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氨基酸的工業發展歷史介紹
世界上最早從事氨基酸工業化生產的是日本味之素公司的創造人菊地重雄。菊地20世紀40年代初在實驗室中偶然發現:在海帶浸泡液中可提取出一種白色針狀結晶物。該物質具有強烈鮮味,分析結果表明它是谷氨酸的一種鈉鹽。菊地重雄最后終于找到一種工業化生產味之素的新途徑即利用小麥粉加工淀粉后剩下的“面筋”為原料,首先用鹽酸將其水解得到谷氨酸,然后加入純堿中和即可得到食品級的谷氨酸鈉。 谷氨酸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生產的氨基酸單一產品。此后,科學家利用蛋白質水解法可將羽毛、人發、豬血等原料水解成為氨基酸,但這些氨基酸多為“DL混合型氨基酸”其拆分十分困難。 在60年代確立的工業微生物發酵法使氨基酸工業開始起飛。此后許多種常用氨基酸品種(其中包括:谷氨酸、賴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等等)均可利用微生物發酵法生產,從而使其產量大增,成本大為下降。......閱讀全文
關于奧司他韋的發展歷史介紹
奧司他韋是一類神經氨酸類似物,此類藥物最早出現的是葛蘭素·史克公司開發的扎那米韋。由于扎那米韋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利于生物體吸收,因而該藥物生物利用度低,給藥途徑單一,患者順應性較差。奧司他韋是在扎那米韋的基礎上,根據神經氨酸酶天然底物的分子結構,以及神經氨酸酶催化中心的空間結構進行合理藥物設計所獲
疫苗的發展歷史介紹
疫苗的發現可謂是人類發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繁衍生息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同疾病和自然災害斗爭的歷史,控制傳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預防,而接種疫苗被認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威脅人類幾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現后便被徹底消滅了,迎來了人類用疫苗
熱像儀的歷史發展介紹
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F. W.赫胥爾發現了紅外線,從此開辟了人類應用紅外技術的廣闊道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用紅外變像管作為光電轉換器件,研制出了主動式夜視儀和紅外通信設備,為紅外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次世界大戰后,首先由美國德克薩蘭儀器公司經過近一年的探索,開發研制的第一代用于
關于腦動脈瘤夾的發展歷史介紹
1、1937年美國的Walter Dandy首次利用了“V”形銀夾對動脈瘤進行夾閉手術,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2、隨后Schwartz在“V”形銀夾的基礎上引進了縮小的彈性夾子,和我們日常使用的夾子原理相同。 3、1952年Mayfield設計了更加詳細而且有不同長度和角度的瘤夾,增加了
關于鯊烯的發展歷史和存在形式介紹
一、發展歷史 1906年首先由東京工業試驗所的辻本満丸從鯊魚肝油中發現。1926年 Isidor Morris Heilbron 確定了鯊烯的結構。 英文名“Squalene”源于拉丁語“Squalus”,意為鯊魚。 二、存在 鯊烯主要存在于鯊魚肝油的不皂化部分,少量存在于苦茶油橄欖油、
關于狂犬病疫苗的發展歷史介紹
1882 年,法國人路易·巴斯德先生首次成功發明了人用狂犬病疫苗,之后經歷了早期的動物神經組織疫苗、禽胚疫苗、細胞培養的粗制疫苗,發展到21世紀技術日趨完善的原代地鼠腎細胞、雞胚細胞、人二倍體細胞和 Vero 細胞培養的純化疫苗。 人二倍體細胞疫苗(Human Diploid Cell Rab
關于工業除濕機的未來發展介紹
關于中國除濕機行業未來的前景,行業里有兩種不同的聲音。樂觀派認為中國除濕機市場雖然現在基數較小,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前景值得肯定。未來幾年除濕機在中國家庭中的普及會同家用空調的普及一樣,商用方面也必將取得長足進長,近年發展非常迅速更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但保守派則認為,前景喜憂是
關于動物細胞培養的歷史發展的介紹
1907年,哈里森(Harrison)在無菌條件下用淋巴液作培養基,培養蛙胚神經組織存活數周,并觀察到神經細胞突起的生長過程,由此創建了蓋片覆蓋凹窩玻璃懸滴培養法,奠定了動物組織體外培養的基礎。之后,又有人將懸滴培養法改良為雙蓋片培養,提高了傳代效率并減少了污染;1923年,卡雷爾(Carrel
細胞遺傳的歷史發展介紹
18世紀末,孟德爾定律被重新發現后不久,美國細胞學家薩頓和德國實驗胚胎學家博韋里各自在動植物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現了染色體行為與遺傳因子行為之間的平行關系,認為孟德爾所設想的遺傳因子就在染色體上,這就是所謂的薩頓—博韋里假說或稱遺傳的染色體學說。 在1901~1911年間美國細胞學家麥克
DNA測序的發展歷史介紹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發明化學法、FrederickSanger發明雙脫氧終止法手動測序,同位素標記 80年代中期,出現自動測序儀(應用雙脫氧終止法原理)、熒光代替同位素,計算機圖象識別 90年代中期,測序儀重大改進、集束化的毛細管電泳代替凝膠電泳 2001年完成人類基因組
水切割的歷史發展介紹
Norman Franz 博士一直被公認為水刀之父。他是研究超高壓(UHP)水刀切割工具的第一人。超高壓的定義是高于 30000 psi。Franz 博士是一名林業工程師,他想尋找一種把大樹干切割成木材的新方法。1950 年,Franz 第一次把很重的重物放到水柱上,迫使水通過一個很小的噴嘴。他
關于電子鼻的發展歷史簡介
1964年,Wilkens和Hatman利用氣體在電極上的氧化一還原反應對嗅覺過程進行了電子模擬,這是關于電子鼻的最早報道。 1965年,Buck等利用金屬和半導體電導的變化對氣體進行了測量,Dravieks等則利用接觸電勢的變化實現了氣體的測量。 然而,作為氣體分類用的智能化學傳感器陣列的
關于鋰離子聚合物電池的歷史發展介紹
鋰離子聚合物電池是由鋰離子電池演化而來。最主要的差異是電池中鋰鹽的電解質是由固態的聚合物如聚乙二醇或聚丙烯腈所攜帶、而非鋰離子電池使用的有機溶液。鋰聚電池比起鋰離子電池,具有更低的制造成本的可能性、更有彈性的包裝形狀選擇、可靠度、和耐用性的優點。而缺點是其充電電容量較小。鋰聚電池最初大約在199
關于原子吸收光譜法的發展歷史的介紹
1、第一階段——原子吸收現象的發現與科學解釋 1802年,伍朗斯頓(W.H.Wollaston)在研究太陽連續光譜時,發現了太陽連續光譜中出現的暗線。1817年,弗勞霍費(J.Fraunhofer)再次發現了這些暗線,不了解產生這些暗線的原因,于是就將這些暗線稱為弗勞霍費線。1859年,克希荷
鋰電池的發展歷史介紹
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授予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作出的貢獻。 1970年,埃克森的MSWhittingham采用硫化鈦作為正極材料,金屬鋰作為負極材料,制成首個鋰電池,鋰電池的正極材料是二氧化錳或亞硫酰氯,
葡萄球菌的歷史發展介紹
葡萄球菌是柯赫(R.Koch.1878年)、巴斯德(L.Pasteur,1880年)和奧格斯頓(A.Og-ston,1881年)從膿液中發現的,但通過純培養并進行詳細研究的是F.J.Rosenbach(1884年)。從黃色葡萄球菌的細胞壁分離出的蛋白質A可與免疫球蛋白(主要為IgG)進行特異的結
核酸酶的發展歷史介紹
20世紀70年代,在細菌中陸續發現了一類核酸內切酶,能專一性地識別并水解雙鏈DNA上的特異核苷酸順序,稱為限制性核酸內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簡稱限制酶)。當外源DNA侵入細菌后,限制性內切酶可將其水解切成片段,從而限制了外源DNA在細菌細胞內的表達,而細菌本身的
超臨界流體的發展歷史介紹
超臨界流體具有溶解其他物質的特殊能力,1822年法國醫生Cagniard首次發表物質的臨界現象,并在1879年即被Hannay和Hogarth二位學者研究發現無機鹽類能迅速在超臨界乙醇中溶解,減壓后又能立刻結晶析出.但在當時由于技術,裝備等原因未能更加深入地研究.時至20世紀30年代,Pilat
變換器的歷史發展介紹
1976年,矩陣式變換器的概念和電路拓撲形式由L.Gyugyi和 B.R.Pelly首先提出。1979年意大利學者M.Ventutini和A.Alesina證明這種頻率變換器的存在,促進了矩陣式變換器的迅速發展。他們首先在理論上證明了N相輸入、P相輸出的矩陣式逆變器的實現條件,同時給出了一種電壓
超臨界流體的歷史發展介紹
超臨界流體具有溶解其他物質的特殊能力,1822年法國醫生Cagniard首次發表物質的臨界現象,并在1879年即被Hannay和Hogarth二位學者研究發現無機鹽類能迅速在超臨界乙醇中溶解,減壓后又能立刻結晶析出.但在當時由于技術,裝備等原因未能更加深入地研究.時至20世紀30年代,Pilat
血壓計的歷史發展介紹
1628年,威廉 ·哈維( 英國科學家)注意到當動脈被割破時,血液就像被壓力驅動那樣噴涌而出。通過觸摸脈搏的跳動,會感覺到血壓 。 體循環動脈血壓簡稱血壓 (blood pressure,BP)。血壓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作用于血管壁的壓力,它是推動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動力 。心室收縮,血液從心
溶膠凝膠法的歷史發展介紹
1846年法國化學家J.J.Ebelmen用SiCl4與乙醇混合后生成四乙氧基硅烷(TEOS),發現在濕空氣中發生水解并形成了凝膠。 20世紀30年代W.Geffcken證實用金屬醇鹽的水解和凝膠化可以制備氧化物薄膜。 1971年德國H.Dislich報道了通過金屬醇鹽水解制備了SiO2-B
色譜法的歷史發展介紹
色譜法從二十世紀初發明以來,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分離分析科學,廣泛地應用于許多領域,如石油化工、有機合成、生理生化、醫藥衛生、環境保護,乃至空間探索等。將一滴含有混合色素的溶液滴在一塊布或一片紙上,隨著溶液的展開可以觀察到一個個同心圓環出現,這種層析現象雖然古人就已有初
關于極譜儀歷史發展的簡介
捷克化學家海洛夫斯基領導開發出第一代極譜儀以來已近百年,在我國第一代極譜儀為1883出生于50年代,這種連續快速滴汞的儀器至今仍用于教育與演示極譜分析基本原理。以 單滴汞電極為工作電極,在汞滴產生后期最后2秒完成一次掃描的極譜分析方法(簡稱單掃極譜法) 稱之為近代極譜,在我國上世紀六十年代仿制國
關于膜片鉗技術的發展歷史
該技術是由電壓鉗(voltageclamp)發展而來的,電壓鉗技術由Cole和Marment設計,后經Hodgkin和Huxley改進并成功地應用于神經纖維動作電位的研究 [2] 。其設計原理是根據離子作跨膜移動時形成了跨膜離子電流(I),而通透性即離子通過膜的難易程度,其膜電阻(R)的倒數,也
關于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發展歷史介紹
1882 年,法國人路易·巴斯德先生首次成功發明了人用狂犬病疫苗,之后經歷了早期的動物神經組織疫苗、禽胚疫苗、細胞培養的粗制疫苗,發展到21世紀技術日趨完善的原代地鼠腎細胞、雞胚細胞、人二倍體細胞和 Vero 細胞培養的純化疫苗。 人二倍體細胞疫苗(Human Diploid Cell Rab
關于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歷史發展介紹
DNA最初是由瑞士生物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米歇爾(Friedrich Miescher)1869年從手術繃帶的膿液中分離出來的,由于這種微觀物質位于細胞核中,當時被稱為核蛋白(nuclein)。 1919年,Phoebus Levene確定了DNA由含氮堿基,糖和磷酸鹽組成的核苷酸結成。Leve
磁共振成像歷史發展介紹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一九八二年才正式用于臨床。它采用靜磁場和射頻磁場使人體組織成像,在成像過程中,既不用電子離輻射、也不用造影劑就可獲得高對比度的清晰圖像。它能夠從人體分子內部反映出人體器官失常和早期病變。它在很多地方優于X線CT。雖然X-CT解決了人體影像重疊問題,但由
關于基因歷史的介紹
19世紀60年代,奧地利遺傳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控制的觀點,但這僅僅是一種邏輯推理。20世紀初期,遺傳學家摩爾根通過果蠅的遺傳實驗,認識到基因存在于染色體上,并且在染色體上是呈線性排列,從而得出了染色體是基因載體的結論。1909年丹麥遺傳學家約翰遜(W. Johan
膜片鉗的發展歷史的介紹
1980年Sigworth等在記錄電極內施加5-50 cmH2O的負壓吸引,得到10-100GΩ的高阻封接(Giga-seal),大大降低了記錄時的噪聲實現了單根電極既鉗制膜片電位又記錄單通道電流的突破。 1981年Hamill和Neher等對該技術進行了改進,引進了膜片游離技術和全細胞記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