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報道南京古生物所“植物龐貝城”研究成果
“火山灰中浮現遠古陸地”(Primeval Land Rises From the Ashes)——5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以此為題,在“新聞聚焦”欄目報道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植物龐貝城”的研究成果。 2月21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發表了南京古生物所王軍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內蒙古二疊紀植物龐貝的發現及其對華夏區陸地景觀的古生態和古生物地理區系意義”研究論文,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科學》雜志記者Mara Hvistendahl對此進行了跟蹤報道。圍繞“中國烏達”、“天堂的遺失和發現”、“與時間賽跑”等主題,記者用流暢詼諧的語言,從大眾科普的角度再現了王軍課題組對植物龐貝城艱苦漫長的探索和搶救性的研究保護過程。另外,記者通過采訪美國、捷克等國際相關的古植物專家,對比歐美國家發現的此類原位埋藏的植物群落。文章給予內蒙古植物龐貝城的發現意......閱讀全文
非洲爪蟾環狀RNA研究成果
作為最新的明星分子,環狀RNA的熱度與日俱增。環狀RNA到底火到了什么程度?從云序客戶捷報頻傳﹑研究成果不斷就可見一斑:上期我們剛剛介紹云序客戶發表了世界首個小鼠腦創傷模型外泌體環狀RNA的研究,整合了外泌體和環狀RNA兩大科研熱點。在探索新物種的環狀RNA研究上,云序客戶此前更是先后發表了全世界第
最新鹽度變化研究成果發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7/526174.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凡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團隊在《自然-氣候變化》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定量揭示了上世紀中葉以來大西洋-太平洋鹽度差異(APSC)的加強趨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3月22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云南大學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選。 當天,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學會學術部部長、企業工作部主任宋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
第三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在英國召開
6月28日至7月3日,“第三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在英國倫敦召開,共有來自全球的古生物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約八百余人出席了本次大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楊群所長等26位科研人員參加了此次大會并分別作口頭學術報告。 本次會議上,各國代表圍繞著“地質和化石記錄
香山科學會議聚焦分子遺傳與古生物信息整合
日前,以“古今對話:分子遺傳與古生物信息的整合研究”為主題的第498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強調,將分子遺傳信息與重要古生物實證相結合,利用雙方優勢探討地球生命的進化過程及其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對于提升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理論水平,促進我國在相關領域的探索與開拓能力的提升以及了解全球環
香山科學會議聚焦分子遺傳與古生物信息整合
日前,以“古今對話:分子遺傳與古生物信息的整合研究”為主題的第498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強調,將分子遺傳信息與重要古生物實證相結合,利用雙方優勢探討地球生命的進化過程及其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對于提升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理論水平,促進我國在相關領域的探索與開拓能力的提升以及了解全球環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David-Harper教授到南京古生物所作報告
3月28日,國際古生物協會前主席、國際奧陶系分會現任主席、丹麥哥本哈根大學David A. T. Harper教授應邀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作了題為“從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到泥盆紀游泳生物革命:現代生態系統的形成”的學術報告。 早古生代以動物為主的生態系統復雜性和多樣性的增加通常被認為與
8位“80后”院士獲中國古生物學會終身成就榮譽
第一屆亞洲古生物學大會暨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活動18日在北京召開。開幕式上,張彌曼、汪品先、殷鴻福、周志炎、吳新智、鄭守儀、陳旭、邱占祥等8位年逾八十周歲的古生物學院士被授予中國古生物學會終身成就榮譽。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在致辭中指出,古生物學是地質學的一門“小學
對抗耐藥細菌的最新研究成果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的一篇文章,對于那些無法從艱難梭狀芽胞桿菌(C. diff)靶向抗生素治療中獲益的患者來說,將感染C. diff的患者的糞便微生物移植到他們的結腸可能是最好的治療方法。C. diff是美國最常見的醫院獲
lncRNA在農業領域的研究成果
miRNA的好Homie,非編碼RNA界的NewStar --沒想到在農業上大展身手啦 你沒看錯!不是標題黨。說到miRNA的好Homie,非編碼RNA界的NewStar,想必聰明博學的你就已經猜到了是lncRNA。今天大閱哥要給大家挖一挖lncRNA在農業上的研究進展。為了寫這篇主題
復旦MOSS團隊:研究成果將會開源!
由美國OpenAI公司開發的ChatGPT模型在全球點燃了新一輪AI革命,海內外關注度陡增。前不久,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邱錫鵬團隊發布類ChatGPT模型MOSS,新聞迅速登上微博熱搜。 MOSS“火”了。2月20日發布當天就收到大量內測申請、采訪、投資、合作邀約——公眾對于這項原本局
Nature發布癌癥之王重要研究成果
胰腺導管腺癌是胰腺癌最常見的類型,其非常的致命,5年生存率僅為6%。化學治療療效欠佳,部分原因在于對當前使用的治療方案高度耐藥。 在發表于6月6日《自然》(Nature)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和Moores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與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和Ion
關于操縱基因的研究成果
以X射線晶體學測定幾種結合蛋白與DNA的三維結構,得出一些驚人的結果。它們表明調節蛋白(阻遏蛋白)與特異的DNA部位是如何結合的。第一個測定的結構是E.coli CAP蛋白的結構,隨后不久,λCro蛋白、A阻遏物及噬菌體434的阻遏蛋白(λ的近親)先后測定成功。有如晶體學家預測的那樣,活性結合單
11篇!Science最新研究成果概覽
1.Science:N-豆蔻酰化蛋白質量控制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w4912 人們早就知道蛋白的穩定性受其N-末端氨基酸殘基的影響,并且在過去三十年中大量的研究工作已描述了一系列N-端規則(N-end rule)途徑,這些途徑通過N-末端的蛋白降解子基序讓其所在的
復旦MOSS團隊:研究成果將會開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39.shtm 由美國OpenAI公司開發的ChatGPT模型在全球點燃了新一輪AI革命,海內外關注度陡增。前不久,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邱錫鵬團隊發布類ChatGPT模型MOSS,新聞迅速
朱健康院士PLOS最新研究成果
植物激素脫落酸(ABA)調節著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對生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核心的ABA信號通路是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ABA受體(PYR1/PYLs)、2C型蛋白磷酸酶(PP2C)和SNF1相關蛋白激酶2(SnRK2)。然而,ABA信號的復雜性,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最近,國際遺傳學期刊《PL
高強不銹鎂合金的研究成果
2022年10月3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輕合金研究所材料智能設計與加工研究室曾小勤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Towards development of a high-strength stainless Mg all
Nature最新基因組研究成果
無論是接收禮物的圣誕襪,還是櫥窗里的漂亮衣服,棉花的作用滲透在即將到來的這個節日的方方面面中,然而對于生物能源研究人員來說,棉花纖維成分比其顏色和質地更為重要。 由來自31個研究機構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近期完成了基因組最簡單的棉花品種:Gossypium raimondii的詳細圖譜
《Science》發表中科院研究成果
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美國北卡羅琳娜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317卷)發表了今年夏季太湖藍藻水華大量暴發的現場報道。 原文檢索:Science 31 August 2007:Vol. 317. no. 5842, p. 1166 DOI: 10.1126/science.3
第一屆亞洲古生物學大會在北京召開
11月18日,第一屆亞洲古生物學大會暨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召開。來自20多個國家的300余位古生物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新時代的亞洲古生物學:合作與創新”這一主題開展交流。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在致辭中表示,古生物學是地質學的一門“小學科”,但是它在探秘地球漫長演變歷史和
中科院科學家發現中新世犬熊屬新種
3月14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春曉博士展示介紹最新發現的占祥犬熊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根據產自寧夏同心地區野狐貍圈子溝一件犬熊類的上頜化石,研究發現并確定了中新世(2300萬-530萬年前)時期犬熊屬的一個新種,以古生物學家邱占祥院士名字命名為占祥犬熊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博士龐科等,在安徽省壽縣新元古代約8億年前的碳質膜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研究者認為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志。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歷經五次生物大絕滅-古生物“海豆芽”研究解密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研究團隊通過對5.2億年以來的舌形貝腕足動物殼體進行大數據整理分析和殼體形態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貝類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奧陶時期就已建立,其殼體形態和生活方式(包括固著、黏附、群居和穴居)多樣性達到高峰。隨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類型在奧陶紀末和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被隨機性地保
南京古生物所新元古代冰期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蓋帽白云巖喀斯特溶蝕面上直接沉淀的重晶石晶扇 新元古代全球性冰期事件一直是國際地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關于冰期事件結束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有兩個:其一是“雪球地球”假說,其二是甲烷滲漏假說。華南南沱冰磧巖之上蓋帽白云巖中重晶石沉積的多氧同位素研究顯示,冰期結束時大氣二氧化碳含
南京古生物所昆蟲化石保存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昆蟲化石埋藏學主要研究昆蟲化石形成過程及其機制。該研究是準確進行昆蟲古多樣性評估和群落古生態恢復的前提,同時也為恢復古環境提供了寶貴的證據。盡管各種內因(生物學因素)和外因(環境因素)對昆蟲埋藏的影響已被學界所認識,但這些因素對昆蟲埋藏的影響機制則缺少深入研究,同時也缺乏定量性檢驗。我國中生代昆
基金委副主任劉叢強調研南京古生物所
7月24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劉叢強院士一行來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調研座談。研究所負責人及科研人員代表近30人參加了座談會。 座談會上,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就研究所概況和“一三五”規劃情況進行了匯報,并詳細介紹了研究所近年來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以及國
南京古生物所利用化石分子闡明天牛的演化歷史
天牛是重要的農業害蟲,也是最常見的一類昆蟲。天牛和葉甲組成的葉甲總科,是鞘翅目(甲蟲)中最豐富類群之一。中生代葉甲總科化石極其稀少,迄今尚未發現明確的天牛化石。由于化石記錄缺失,學界對天牛及葉甲總科的起源和輻射時間仍有較大差異。不同分子數據和計算方法也給出了相差極大的結果。先前不同研究組分別基于
英古生物學家因違規被剝奪經費
近日,一個研究基金會撤銷了給予著名古生物學家Nicholas Longrich的100萬英鎊的經費。英國巴斯大學調查顯示,Longrich違反了該校的反騷擾政策。 【《自然》相關文章】 2010年,Longrich發現了一種古怪的魅惑角龍,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2015年,Longrich及其同
“南京古生物主題公園”共建協議簽字儀式舉行
?5月28日下午,南京市政府舉行了“2010中國南京重大項目投資洽談會項目簽約儀式暨省屬企業懇談會”。江蘇省副省長徐鳴,南京市市長季建業,市政協主席繆合林,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沈健,市委常委、副市長王受文,副市長王詠紅、羅群、趙曉江等出席簽約儀式。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
南京古生物所等華南奧陶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寶塔組是華南板塊奧陶系一套特殊的巖石地層,在揚子區廣泛發育和分布,從東到西綿延兩千多公里、從南至北最長處有近千公里。該碳酸鹽巖地層時代為晚奧陶世早期,厚度從數米到近百米,但其特殊的裂紋構造困擾了廣大地質工作者特別是國內外的相關地層古生物學家已達一百年的時間,關于它的成因存在多種假說,至今沒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