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警惕基因新技術濫用導致全球性疫情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英國倫敦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發表主旨演講之前,接受外媒采訪時警告:生物恐怖襲擊一舉殺死3000萬人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因為現在制造和傳播致命病原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 蓋茨說,鑒于“生物恐怖主義的風險遠遠大于流行病”,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幫助各國檢測這類疫情,防止全球悲劇發生。“無論下一次流行疫情是自然流行病引起的,或是故意為之的生物恐怖主義活動,科學家認為,在不到一年時間內,通過空氣傳播的病原體可快速發展并讓3000萬人斃命。所以全球各國必須現在就考慮這一點。”他強調,現在全球旅游比較時尚,這意味著未來的大流行病可能比1919年造成1億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疫情更致命。 科學家擔心,被稱為CRISPR的基因編輯新技術成本低廉且廣泛可用,業余愛好者很可能開始在家里或者學校實驗室進行實驗。該技術能夠切割DNA片段并用新的取而代之,被譽為近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突破之一,但是也有人擔心,可能會由于操作失誤......閱讀全文
Nature子刊:基因組編輯新技術
許多的實驗室都在利用近期發現的一種細菌和古細菌天然防御機制作為基因組編輯工具。與真核生物的RNA干擾過程相似,這一CRISPR-Cas系統通過序列特異性切割外源核酸,保護了原核生物免受病毒攻擊。而CRISPR-Cas系統有可能發生非特異性靶向,導致基因組別處突變,也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新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基因編輯的“子彈”如果沒有命中目標,就會產生脫靶效應,可能會導致諸如癌癥等不良的基因變異。這種風險讓人們對這種新的技術手段望而卻步。近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與國內外研究機構的研究者們合作開發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的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使基因編輯技術向
塑化劑濫用風波
臺灣塑化劑風波 ●2008年1月 臺灣一項研究發現,島內孕婦體內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代謝物濃度過高。學者指出,部分塑化劑被用做化妝品“定香劑”。 ●2008年5月 有報道稱,臺北市衛生部門前往攤商、夜市等地抽驗化妝品,結果有半數含有鄰苯二甲酸脂類等塑化劑禁用物質。 ●2011年
濫用中藥副作用大
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中,提示口服何首烏及其成方制劑可能有引起肝損傷的風險,超劑量、長期連續用藥等可能會增加這種風險。一時間,中藥的安全性又起疑云。專家表示,應該正確認識中藥,濫用中藥副作用大。 何首烏易引發肝損傷風險 7月1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
基因測序新貴在ZL訴訟期間發布新技術
首創了一種名為納米孔測序的新DNA分析技術的英國牛津納米孔技術公司,對其產品的核心部分一直守口如瓶。不過,緊隨一項來自測序行業巨頭——啟迪公司的ZL侵權訴訟,該公司揭示了驅動其最新設備的東西,即一種看上去巧妙避開了啟迪公司挑戰的細菌孔。 同此前方法相比,納米孔測序在分析DNA方面更加便捷和廉價
Cell-Res報道韓春雨基因編輯新技術有效
2016年,生命科學界的一個熱門人物,當屬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韓春雨。在今年的5月份,他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提出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向當前最火熱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發起
基因編輯CRISPR/Cas9新技術路在何方?
CRISPR/Cas9這項新技術使人們能更精準地對DNA代碼進行控制,引發了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領域的革新,科學家們對它寄予厚望,希望借助它的力量,治療包括癌癥在內的疾病并進一步解開人類細胞身上籠罩的謎團。 但這一基因編輯技術也引發了科學家們的憂慮。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報道,有科學家擔心,這一新工
美用新技術完成炭疽基因組測序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科學家使用一種稱為RNA測序的新技術,描繪出了炭疽芽孢桿菌的基因表達。公布在最新一期《細菌學》雜志網絡版上的此項研究成果,標志著任何細菌轉錄(細菌表達不同基因時產生的完整信使RNA集合)自此可被全面定義,并為研究細菌如何調控基因表達提供了更多細節。 喬治亞理工學院光電系統
養殖場病原診斷新技術—基因試紙卡
畜禽養殖場作為動物疫病傳播的源頭,在疫病發生時及時進行病原診斷,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是目前動物疫病防控的關鍵環節。?目前國內動物疫病的病原學診斷試劑選擇范圍有限。而在通用的血清學檢測試劑中,絕大多數是檢測血清中抗體的免疫試劑,其結果更多反應了疫苗免疫效果,對病原感染只能間接分析,無法確診,何況動物在
基因測序新貴在ZL訴訟期間發布新技術
面對啟迪公司的訴訟,牛津納米孔技術公司表示,這種名為CsgG的微小孔隙是其新設備的基礎。 首創了一種名為納米孔測序的新DNA分析技術的英國牛津納米孔技術公司,對其產品的核心部分一直守口如瓶。不過,緊隨一項來自測序行業巨頭——啟迪公司的ZL侵權訴訟,該公司揭示了驅動其最新設備的東
新技術推動CRISPR、TALEN廣泛介導基因敲入
使用一種新型的基因敲入(knock-in)技術,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們將外源基因有效地插入到了人類細胞和包括蠶及青蛙在內的動物模型中。這種策略不僅能夠在培養細胞中,還可以在各種生物體中普遍實現基因敲入。相關研究結果發布在近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當前
新技術可精確定位和修復缺陷基因
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3日報道,利用人類多能干細胞和來自腦膜炎細菌的DNA切割蛋白,美國莫格里奇研究所和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能精確定位和修復缺陷基因的有效方法。 發表在8月12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這篇論文稱,新技術比以前的方法簡單得多,是再生醫學、藥物篩選和
哥倫比亞大學新技術INTEGRATE精準基因編輯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新發現可以解決當前基因編輯工具(包括CRISPR)的一個主要缺點,并為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療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新方法。 他們的新技術稱為INTEGRATE,即利用細菌跳躍基因將任何DNA序列準確地插入基因組而不切割DNA。目前的基因編輯工具依賴于切割DNA,但這
全基因組突變新技術原理簡介
人類遺傳圖譜中,基因只占了全部DNA的2.5%,基因與基因之間的“非編碼”大片段并不全是“垃圾”,有些能夠調節基因的開啟和關閉,有些負責DNA折疊和將DNA打包運往細胞核。不止基因突變,控制基因的DNA發生突變也可能導致疾病。小鼠是疾病研究的常用模型,想要弄清小鼠基因組中每個DNA片段的功能,需要依
養殖場病原診斷新技術—基因試紙卡
畜禽養殖場作為動物疫病傳播的源頭,在疫病發生時及時進行病原診斷,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是目前動物疫病防控的關鍵環節。 目前國內動物疫病的病原學診斷試劑選擇范圍有限。而在通用的血清學檢測試劑中,絕大多數是檢測血清中抗體的免疫試劑,其結果更多反應了疫苗免疫效果,對病原感染只能間接分析,無法確
Nature:基因組編輯新技術-或超越CRISPR
能夠將缺陷基因的功能性拷貝插入到患者的基因組中,對于許多從事遺傳疾病治療的臨床醫生來說是一個誘人的目標。現在,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了一種新方法來實現這種遺傳技能。他們的研究論文“Promoterless gene targeting without nucleases amelior
警惕!濫用“聰明藥”可致命
高考在即,一些家長為了給孩子提高成績做最后沖刺,不惜從網上高價購買所謂的“聰明藥”。不久前,首都兒科研究所神經內科的醫生就接診了一位高三年級學生的媽媽,希望開出一種叫“利他林”的藥。家長透露她是在一些論壇上看到的,說“聰明藥”利他林,能夠改善學習狀態,提升學習成績,她也想讓孩子試一試。 “聰明
匹多莫德被濫用
“神藥”匹多莫德被《問藥師》創始人、北京和睦家醫院藥師門診主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學碩士冀連梅扒皮。據其透露,該藥在國外醫學臨床試驗尚處于小白鼠階段,療效尚不明確,但在我國卻搖身一變成了價格昂貴的“神藥”,在各大醫院兒科濫用。 (據《北京青年報》) 匹多莫德被“扒” 監管須一錘定音 確保藥品
抗生素濫用的危害
細菌抗藥性人類發現并應用抗生素,是人類的一大革命。但隨著抗生素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很快便出現了耐藥性,不僅使抗生素的使用出現了危機,而且“超級耐藥菌”的出現使人類的健康又一次受到了嚴重的威脅。醫學研究者指出,每年在全世界大約有50%的抗生素被濫用,而中國這一比例甚至接80%。在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
如何預防抗生素濫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只在細菌感染時使用抗生素,切勿隨意使用或濫用。 遵循醫囑:嚴格按照醫生的處方和指導使用抗生素,不要自行增減劑量或提前停藥。 不追求快速療效:認識到感染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痊愈,不要因為癥狀沒有立即緩解就頻繁更換藥物。 不共用抗生素:避免把您的抗生素給家人或朋友使用,因為不適合您
關于多巴胺濫用的影響介紹
1、D2受體功能低下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研究顯示,非藥物濫用者服利他林(阻斷多巴胺轉運體),引起快感者腦D2受體基礎水平低,不引起快感者腦D2受體基礎水平高。提示當D2受體基礎水平低時,提高多巴胺易引起快感。在現實中,基礎多巴胺D2功能低下導致快感缺失,他們會通過暴食、性欲過強、賭博、冒
基因測序技術可實時分析疫情病菌類型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說,基因測序技術的進步已經使得在短時間內快速測出病菌基因組成為可能,在有疫情發生時,可以實時分析病菌類別,及時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常見病菌,但如果它發生變異而對抗生素甲氧西林產生耐藥性,引起的感染就難以治療。目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已
研究稱偏頭痛與3個基因變異有關-勿濫用止痛藥
新聞緣起? 近日,美國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遺傳學》雜志網絡版上發表研究報告稱,偏頭痛與3個基因變異有關。 美國布里格姆婦科醫院的研究人員對超過2.3萬名婦女的基因數據進行了分析,這些婦女中有5000多人患有偏頭痛。在這份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中,研究人員在約30億個人類
藥物濫用監測年度報告發布-局部地區藥物濫用嚴重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日前通報《國家藥物濫用監測年度報告(2010年)》有關信息。 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藥物濫用狀況和流行趨勢呈現4個特點:一是海洛因和“冰毒”是藥物濫用者主要流行濫用的物質;二是以“冰毒”為代表的新型毒品濫用呈增長態勢,傳統毒品海洛因濫用流行趨勢在減弱;三是醫療用麻醉藥品和精
53個國家批準肺癌基因新技術用于臨床
肺癌是全球排名第一位的惡性腫瘤,通常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研究發現,胰島素受體的家族成員——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是NSCLC的關鍵啟動癌基因。通過對ALK陽性NSCLC患者的準確診斷,有助于實現肺癌的個體化靶向治療和提高臨床療效。 今年6月出臺的《中
新技術一天組建一個新基因
據美國《科學》網站6月18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借助模擬人體復制自身DNA方式的新技術,讓組建新基因變得更快更便宜。研究人員稱,一天組建一個新基因很快將成為現實,未來有望快速重寫微生物的基因,迅速合成新藥和燃料,也能在存儲領域“大展拳腳”。 傳統DNA制造方法是:拿出DNA核苷酸——堿基A、G、C
華人科學家Nature操控基因表達的新技術
盡管人類細胞中有著大約2萬個基因,根據細胞的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只有一小部分的基因表達開啟,且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改變。要弄清楚這些基因的功能,研究人員需要一些工具以同樣短的時間尺度來操控它們的狀態。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和Broad研究所開發的一項新技術使這一切成為可能,只需用光照射細胞就能夠
PNAS:研究人員開發癌癥基因表達分析新技術
密歇根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項新技術,可更好地了解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中RNA有可能存在差異的原因,并將推動更深入地了解腫瘤全基因組測序檢測。研究人員將這一成果發布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當研究人員測序癌細胞的RNA時,他們可以將之與正常細胞進行比較,看看哪里存在
新技術:有針對性地將基因導入單個細胞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技術,可以有針對性地將基因導入單個細胞。 將所需基因插入動物或人類細胞的能力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和廣泛生物醫學應用的基礎。迄今為止用于這一目的的方法大多是非特異性的,這使得科學家很難控制哪個細胞會或不會吸收一個基因。在這種基因轉移中,目標基因通常被包裝成“病毒載體”,這些病
新技術能同時“敲除”動物體內不同基因
據《自然》雜志20日報道,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方法,可極大簡化和加快對基因功能的研究:使用CRISPR-Cas技術,可同時在單個動物的不同細胞內敲除不同的基因,每個細胞被改變的基因不超過一個,從而能平行觀察不同基因變化導致的細胞走向。 追蹤疾病遺傳原因的一種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