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別是定植菌還是病原菌?
對于痰標本培養確定分離菌是否為可能的感染菌最簡單和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痰標本涂片,首先感染菌會導致白細胞大量增加,其次由于感染早期(細菌/真菌)啟動非特異性免疫因子中中性粒細胞是最主要的免疫細胞,吞噬和包裹現象是反映細菌與機體免疫系統的相關性的最重要的信號,觀察這一現象有助于區別是感染還是定植。俞云松教授認為 :定植和感染區別是比較困難的,是大家一直都在討論的問題。現有方法很有限,采用下面的方法可能對定植與感染的判斷有一定價值:通過痰涂片證明標本是合格的,再看吞噬細胞內或者周圍是否有革蘭染色為成對排列的球桿菌,如果有提示這個可能是感染的鮑曼不動桿菌,如果能結合定量培養更好。 ......閱讀全文
我國科學家發現病原菌全新致病機制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王源超領導的科研團隊日前取得一項關于作物疫病發生機制的突破性成果,揭示了病原菌攻擊宿主的全新致病機制——“誘餌模式”。這是人類首次在更精準的層面認識這類嚴重危害植物的病原菌分子機理,為改良農作物的持久抗病性提供了新方向。 13日,國際知名學術雜志《科學》(《Science》)在
讓病原菌“缺鐵”幫助阻斷肺部感染蔓延
在世界范圍內結核分枝桿菌是最具破壞性的病原體之一,根據WHO數據,2019年有150萬人死于結核病。對多種抗結核病的特效藥產生抗性是醫生和患者最擔心的事情,對科研人員來說,需要盡快研發治療結核病的新型藥。 所有生物(包括病原體)都需要鐵才能生存。當人類細胞感染了結核分枝桿菌等病原體后,會將鐵的
西安光機所在病原菌快速識別領域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博士張周鋒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光譜醫學診斷領域取得新進展,將高光譜顯微成像技術與深度學習理論相結合,實現了臨床多類病原菌的快速識別。相關研究成果以A deep-learning based system for rapid genus identificati
植物凝集素對植物病原菌的作用
植物凝集素作為微生物與植物的共生介質,可防止植物病原菌對植物的危害;Mishkid等(1982)研究發現,植物凝集素常積累于病原菌易侵染的部位,預示著凝集素可能參與對病原菌的防御。
淺談寶寶腹瀉的常見病原菌有哪些?
在臨床上,小兒腹瀉主要分兩大類,即非感染性腹瀉及感染性腹瀉。所謂非感染性腹瀉多因喂養不當,如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過多;進食過量;哺喂不定時或食物性質突然改變以及對某些食物(如牛奶、碳水化合物)過敏或不耐受等,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而發生腹瀉。 ? 感染性腹瀉主要是指致病隨著被污染的食物、水或
植物病原菌的分離的實驗材料及準備
1.分離材料:梨黑斑病(Alternaria kikuchiana),柿樹圓斑病(Pestnlotia sp)及杉木炭疽病(Glomerella cingolata)新發病的病葉;楊樹爛皮病(Cytospora chrysosperma)國槐腐爛病(Dothiorella sp.)的帶有新病斑的枝條
簡述解淀粉芽孢桿菌抑制病原菌的作用
近年來,不少學者從不同材料中分離鑒定出對其他致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解淀粉芽孢桿菌。曹海鵬等從養殖池污泥中分離篩選出1株解淀粉芽孢桿菌G1,對鱘源嗜水氣單胞菌S1具有抑菌效果。王選等從健康青年牛的糞便中篩選出1株對痢疾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解淀粉芽孢桿菌N-4。姜軍坡等從健康牛的糞便中篩選出1株解淀粉芽
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其疫苗的制備(1)
一、實驗目的熟悉水產細菌性病原的分離、培養、純化與鑒定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分離細菌性病原的形態特征及培養特點,了解細菌性滅活疫苗制備的基本過程。二、實驗材料患白內障病虎紋蛙(或其他患細菌性疾病的水產動物)、健康虎紋蛙、腦膜炎敗血黃桿菌(虎紋蛙白內障病的病原)三、實驗藥品、用具2216E 瓊脂平板、 2
中國科學家發現病原菌全新致病機制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王源超領導的科研團隊日前取得一項關于作物疫病發生機制的突破性成果,揭示了病原菌攻擊宿主的全新致病機制——“誘餌模式”。這是人類首次在更精準的層面認識這類嚴重危害植物的病原菌分子機理,為改良農作物的持久抗病性提供了新方向。 近日,《科學》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病原菌是一類能夠入侵宿
質譜儀在臨床病原菌感染診斷中的應用
質譜(mass spectrometry)分析是一種測量離子荷質比(電荷-質量比)的分析方法,可用來分析同位素成分、有機物構造及元素成分等。質譜儀最早的臨床應用主要在于檢測一些生物標記物以幫助診斷癌癥和遺傳疾病等。20世紀80年代,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電離(matrix assisted laser d
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其疫苗的制備(3)
(二)疫苗制備1 .病原菌的擴大培養與分離液體培養:按配方配制 2216E 液體培養基,將培養基用 三角燒瓶分裝并蓋上棉塞后置 于高壓蒸汽鍋內, 121 ℃ 滅菌 15 ~ 30min ,冷卻后于超凈工作臺內加入 1ml 左右預先制備的病原菌菌液,蓋上棉塞,用搖床于 28~ 30 ℃ 下震蕩(約
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鮑曼不動桿菌
鮑曼不動桿菌(Ab)是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來的感染在增多,且其耐藥性日益嚴重,已引起臨床和學者的嚴重關注。Ab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發敗血癥、泌尿系感染、繼發性腦膜炎等。Ab在醫院的環境中分布很廣且可長期存活,對危重患者和CCU及ICU中的患者威脅很大,也將此類感染稱做ICU獲得性感染。國
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其疫苗的制備(2)
2 .病原菌的分離與培養分離病原菌的材料要求是具有典型患病癥狀的活的或剛死不久的患病生物,病原菌的分離方法如下。體表分離:先將病灶部位表面用 70% 酒精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取病灶部分小片或 用經酒精燈灼燒的解剖刀燙燒消毒,再 用接種環刮取病灶深部組織或直接挑取部分深部患病組織,接種于普通肉湯培養基增
質譜儀在臨床病原菌感染診斷中的應用
質譜(mass spectrometry)分析是一種測量離子荷質比(電荷-質量比)的分析方法,可用來分析同位素成分、有機物構造及元素成分等。質譜儀最早的臨床應用主要在于檢測一些生物標記物以幫助診斷癌癥和遺傳疾病等。20世紀80年代,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電離(matrix assisted laser d
病原菌從“良民”到“惡魔”進化神秘面紗被掀開
病原菌從“良民”到“惡魔”進化面紗被掀開 有助于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流行性疾病 細菌引起的疾病每年造成數百萬人死亡,而這些細菌在進化歷史中,在達到某個關鍵點之前,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一直以來,科學家不知道什么原因讓這些無害“良民”變成了病原菌“惡魔”。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研究人員跟
病原菌從“良民”到“惡魔”進化-神秘面紗被掀開
細菌引起的疾病每年造成數百萬人死亡,而這些細菌在進化歷史中,在達到某個關鍵點之前,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一直以來,科學家不知道什么原因讓這些無害“良民”變成了病原菌“惡魔”。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研究人員跟蹤研究了一種食肉細菌的“變身”過程。掌握了細菌何時“變身”,有助于預防未來的流行病。
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分析
作者:梁林 姚振??? 作者單位:116013遼寧大連市中山區人民醫院???【摘要】? 目的:連續監測2005~2006年醫院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種類及對抗生素的耐藥性,為臨床經驗性使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方法:統計分析2005年1月1日~2007年1月1日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的痰培養及藥敏結果。結果
檢測大多數常見病原菌的快速工具
圖片:基于微陣列的新型Prove-it骨與關節測定產品。一種基于微陣列的新測定產品,可檢測60多種常見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包括直接用骨關節樣本檢測耐受mecA、vanA和vanB的基因。研究人員比較了這套診斷平臺檢測培養物陽性樣本的結果與細菌培養物和自制廣譜細菌聚合酶鏈反應(PCR)的結果,
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分析
作者:梁林 姚振??? 作者單位:116013遼寧大連市中山區人民醫院?【摘要】? 目的:連續監測2005~2006年醫院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種類及對抗生素的耐藥性,為臨床經驗性使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方法:統計分析2005年1月1日~2007年1月1日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的痰培養及藥敏結果。結果:2
血液培養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
魏軍,賈偉,周嘵燕??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2005 年 12 月 第 25 卷 第 23 期?? Distribution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blood culture? WEI Jun, JIA Wei,
用于殺滅病原菌的可涂布抗污離子液體
抗生素的泛用與濫用使得一些細菌逐漸呈現出抗藥性,每年世界上都有數十萬人因感染耐藥細菌而死亡。基于離子液體(IL)的抗菌劑有可能使我們日益減少的抗生素庫多樣化。 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Cesar de la Fuente-Nunez等研究者描述了一種在體外和小鼠模型中,對臨床相關的革蘭氏陰
關于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病原菌的介紹
(1)Hp與胃炎關系的確立:現有的大量資料均支持Hp為慢性胃炎的病原菌。由于Hp進入體內主要定居在胃黏膜,故慢性胃炎患者Hp檢出率很高,而正常胃黏液幾乎無Hp檢出。此外,發現胃黏液上Hp定居的數量與胃黏膜內白細胞浸潤數目成正比,與炎癥程度正相關。在成人胃炎炎癥活動的主要成分是中性粒細胞;而在兒童
研究揭示全新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理
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相關研究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農桿菌是一種重要的植物病原菌,通過侵染植物傷口將細菌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組,從而誘導宿主產生冠癭瘤或發狀根,影響農作物產量。農桿菌侵染
植物病原菌的分離的實驗方法及步驟
(一)分離前的準備工作:1.工作環境的清潔和消毒分離培養一般在無菌室、無菌箱或無菌工作臺(超凈工作臺)上進行,無菌室和無菌箱要經過噴霧除塵,并用藥物或紫外線照射消毒(常用消毒藥物為70%酒精,2%煤酚皂液,5%石炭酸液等噴霧。若用紫外線燈照射則需20-30分鐘)。在沒有上述設備條件時,在清潔房間里關
植物病原菌分離的實驗方法及步驟介紹
(一)分離前的準備工作:1.工作環境的清潔和消毒分離培養一般在無菌室、無菌箱或無菌工作臺(超凈工作臺)上進行,無菌室和無菌箱要經過噴霧除塵,并用藥物或紫外線照射消毒(常用消毒藥物為70%酒精,2%煤酚皂液,5%石炭酸液等噴霧。若用紫外線燈照射則需20-30分鐘)。在沒有上述設備條件時,在清潔房間里關
華中農大發現病原菌侵害植物新機理
植物與病原之間,也存在著類似人類社會的“攻防戰”。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科學家發現,水稻在受到白葉枯菌侵害的同時,自身也會產生相應的抗病基因以對抗病害。 由白葉枯病菌引起的白葉枯病曾令全球水稻減產70%。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石平教授認為,了解白葉
植物大戰病原菌“小哨兵”原來是RXEG1
植物大戰病原菌,誰來吹響“集結號”?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了這個起到關鍵防御作用的“一級哨兵”——RXEG1。 2月9日,《自然·通訊》發表研究長文,內容闡釋了植物識別病原菌侵染、激活自身免疫的新機制。 團隊一年前在《科學》發表的論文認為,疫病菌攻擊植物時,會使出一招瞞天過海
科學家解析病原菌多重耐藥性分子機制
為了應對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的快速傳播給畜牧養殖業造成的危害,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動物細菌病研究創新團隊,系統研究了細菌在抗生素長期使用下產生耐藥性的分子機制,日前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于美國微生物學會近期出版的《抗菌藥物和化療》上。 該項研究揭示了細菌中攜帶的質粒在不同抗生素使用條
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植物免疫信號的新機制
病原微生物在侵染植物過程中,需要分泌效應蛋白,干擾宿主細胞活動,以利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和定殖。但是植物通過進化,能夠識別監控效應蛋白在宿主細胞內的生化活性,從而激活免疫反應。效應蛋白因此會“背叛”病原微生物,導致宿主產生抗病性。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研究組發現,丁香假單胞菌效
百日咳的病原菌的防治原則
隔離病人,隔離期自發病起七周。 預防以自動免疫為主,在我國常用白百破(白喉類毒素、百日咳桿菌Ⅰ相滅活菌苗、破傷風類毒素,DPT)三聯菌苗,接種對象為一歲以下幼兒。接種后能顯著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但目前使用的死菌苗在一定的副作用,在安全性、免疫原性方面均有進一步改進的必要。 治療可用紅霉素、氨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