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抗原遞呈型中性粒細胞的抗腫瘤潛能
3月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研究員張曉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高強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楊力,在《細胞》(Cell)上發表了題為Neutrophil profiling illuminates anti-tumor antigen-presenting potency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具有抗原遞呈能力的MHCII+中性粒細胞的抗腫瘤特性及其分子調控機制。中性粒細胞是人體中數量最多的白細胞類型,占人體白細胞的40%至70%。作為天然免疫的第一道防線,中性粒細胞在抗感染免疫中發揮關鍵作用。有研究發現,中性粒細胞廣泛參與腫瘤發生、發展和轉歸過程,是腫瘤微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性粒細胞發揮抗腫瘤還是促腫瘤的功能是腫瘤免疫領域爭議的焦點之一。中性粒細胞半衰期短、細胞脆弱、整體基因表達豐度低,導致目前鮮有關于人體中性粒細胞的大規模系統研究。近年來,單細胞多組學技術迅速發展,為在泛癌尺度深度研究中......閱讀全文
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病因
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因很多,根據各種原因作用部位的不同,可歸納為如下3個方面: 1、作用于骨髓 (1)骨髓損傷:①藥物:包括細胞毒和非細胞毒藥物;②放射線;③化學物質:如苯、DDT二硝基苯酚砷酸鉍、一氧化氮等;④某些先天性和遺傳性中性粒細胞減少:如Kostmann綜合征、伴先天性白細胞缺乏
如何診斷中性粒細胞減少癥?
應根據病史和家族史,特別是感染服藥情況,明確有無家族性或先天性因素。兒童時期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5×109/L,嬰兒時期低于1.0×109/L時即可作出診斷。必要時可根據病情做運動試驗、腎上腺素試驗和檢查破壞粒細胞的因素。
中性粒細胞升高,難道都是感染-?
白細胞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前三種因其胞質內含有嗜色顆粒,所以稱為粒細胞。白細胞是人體與疾病斗爭的“衛士”。當病菌侵入人體體內時,白細胞能通過變形而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如果體內的白細胞的數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體有了炎癥。
關于中性粒細胞增高的簡介
中性粒細胞是血液中數目最多的白細胞,占外周血白細胞的50%~70%,其在血液中平均壽命約5.4天。在局部感染或損傷情況下,它們可很快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發揮作用,而且進入組織后不再返回血液中。中性粒細胞來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后,進入血液或組織。中性粒細胞的細胞核呈桿狀或分葉狀,分
簡述中性粒細胞增高的功能
中性粒細胞具有趨化、吞噬、殺菌等多種生物學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殺傷細胞。當局部組織受到細菌等侵害時,中性粒細胞在趨化因子等作用下,穿越毛細血管壁進入周圍組織,向病變局部大量集中,并進行活躍的吞噬和分泌活動。吞噬了細菌的中性粒細胞或被巨噬細胞吞噬,或變性壞死成為膿細胞。 同時,中性粒細胞表面具有I
中性粒細胞的臨床意義
1.增多 急性和化膿性感染(癤癰、膿腫、肺炎、闌尾炎、丹毒、敗血癥、內臟穿孔、猩紅熱等),各種中毒(酸中毒、尿毒癥、鉛中毒、汞中毒等),組織損傷、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2.減少 見于傷寒、副傷寒、麻疹、流感等傳染病、化療、放療。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骨髓增
中性粒細胞的信息和結構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 或 Neutrocyte)亦稱嗜中性粒細胞或嗜中性多核球(Neutrophilic Granulocyte),是血液白細胞的一種,也是哺乳動物血液中最主要的一種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在非特異性免疫系統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細胞用蘇木精-伊紅染色時,中性粒細胞的染色
檢測之中性粒細胞運動功能
小吞噬細胞的運動可以分成隨機運動和定向運動,前者類似于布朗運動。 檢測方法是將采集的白細胞懸液滴于玻片上,用光學顯微鏡直接觀察其運動。 也可用毛細血管法將細胞懸液裝入硅化毛細血管中,稍加離心,使細胞沉積在一端,切去無細胞的毛細血管段,繼而移放在含細胞培養液的培養小瓶中,37℃溫育18~20h
檢測之中性粒細胞運動功能
小吞噬細胞的運動可以分成隨機運動和定向運動,前者類似于布朗運動。檢測方法是將采集的白細胞懸液滴于玻片上,用光學顯微鏡直接觀察其運動。也可用毛細血管法將細胞懸液裝入硅化毛細血管中,稍加離心,使細胞沉積在一端,切去無細胞的毛細血管段,繼而移放在含細胞培養液的培養小瓶中,37℃溫育18~20h,游動的細胞
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
? ?核象左移 外周血中桿狀核粒細胞增多并出現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細胞時稱為核象左移.核象左移最賞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時也可見到。核象左移根據其程度可分為: 輕度核象 左移僅見桿狀核粒細胞增,>6%。 中度核象 左移桿狀核粒細胞>10%半少數晚幼粒、中幼粒細胞。 重度核象
血常規中的中性粒細胞
粒細胞起源于造血干細胞,在高濃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細胞分化為原粒細胞,經數次有絲分裂,依次發育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喪失分裂能力)、桿狀核和分葉核粒細胞。一個原粒細胞經過增殖發育,最終生成8~32個分葉核粒細胞。此過程在骨髓中約需10天,成熟粒細胞進入血液后僅存6~10 h,然后逸出血
如何診斷中性粒細胞增多癥?
中性粒細胞形態有助于早期診斷,中毒顆粒、Dö;hle小體胞質空泡的存在常提示存在明顯或亞臨床炎癥、中毒、創傷或腫瘤。當同時伴有發熱或其他炎癥而原因不明時應考慮到少見的感染,如結核或骨髓炎。當外周血中同時出現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增多時,基本可排除急性創傷和感染所致的可能,此時應考慮內
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診斷
1、急性發病者可找到病因如使用氨基比林類、磺胺類藥物、汞制劑、烷化劑以及接觸化學物質(苯二甲苯汽油有機磷)放射性損傷病毒感染等。 2、臨床有高熱、寒顫、乏力,肺部、泌尿道、皮膚口腔粘膜等嚴重感染或敗血癥,起病緩慢者多伴有低熱乏力末梢血中單核細胞可能代償增加。 3、伴隨體征如肝脾及淋巴結腫大或
中性粒細胞計數臨床意義
中性粒細胞計數介紹:白細胞分類計數,是指對不同類型的白細胞分別計數并計算百分比。中性粒細胞計數正常值:中性粒細胞0.5~0.7(50%~70%)。中性粒細胞計數臨床意義:增多: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或血細胞破壞、敗血癥、心肌梗死、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等。減低:
中性粒細胞異常增生性增多
粒細胞異常增生性增多為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組織中粒細胞大量增生。見于白血病(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骨髓纖維化癥)。1)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細胞增多為主,如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骨髓中,病
中性粒細胞與細菌的交戰
感冒發燒時,我們最看重的還是白細胞,因為白細胞就像人體的護衛軍,當細菌病毒入侵時,它們會奮勇出擊,奔赴前線打擊敵人!白細胞護衛軍內部還有更細的分工,按照職責不同主要分為5大兵種: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在寶寶感冒發燒時,出兵的還是以中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為主。中性粒
中性粒細胞的動力學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是由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在多種調控因子的作用下,經過一系列增殖、分化、成熟和釋放的動力學過程而來的。目前對粒細胞的生成、分化、成熟和釋放的動力學過程了解較明確,從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晚幼粒細胞桿狀核粒細胞分葉核粒細胞的整個過程,根據其功能和形態學特點,人為地將其劃分為5個池:①
中性粒細胞的基本信息
中性粒細胞是最豐富的粒細胞類型,占人類所有白細胞的40%至70%。作為宿主抵抗入侵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中性粒細胞具備固有的吞噬能力,可以吸收納米顆粒和吞噬死亡的紅細胞,并在激活后清除外來病原體和加載靶點;而且,還能跨血管遷移到臨近組織。是執行體內醫學任務的天然候選者。
中性粒細胞核右移現象
中性粒細胞核分葉5葉以上者超過3%則稱為核右移,常伴白細胞總數減低,為造血物質缺乏、脫氧核糖核酸減低、骨髓造血功能減退所致。見于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抗代謝藥物(如阿糖胞苷、6~巰基嘌呤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炎癥恢復期。在炎癥恢復期出現一過性核右移,屬正常現象,但進行期突然出現核右
中性粒細胞的生理功能
中性粒細胞胞質中含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可分為兩類顆粒:較大的初級顆粒,即溶酶體顆粒,內含髓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等;較小的次級顆粒,內含堿性磷酸酶、溶菌酶、防御素、殺菌滲透增強蛋白等。髓過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細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強吞噬作用的巨噬細胞中也極少或完全沒有這種
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性介紹
中性粒細胞受到某些化學因子的作用以后,可以朝因子源方向移動,這種現象稱為趨化作用(chemotaxis),該化學物質稱為趨化因子(chemotacticfactor)。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因子有兩類:一是自身組織損傷釋放的因子,例如膠原和纖維蛋白片段、補體活化產物及免疫細胞因子等;另一是微生物來源的
中性粒細胞的動力學
外周血中的白細胞是由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在多種調控因子的作用下,經過一系列增殖、分化、成熟和釋放的動力學過程而來的。目前對粒細胞的生成、分化、成熟和釋放的動力學過程了解較明確,從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晚幼粒細胞桿狀核粒細胞分葉核粒細胞的整個過程,根據其功能和形態學特點,人為地將其劃分為5個池:
中性粒細胞的吞噬效應介紹
到達損傷感染部位后,中性粒細胞可對細菌、細胞碎片或其他顆粒表現活躍的吞噬作用;但如何識別這些目標尚不明了,可能與被吞噬物表面的親水性有關。吞入的方式有以下幾種:①吞噬作用(phagocytosis),這是捕獲大型顆粒抗原的主要方式,例如對同種細胞、細菌等微生物,都可以吞噬,吞噬后在胞漿內形成吞噬
中性粒細胞核左移現象
中性粒細胞核象是指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的分葉狀況。正常核象:中性粒細胞以3葉核為主,桿狀核與分葉核之比為1:13,無幼稚細胞。外周血中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和)出現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細胞時稱為核左移。包括:再生性左移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指核左移伴有白細胞總數增高者,表示機體反應性強、骨髓造血功能
各類炎癥細胞的功能作用介紹
淋巴細胞參與應答的細胞(免疫細胞)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指在免疫應答過程中起核心作用的免疫活性細胞,即淋巴細胞;第二類是指在免疫應答過程中起輔佐作用的單核-巨噬細胞;第三類是指單純參與免疫效應的其他免疫細胞。淋巴細胞(lymphocyte)是受免疫系統的主要細胞,按其形成大小可分為大(11~18μ
簡述胞漿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的臨床意義
主要見于肉芽腫性血管炎,是肉芽腫性血管炎的特異性抗體,其陽性率可達60%,活動期達80%,連續檢測有助于檢測韋格納肉芽腫患者病情變化及治療效果。也可見于顯微鏡下多動脈炎、Churg-Strauss綜合征、結節性多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過敏性紫癜、白細胞破碎性皮膚性血管炎和貝赫切特綜合征。
關于胞漿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的標本采集介紹
1.患者準備 檢查前一天晚上8點后避免進食和劇烈運動。患者采血前最好休息15分鐘以上。 2.標本類型 常規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液4ml置于無抗凝劑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備用。 3.標本運送 標本采集后應明確標識并由專人及時送檢,并注意運送過程中的生物危害性。 4.標本處理 (1)標本置
DCCIK的制備方法(一)
【背景】CIK 是「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的縮寫,中文全稱為「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 CIK 是單個核細胞在 CD3 單抗和多種細胞因子 (包括 IFN-γ, IL-2 等) 的作用下培養獲得的一群以 CD3+CD56+細胞為主要效應細胞的異質細胞群
中性粒細胞趨化試驗檢查作用
中性粒細胞趨化試驗作用為臨床上某些疾病患者中性粒細胞運動功能的檢測指標。中性粒細胞趨化性降低,主要提示血中缺乏補體C3,常見于反復感染、齒齦炎、中耳炎及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等。中性粒細胞趨化功能缺陷還見于che-diak-Higashi綜合征、遲鈍性白細胞綜合征、肌動蛋白功能不全癥、膜糖蛋白
關于中性粒細胞增多癥的簡介
中性粒細胞增多癥(neutrophilic granulocytosis)是指年齡大于1個月的兒童和各年齡組成人外周血中性桿狀核和分葉核粒細胞計數大于7.5×109/L和小于1個月的嬰兒大于26×109/L。中性粒細胞增多癥是根據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計數出的絕對值升高,而并非是根據白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