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首發《中國的南極事業》報告
國家海洋局今天對外公開發布了《中國的南極事業》。這部我國政府首次發布的白皮書性質的南極事業發展報告,全面回顧了我國南極事業30多年以來的發展成就,介紹了我國依據南極條約體系要求,制定國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加強國內南極活動管理,有效保護南極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情況。 報告稱,中國一貫支持《南極條約》的宗旨和精神,秉持和平、科學、綠色、普惠、共治的基本理念,堅決維護南極條約體系的穩定,是南極全球治理機制的維護者、參與者和建設者。 1984年中國派出首次南極考察隊,開啟了中國南極事業發展的光輝歷程。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初步建成了南極考察基礎設施體系。1985年在西南極喬治王島建立首個常年考察站—長城站;1989年在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建立第二個常年考察站—中山站。1994年,“雪龍”號考察船投入使用。2007年,在上海建成極地考察國內基地。2009年,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上建立首個內陸考察站—昆侖站。2014年,建立了具有中......閱讀全文
南極洲西部冰層融化加速
美國科學家12日警告說,南極洲西部地區的冰層正在以“難以阻擋”的速度融化,這將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高于先前預期。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冰河學家埃里克·里尼奧說:“南極洲西部地區冰層中很大一部分區域進入不可逆的消融狀態……冰層消融已經無法阻擋。”他還說,調查發現,當地沒有高大的山脈可以阻擋
南極海床反彈或延緩冰蓋崩塌
松島冰川是西南極洲最脆弱的冰川之一,它正被海水從下面融化。 圖片來源:MARTIN JAKOBSSON 本報訊 日前從南極傳來的消息令人警醒。根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份估算結果,在過去的25年里,這塊大陸已經損失了3萬億噸的冰——其中大部分來自脆弱的西南極冰蓋,而就在這25年
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73.shtm 科技日報訊 (實習記者張佳欣)科學家16日報告,南極冰蓋面積縮小至歷史最低水平,支撐南極洲地面冰蓋的較厚冰架暴露在海浪和溫暖的氣溫下。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表示
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
科技日報訊 (實習記者張佳欣)科學家16日報告,南極冰蓋面積縮小至歷史最低水平,支撐南極洲地面冰蓋的較厚冰架暴露在海浪和溫暖的氣溫下。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表示,近日南極洲的海冰面積降至191萬平方公里,為1979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此前的歷史最低紀錄是2022年創下的。NSIDC
《自然》:南極海冰變化或很關鍵
距今約一萬年以來的現代間冰期(全新世)是有一個大暖期還是持續變暖?由于地質記錄和氣候模擬的差異,這個問題成為“全新世溫度謎題”,是古氣候學界乃至整個氣候學界最為熱門的研究課題之一。 12月2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蘭州大學教授張旭和陳發虎院士在《自然》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南極海冰變化
20.75℃,創南極高溫新紀錄
據報道,2月9日,南極半島附近西摩島的最高溫度為20.75℃。世界氣象組織(WMO)稱,幾天前,附近的阿根廷埃斯佩蘭扎基地達到創紀錄的18.3℃高溫。之前的紀錄是2015年的17.5℃。圖片來源于網絡 WMO是由聯合國管理的機構,負責保存官方氣候記錄。為了確保準確度,其氣象站的校正、高度和服務
Nature:南極海冰變化或很關鍵
距今約一萬年以來的現代間冰期(全新世)是有一個大暖期還是持續變暖?由于地質記錄和氣候模擬的差異,這個問題成為“全新世溫度謎題”,是古氣候學界乃至整個氣候學界最為熱門的研究課題之一。 12月2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蘭州大學教授張旭和陳發虎院士在《自然》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南極海冰變
南極新站環評報告將發布
鮮為公眾所知的是,任何一個國家現在在南極建立科考站,必須拿到一系列破土動工的“許可證”,其中就包括綜合環境評估,只有完成環評,才有可能通過所有南極條約協商國的審查。為中國南極第四座科考站(維多利亞地科考站)做前期環評的,正是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的楊海真教授團隊。這也是該
南極冰架融化新原因確定
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發現相鄰的冰架在造成下游其他冰架不穩定方面發揮了作用。這項由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領導的研究還發現,思韋茨冰架旁邊的一個小型海洋環流(一種循環洋流系統)會影響其下方流動的冰川融水量。當該環流較弱時,更多溫水可進入冰架下方的區域,導致其融化。該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
南極冰蓋對氣溫升高有“韌性”
13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的兩項研究顯示,西南極洲冰蓋在過去約1.5萬年間大幅融化后又有所恢復,而東南極洲冰蓋過去800萬年中基本沒有融化,但這兩種機制不足以阻止全球變暖導致的冰蓋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項對西南極洲的研究發現,約1.45萬年前到9000年前,海平面以下的冰蓋部分
南極冰川融化影響食物鏈
近期發布的一份極地探險報告顯示,南極食物鏈、天氣及景觀的重大變化再次為氣候變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來自澳大利亞南極考查隊(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和伍茲?霍爾海洋科學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的科學家們
南極發現迄今最古老海洋DNA
科技日報北京10月11日電 (實習記者張佳欣)由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南極大陸北部斯科舍海的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最古老的海洋DNA。這些有機物質碎片為研究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長期影響提供了寶貴線索,還有助于評估冰凍大陸周圍海洋生物目前及未來的變化。相關研究發表于最近的《自然
人類為何對月球南極如此著迷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8月20日發布消息稱,其發射的“月球-25”號探測器偏離預定軌道,與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聯,任務以失敗告終。按照原定計劃,“月球-25”號將在月球南極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隕石坑附近軟著陸。 正當人們認為登陸月球南極無望時,事情很快出現“反轉”。8月23日,印度發射的“月船3號”探測器
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
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17日消息,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衛星圖像顯示,9月中旬南極洲的海冰面積創下歷史新低。 2022年2月,南極洲因氣候變化而導致浮冰融化。 北極和南極地球的海冰均在減少。在南極洲,繼2017年和2022年檢測到創紀錄的最低水平之后,海冰面積在2023年至少兩次達到歷史最低
南極古生菌揭示病毒來源
發現pR1SE的南極洲湖泊圖片來源:Alyce Hancock 一種罕見的南極微生物或許為破解進化過程中最大的謎題之一 ——病毒的起源提供了線索。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微生物學》雜志。 病毒和其他生命形式不同。可以說,它們根本不算活著。所有其他生命都由細胞構成,而細胞是能獨立養活自己和繁
讓更多人認識南極——李航
冰雪覆蓋、極端寒冷——在南極這片人跡罕至的冰封大陸上,充滿了未知和神秘。 對“90后”博士李航來說,南極卻像是“世界盡頭的家”。從2014年到2020年,他參加了中國第31次、32次和36次南極科學考察,科考累計時間達700天。工作之余,他行走在廣袤無垠的冰原上,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深邃絢爛的星空和
“小船”顯“身手”,“嵙海”探南極
作為人類探索地球奧秘的天然實驗室、全球環境和資源的新空間,南極是科學考察和全球治理的焦點所在。近日,山東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年教師楊繼超完成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度夏任務歸來,他攜帶的山東科技大學自研的“嵙海六號”智能無人船出色的完成了極地海域測量任務,填補多項近岸多波束水深數據空白。楊繼超和
番茄祖先或來自南極洲
人們三明治里的番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萬年前在南極洲附近進化的一種植物。近日,相關論文發表于《科學》雜志。 在南美洲最南部巴塔哥尼亞地區發現的具有5220萬年歷史的石頭中,研究人員發現兩塊壓縮的化石,它展示了具有扁平輪廓的古燈籠果。這種果實類似現代茄科或茄科成員,其中包括西紅柿、土豆、
中國南極新站前期建設全面展開
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在南極恩克斯堡島上建設新科考站的前期準備工作已全面展開,目前島上住宿艙已經通電,海水淡化設備也已能基本滿足生活用水需要。 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副領隊、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夏立民介紹,科考隊在前些天將總重180噸的工程裝備和建設物資全部運上恩克斯堡島后,隨
南極冰封湖泊發現微小動物
向深處挖掘 圖片來源:Billy Collins ?-SALSA Science Team 過去10年間,研究人員開始在南極冰封湖泊中鉆探以尋找生命。如今,他們可能在一個湖泊中發現了從生物學角度可被視為復雜生命的迄今最清晰的證據,盡管目前尚不明確這些動物是否還有幸存者。 一份發表于《自然》的報告
南極西部冰蓋可能曾有暢通海道
英國南極考察處8月31日發布公報說,對南極西部冰蓋兩側海洋生物的研究顯示,它們雖相隔遙遠但卻高度相似,這說明南極西部冰蓋可能曾有一條暢通海道。這一發現將有助于研究當前氣候變化背景下南極冰蓋的不穩定性。 公報說,研究人員在調查南極西部冰蓋周邊海域中的生物狀況后發現,羅斯海和威德爾
今年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增大
美國政府研究人員于本月初稱,今年南極洲超低溫造成的臭氧層空洞面積比過去幾年科學家測量的結果增大了近300萬平方公里。 據《自然》雜志報道,較低的溫度促使南極上空大氣層中形成大量的冰晶。這些冰晶會吸附在含有氯的化學物質上,例如含氯氟烴(CFCs),并將其分解,由此產生的氯原子進而侵蝕了臭氧層。這
研究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污染
日本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污染,部分地區污染水平與北太平洋地區相當,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污染的嚴重性。 塑料垃圾占海洋漂流垃圾的約70%,在風吹日曬下塑料垃圾逐漸碎片化,而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稱為塑料微粒。塑料微粒易吸附有害物質、易被海洋生物攝入,從而危害整個海洋生態系
南極冰蓋之巔天文觀測探秘
連日來,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昆侖隊隊員在昆侖站天文區安裝、調試和維護天文臺址監測設備和天文觀測設備,調查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天文觀測條件并開展天文觀測。記者跟隨他們,深入了解了工作情況。 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位于南緯80度,海拔超過4000米。在這里,極夜可提供連續數月不間斷的觀測,
南極海域出現大面積海藻爆發
這是上周五拍攝的一張圖片,展示了南極附近海域出現的這一巨型海藻爆發的海區,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狂風將南極埃默里冰架上的積雪吹入海中融化,釋放出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這里的海藻,從而導致這次爆發事件 北京時間3月8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道,在南極附近的洋面上近期出現了一大片明亮的
英南極新科考站投入使用
哈雷六號 圖片來源:BAS 英國日前宣布第一座可在冰面上移動滑行的未來南極科考站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與之前慘遭冰雪破壞的科考站相比,新的科考站有望戰勝極地地區凜冽的冰雪。 據英國南極考察局(BAS)介紹,哈雷六號南極科考站是第6個建在布倫特冰架上的科考站——布倫特冰架是南極地區的一塊浮冰
南極冰封湖面下發現活躍菌群
據《新科學家》網站近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報告說,他們在位于南極東部、比海水咸7倍、伸手不見五指、零下13攝氏度的維達湖下極端環境中發現了一個富有多樣性的活躍細菌群落,這一發現提供了地球上極端環境下生命極限的新見解。相關研究報告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維達湖埋葬在20米厚的冰下長
南極“冰立方”探測到超高能中微子
據英國4月10日報道,“冰立方”最新探測到了超高能中微子,其或許源于宇宙最暴烈的事件。 過去一個世紀,宇宙射線(其實是一種高能粒子)的起源一直是困擾物理學家們的幾大謎團之一。據信,諸如超新星、黑洞或伽馬射線的爆發都可能產生宇宙射線,但其起源卻很難探測到。于是科學家“曲線救國”,轉而追尋中微
李航:南極科考的700個日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36.shtm 冰雪覆蓋、極端寒冷——在南極這片人跡罕至的冰封大陸上,充滿了未知和神秘。 對“90后”博士李航來說,南極卻像是“世界盡頭的家”。從2014年到2020年,他參加了中國第31次
衛星照片揭示南極冰山形成過程
據國外媒體報道,借助于去年和今年拍攝的一組衛星照片,科學家發現了南極一座新形成的冰山。這組照片清晰地顯示出南極洲一座冰山從其母體冰川上斷裂,并漂向大海的過程。 ? 衛星照片顯示冰山形成過程 這座新生冰山長約21英里,寬12英里(合長34米,寬20米),在歐洲航天局發射的Envisat恩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