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4-19 13:01 原文鏈接: RNA干擾回復實驗

    RNA干擾回復實驗,主要是為了說明Off-target效應。

    Off-target效應

    Off-target effects(脫靶效應)最早由Dharmacon科學家Jackson和他的同事們提出(Fedorov,Y.,et al. "Off-targeting By siRNA Can Induce Toxic Phenotype." RNA Accepted (2006).)他們給細胞轉染特定基因的單條siRNA后運用全基因組芯片檢測技術鑒定表達上調/下調1.5到3倍的靶基因數量。研究人員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有大量的基因被非特異性的調控著。siRNA正義鏈和反義鏈與脫靶基因的互補水平有高有低,并且每條siRNA所引發的脫靶基因表達譜也不盡相同,反映了序列依靠性的脫靶效應。

    簡單來說,Off-target效應就是指干擾shRNA序列進入了microRNA途徑,通過microRNA途徑,其可以不受完全互補的限制而調控大量靶基因的表達。原本需要19~23nt的RNA序列完全互補才能發生干擾作用,而如果進入microRNA途徑,只需要11~15nt互補就可以產生干擾效果,這使得siRNA可能與非靶基因結合而導致非靶基因沉默,造成脫靶。

    原理

    如果脫靶干擾的部分基因,正好與目的基因位于同一信號通路中,或者與目的基因的生物學功能相似,那么,如果因脫靶而干擾了其它基因,亦會造成和目的基因受到干擾后相同的細胞表型改變。而實際上,可能選擇的這條shRNA序列并沒有對目的基因造成有效干擾,或者雖然干擾了目的基因,但是并不會引起預期的細胞表型改變。

    基于以上原因,自從Off-target效應被發現并被研究者們廣泛認同后,越來越多的雜志要求研究者們在投稿時需要有相應的對照來說明Off-target效應。即您需要有相關對照或者實驗來說明,您所獲得的實驗結果,不是由于Off-target效應而產生的。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