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國家致力于發展可再生能源,并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恢
10月8日至9日,“全球綠色增長論壇(3GF)”在哥本哈根召開,中國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出席會議并致辭 10月8日至9日,“全球綠色增長論壇(3GF)”在哥本哈根召開。會議圍繞促進能源系統轉型、節能與能效、融資、水資源、綠色增長網
FT全球能源領袖峰會在倫敦舉行 18日至19日,英國《金融時報》(FT)全球能源領袖峰會在倫敦舉行。但這一齊聚歐美能源巨頭的行業年會,今年的會議主題卻讓人讀出一些無奈。因為當歐債危機遭遇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放緩,能源行業的樂觀情緒顯然缺少了生長土壤,特別是在常規能源領域。
智能電網是當今世界電力系統發展變革的最新動向,被認為是21世紀電力系統的重大科技創新和發展趨勢。2009年5月,我國國家電網公司首次向社會公布了智能電網的發展計劃。根據這項計劃,國家電網分階段穩步推進電網智能化建設,其中2009年~2010年為規劃試點階段,2011年~2015年為全面
周三,日本政府突然轉變態度,并未正式采納上周剛剛宣布的重大目標,即在2040年以前逐步退出核能發電。該計劃在上周宣布后,遭到了商業團體及地方經濟依賴核電站的社區的強烈反對。 日本首相野田
140億元的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缺口一直被新能源行業詬病,導致補貼發放不及時,影響企業融資。不過,這一情況現在有望改變。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9日向有關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下發了一份《關于請提供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缺口的函》,并標注“特急”。分析人士認為,通知意在摸清主要企業的情況,同時也是今年財
11月的北京寒氣逼人,但中國風電人卻依稀感受到了陣陣“暖意”。 首先,在11月中旬召開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宣布,風電成為中國第三大電源。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這為風電產業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他表示,要破除體制障礙,促進風電發展。
“十二五”期間,國內要建立和實施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即按各地電力消費總量來規定可再生能源比例。 上周五在中國新能源高峰論壇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透露了上述信息。這被認為是在風電大規模發展暴露出風電上網難、浪費嚴重等問題后,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調整
日前在北京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指出,我國應于2050年形成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達到60%。 這項名為“中國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景暨路徑研究”項目(以下簡稱“項目”)是一個多領域、跨學科合作的研究課題,由來自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