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疫苗的組成和性狀
系用可表達福氏2a和宋內氏痢疾雙價菌體抗原的減毒痢疾菌株(FSM-2117),經培養收獲菌體后,加入凍干保護劑,冷凍干燥后制成的乳白色或略帶黃色的疏松體。本品所附疫苗稀釋劑中主要含有碳酸氫鈉、維生素等成份,用以中和胃酸和調節口感。每粒膠囊裝量為0.45g,含活菌數不低于8.3×109CFU。每人份疫苗(成人)為12粒膠囊。......閱讀全文
關于阿米巴性痢疾的免疫檢查介紹
近年來國內外陸續報告了多種血清學診斷方法,其中以間接血凝(IHA)、間接熒光抗體(IFAT)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研究較多,但敏感性對各型病例不同。IHA的敏感較高,對腸阿米巴病的陽性率達98%,腸外阿米巴病的陽性率達95%,而無癥狀的帶蟲者僅10%~40%,IFA敏感度稍遜于IHA。
細菌性痢疾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3天(數小時至7天),流行期為6~11月,發病高峰期在8月。分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 1.急性菌痢 主要有全身中毒癥狀與消化道癥狀,可分成四型: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癥表現,畏寒、發熱達39℃、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先為稀水樣便
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分析
病前一周內的不潔飲食史、接觸史,當地本病流行情況。 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傳染源是急性細菌性痢疾患者和帶菌者,痢疾桿菌隨糞便排出體外,經消化道(糞-口途徑)傳播。 痢疾桿菌在蔬菜、水果、米飯、面食上可生存數天、甚至10余天,并可在葡萄、草莓、黃瓜、西紅柿、涼粉、肉凍等食品上繁殖,所以食用生冷食物污
簡述細菌性痢疾的飲食治療
1、在發熱、腹痛、腹瀉明顯時,應禁食,當癥狀稍有減輕時,可進食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脂肪少的流質飲食。如藕粉、米湯、果汁、菜汁、禁飲牛奶、豆漿及易產氣的飲食,以保證腸道的充分休息,要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每日6餐,每餐200毫升~250毫升。2、發熱,腹瀉癥狀好轉后,可食少渣無刺激性飲食,由少渣、
治療慢性阿米巴痢疾的相關介紹
1、一般治療:急性期患者應臥床休息,腸道隔離,根據病情給予流質或少渣飲食,慢性患者應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維持營養,大量腹瀉者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必要時靜脈補液,發生休克時及時輸血,并加用血管活性藥物。 2、抗病原治療:非致病性阿米巴感染、血清抗體陰性者不需治療。對所有致病株感染者,即使無癥狀,
慢性阿米巴痢疾的預防及預后
本病的預防基本上與細菌性痢疾相同。徹底治療病人和帶蟲者。大力消滅蒼蠅和蟑螂。講究飲水和飲食衛生,加強糞便管理,防止糞便污染食物和水。 預后一般良好。與病程長短、有無并發癥、是否及早診斷和及時有效地治療有關。無并發癥的阿米巴肝膿腫,早期診治者病死率低于1%。暴發型患者,有腦部遷徙性膿腫、腸穿孔、
小兒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分析
病原是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的志賀菌屬,分A、B、C、D四群(志賀菌、福氏菌、鮑氏菌、宋內氏菌),我國以福氏志賀菌多見。志賀菌屬經口進入胃腸道,侵入結腸上皮細胞,并生長繁殖,細菌裂解后產生大量內毒素與少量外毒素,志賀菌內毒素從腸壁吸收入血后,引起發熱、毒血癥及急性微循環障礙。
概述小兒中毒型痢疾的癥狀體征
潛伏期為數小時至1~2天。起病急、發展快,突然高熱,體溫達39~40℃,甚至更高,精神萎靡、嗜睡、反復驚厥、昏迷,甚至發生循環及呼吸功能衰竭等嚴重癥狀。而胃腸癥狀腹瀉在早期常不明顯,往往需經0.9%溫鹽水(200ml)灌腸采取沉底糞便檢查,發現有多數白細胞或見紅細胞方能確診。 由于全身各臟器微
關于小兒中毒型痢疾的診斷介紹
應與下列疾病作鑒別: 1.高熱驚厥 本病多見于嬰幼兒,過去常有高熱驚厥史,驚厥發生在體溫上升時且多不反復發作,驚厥后面色好,神志正常,并常可找到引起高熱的疾病。 2.大葉肺炎 該病與毒痢均為急性起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早期可致休克,腦水腫,但X線檢查肺部可有大葉或節段性炎性病
痢疾桿菌感染可能導致哪些癥狀?
腹瀉:痢疾桿菌感染最常見的癥狀是腹瀉,通常伴隨著腹痛和腹脹。 發熱:感染后會出現發熱,體溫可能高達39°C。 惡心和嘔吐:有些人可能會出現惡心和嘔吐的癥狀。 便血:痢疾桿菌感染會導致便血,通常是鮮紅色的血液。 脫水:由于腹瀉和嘔吐,可能會導致脫水,出現口渴、干燥的口腔和皮膚等癥狀。 肌
痢疾桿菌檢測的檢查過程
分析引起林周縣中學學生腹瀉的病原菌及其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為采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據方法:標本采用常規方法分離培養進行病原菌鑒定和藥敏試驗。結果:引起學生腹痛、腹瀉、發燒的病原菌為福氏志賀痢疾桿菌。本菌對頭孢噻肟、頭孢他啶、氨曲南最敏感。
慢性期痢疾阿米巴的病理特征介紹
此期的特點為腸粘膜上皮增生,潰瘍底部出現肉芽組織,潰瘍周圍有纖維組織增生。組織破壞與愈合常同時存在,使腸壁增厚,腸腔狹窄。結締組織偶呈腫瘤樣增殖,成為阿米巴瘤,多見于肛門、肛門直甩交接處、橫結腸及盲腸。阿米巴瘤有時極大、質硬,難以同大腸癌腫相鑒別。 阿米巴滋養體可進入門靜脈血流,在肝內形成膿腫
電鏡下觀察痢疾阿米巴的病原特征
1.滋養體 ⑴細胞表面結構:通過掃描電鏡觀察,Mccaul等(1977)首先發現滋養體表面有2~3μm長的微絲偽足(microfilopoodia)。Lushbaugh等(1979)報告,活的滋養體表面呈波浪形,具有細的皺紋,間有不規則的突出小梁,還有明顯的葉狀偽足(lobopodia)以及較
痢疾桿菌的致病物質的介紹
(1)侵襲力:志賀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腸末端和結腸粘膜的上皮細胞表面,繼而在侵襲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細胞內,一般在粘膜固有層繁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具有K抗原的痢疾桿菌,一般致病力較強。 (2)內毒素:各型痢疾桿菌都具有強烈的內毒素。內毒素作用于腸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進內毒素吸收,引起發熱,神
概述小兒中毒型痢疾的發病機制
人體受痢疾桿菌感染后,在細菌及其內毒素的作用下,機體發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變化(稱應激反應或超敏感反應),大致過程如下:細菌及其內毒素→激動內臟自主神經節前副交感神經系統→興奮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乙酰膽堿及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副交感M受體及交感性α受體興奮→微血管舒縮紊亂→全身急性微循環障礙。微循環指
阿米巴痢疾的病原學檢查
(1)糞便檢查 ①活滋養體檢查法 常用生理鹽水直接涂片法檢查活動的滋養體。急性痢疾患者的膿血便或阿米巴炎病人的稀便,要求容器干凈,糞樣新鮮、送檢越快、越好,寒冷季節還要注意運送和檢查時的保溫。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糞便為醬紅色黏液樣,有特殊的腥臭味。鏡檢可見黏液中含較多粘集成團的紅細胞和較少的白細胞,
痢疾阿米巴的-病原學檢查介紹
1.糞便檢查: ⑴活滋養體檢查法:常用生理鹽水直接涂片法檢查活動的滋養體。急性痢疾患者的膿血便或阿米巴炎病人的稀便,要求容器干凈,糞樣新鮮、送檢越快、越好,寒冷季節還要注意運送和檢查時的保溫。檢查時取一潔凈的載玻片,滴加生理鹽水1滴,再以竹簽沾取少量糞親,涂在生理鹽水中,加蓋玻片,然后置于顯微
關于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簡介
細菌性痢疾是小兒較常見的一種腸道傳染病,由痢疾桿菌所致。臨床上以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排含粘液、膿血的稀便為其主要癥狀。中毒型痢疾是細菌性痢疾的危重臨床類型,起病急,發展快,病情嚴重,常發生驚厥及休克,易引起死亡,必須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阿米巴痢疾的臨床表現介紹
阿米巴腸病潛伏期長短不一,自1~2周至數月以上不等,雖然患者早已受到溶組織內阿米巴包囊感染,僅以共棲生存,當宿主抵抗力減弱以及腸道內感染等臨床上才出現癥狀。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分為以下類型: 1.無癥狀的帶蟲者 患者雖然受到溶組織內阿米巴的感染,而阿米巴原蟲僅作共棲存在,約有90%以上的人不產
關于痢疾阿米巴的免疫診斷介紹
近年來國內外陸續報告了多種血清學診斷方法,其中以間接血凝(IHA)、間接熒光抗體(IFAT)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研究較多,但敏感性對各型病例不同。IHA的敏感較高,對腸阿米巴病的陽性率達98%,腸外阿米巴病的陽性率達95%,而無癥狀的帶蟲者僅10%~40%,IFA敏感度稍遜于IHA。
細菌性痢疾的檢查及診斷
檢查 1.血常規 急性菌痢患者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呈輕至中度升高。慢性患者可有血紅蛋白低等貧血的表現。 2.大便常規 典型者外觀為鮮紅黏凍狀的稀便。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或膿細胞≥15個)和紅細胞,并有巨噬細胞。 3.細菌培養 糞便培養志賀菌陽性可確診。 4.
概述痢疾阿米巴的病原學特征
溶組織內阿米巴的形態變化可分為滋養體期、包囊前期和包囊期。而滋養體期又分為大小二型,大型滋養體大,主要生活在腸壁組織里;小型滋養體小,生活在腸腔內,營共棲生活,能形成包囊。所以前者又稱組織型大滋養體(簡稱大滋養體),后者又稱共棲成囊型小滋養體(簡稱小滋養體)。 光學顯微鏡觀察 1.滋養體:
簡述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癥狀體征
臨床上將病程在2個月以內者稱為急性細菌性痢疾,分3型,即普通型、輕型和中毒型。普通型表現為發冷發熱,腹痛、腹瀉,伴里急后重。腹痛以左下腹為主,呈陣發性,大便后減輕。大便每日十幾次至幾十次,典型者為黏液膿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感。中毒型急性細菌性痢疾起病急驟,變化迅速,可表現為高熱、頭痛、嘔吐、煩躁、嗜
關于小兒細菌性痢疾的基本介紹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志賀菌屬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各年齡組小兒均易感,多見于3歲以上兒童。全年均可發病,多流行于夏秋季節。以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為臨床特點。本病可分為:急性菌痢、非典型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性痢疾,其中中毒性菌痢病情經過極為兇險,起病急驟,突發高熱、驚厥或休克
概述急性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方案
1、對癥治療 積極控制高熱,采用藥物與物理降溫。恢復期口服腸粘膜保護劑(思密達)與微生態調節劑(培菲康),可加速控制腹瀉。 2、繼續進食 鼓勵正常飲食。 3、抗菌治療 首選黃連素聯合諾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環丙沙星。口服,療程3~5d。 (1)黃連素:成人每次0.5g,2/d。小兒30mg
阿米巴痢疾的并發癥有哪些?
1.腸道并發癥 (1)腸穿孔 急性腸穿孔多發生于嚴重的阿米巴腸病患者,穿孔部位多見于盲腸、闌尾和升結腸。慢性穿孔先形成腸粘連,爾后常形成局部膿腫或穿入附近器官形成內瘺。 (2)腸出血 發生率少于1%,一般可發生于阿米巴痢疾或肉芽腫患者,因潰瘍侵及腸壁血管所致。大量出血雖少見,但一旦發生,病情
痢疾后綜合癥的病因學
本病病因不明,可與感染有關,包括細菌病毒支原體的感染,部分為痢疾后的一個全身并發癥。有人認為與變態反應、內分泌失調有關,還有人認為與藥物過敏有關,如青霉素、磺胺,水楊酸制劑過敏。
痢疾后綜合癥的臨床表現
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結膜炎、尿道炎、關節炎三聯征,多伴有皮膚損害。①結膜炎,最早出現,持續時間較短,常為雙側,可為球結膜也可為瞼結膜受累,嚴重者影響全結膜,伴有結膜水腫,眶周腫脹。偶有角膜炎和虹膜炎。②尿道炎,尿急、尿頻、尿痛,可有粘液樣分泌物,重者出現血尿、膿尿、尿痛,可有粘液樣分泌物,重者出現血
關于阿米巴性痢疾的并發癥介紹
1.腸道并發癥 (1)腸穿孔 急性腸穿孔多發生于嚴重的阿米巴腸病患者,穿孔部位多見于盲腸、闌尾和升結腸。慢性穿孔先形成腸粘連,爾后常形成局部膿腫或穿入附近器官形成內瘺。 (2)腸出血 發生率少于1%,一般可發生于阿米巴痢疾或肉芽腫患者,因潰瘍侵及腸壁血管所致。大量出血雖少見,但一旦發
簡述慢性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方案
1、抗菌治療 對于大便培養志賀菌陽性者,需要抗菌治療。藥物同急性菌痢,療程7d。停藥后觀察大便培養,隔日1次,2次陰性,抗菌治療結束。 2、調整腸道功能 口服腸粘膜保護劑(思密達)及微生態調節劑(培菲康)。 3、飲食療法 鼓勵正常進食。要求飲食高熱量、高蛋白、低乳糖、低滲透壓。注意補充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