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清蛋白的臨床意義,醫學|教育網整理相關知識如下:1.糖化血清蛋白是血清中的各種蛋白質與葡萄糖發生緩慢的非酶促糖化反應的產物。各種血清蛋白質與糖的結合過程基本相同,蛋白質分子上非離子型的ε或α-氨基與醛糖上的羧基形成不穩定加合物,即席夫堿,這是一可逆反應,席夫堿既可解離為蛋白質與醛糖,又可通過amadori轉位重排生成較穩定的氨基-1-脫氧-2-酮糖加合物,稱之為酮胺(ketosamine)。其結構類似果糖胺(fructosamine,FA),故將GSP測定又稱為果糖胺測定。2.與糖化Hb類似,果糖胺測定可有效反映患者過去2~3周內平均血糖濃度。由于所有糖化血清蛋白都是果糖胺,而清蛋白是血清蛋白最豐富的成分,故認為測定果糖胺主要是測定糖化清蛋白。由于測定果糖胺監測的是短期血糖的改變,因此果糖胺應與GHb聯合應用而不是替代。當患者有血紅蛋白異變體如HbS或HbC時,會使紅細胞壽命縮短,此時糖化血紅蛋白的意義不大,而果糖胺很有價......閱讀全文
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MALDI)于1987年首次由Hillenkamp 及Karas提出,如今已經30年。從那時起,通過應用這一“軟電離”技術與飛行時間質譜(MALDI -TOF MS)的結合,成功地實現了為生物大分子提供快速和高度可靠檢測手段的目的,同時也為生命科學領域提供了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