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最大藥企葛蘭素史克(簡稱GSK)中國公司將大幅裁員。多位GSK中國員工向財新記者確認,公司今年將裁員或達上千人。
不過,這一消息并未得到GSK中國公司的確認。GSK中國公司企業傳播與公共關系部對財新記者回應稱,“公司沒有縮小團隊的規模,還將要雇傭更多的員工,以滿足公司未來業務發展的需求。”
“中國區確實是大裁員,第一季度要裁掉450人,第二季度只會多不會少。當下大家都在等賠償,紛紛離職。”一名接近GSK中國高層的行業人士對財新記者確認。2013年7月至9月間,轟動一時的GSK中國行賄案迅速發酵并最終進入法律程序,GSK中國區的業務大受沖擊,也引發了GSK中國多次大裁員。
從去年3月份到6月間,GSK中國就有數百名醫藥代表離職。而自去年6月開始,來自上海、山東、哈爾濱等省市的前GSK醫藥代表們紛紛就裁員事件向各地有關部門提起勞動仲裁或法律訴訟。
多位醫藥界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稱,當前GSK中國再次啟動裁員計劃,一方面或想借此與過去的推廣模式做徹底的切割,另一方面也和其業績承壓、中國區業務調整以及當下的行業大環境有關。同時,受GSK全球業績下滑影響,GSK在歐美市場等地區也在大幅裁員以削減成本。
2013年GSK中國行賄案,幾乎將GSK的中國業務打入谷底。GSK多個產品曾多年占據中國市場份額之首,不過自2013年以來,這些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大幅下滑,且迄今其銷售額與整體業績都未有起色。
GSK是全球最大的以研發為基礎的跨國制藥企業之一,產品在抗生素、中樞神經、呼吸和消化系統四個治療領域占主導地位。GSK中國業務主要集中在處方藥、疫苗等領域,財報顯示,2013年前三季度,這兩部分業務在中國區的營收暴跌了61%。而中國區業務下滑的影響至今仍在全球蔓延,2014年前三季度,GSK全球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11%。
業績下滑壓力下,GSK急需裁員增效。一位資深醫藥銷售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稱,GSK中國區裁員的目的有三個。首先是為了削減成本。他認為,GSK中國自被爆出商業賄賂以來,業務極速下滑,同時還交了巨額罰款,為保證中國區業績,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裁員削減成本;二是為了整肅合規,推廣新的銷售模式;三是GSK新型的藥品推廣模式不再需要大量的銷售人員。他介紹稱,GSK新的藥品推廣方式最核心之處,就是一線醫藥代表沒有銷售指標限制,做好產品優劣陳述就行。“流程簡便了,一線銷售人員就少了,支持部門的人員也會相應減少。”該人士表示。
另一位醫藥銷售人士則對財新記者分析稱,GSK重金投入的新藥研發收效甚微,因此少有新藥進入中國市場,“沒有新藥,業績很難提升,當然也就不需要銷售服務人員。”該人士表示。2014年以來,GSK先后在心血管藥物Darapladib和癌癥免疫療法MAGE-A3的 III期研發中宣告失敗,GSK還撤回了其腎癌藥物帕唑帕尼(Votrient)用于治療晚期卵巢癌的申請。
盡管過去幾年間GSK也曾獲得了可觀數量的新藥,但其中大多數都屬于二線產品。同時,即便這些新藥要進入中國市場,準入也十分艱難。醫療專業人士橋越告訴財新記者,外資藥品進入中國,一般新藥注冊需要5-8年;招標、進入國家和各省市醫保2年,進入醫院1-2年,戰線很長。
同時,GSK中國區業務的調整也會導致人員變動。2014年4月22日,GSK與另一家全球知名藥企諾華制藥達成交易,諾華制藥同意以145億美元收購GSK腫瘤藥品;同時諾華將疫苗業務以71億美元外加ZL使用金出售給GSK。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整合諾華疫苗業務的過程中,GSK中國疫苗部門也將有不少員工被裁。
除了爆出中國區將大幅裁員以外,GSK美國分公司也啟動了大幅裁員計劃。去年12月初,GSK美國分公司就曾對外宣布:350名員工將在2015年第一季度離開公司,第二季度的裁員人數為450人,原定900人裁員計劃的其余部分將在2015年晚些時候完成。GSK美國裁員的重點在市場、研發和銷售部門,其目的也是為了節省成本。
GSK在去年三季度的財報曾提到,公司即將啟動內部重組計劃,未來三年每年將節約10億英鎊成本開支,不過當時GSK并未詳細說明裁員計劃。
“其實不止GSK,外資藥企在中國的日子都很難過。”一位醫藥行業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稱,過去外資藥企在中國還能享受“國際價格轉移”的超額利潤,但隨著中國政府整肅外資藥企的虛高定價以及不斷扶持中國企業,外資藥企在中國的“超國民待遇”也逐漸到頭了。
同時,隨著新藥研發的難度越來越大,以及中國仿制藥生產能力的逐步提升,即將迎來ZL集中到期潮的外資藥企,將陷入利潤下滑的困境當中。
當下,大規模裁員的不只GSK,從去年11月開始,知名跨國醫藥企業BMS(百時美施貴寶)中國地區合資公司——中美施貴寶也啟動了對旗下醫藥代表團隊的大規模裁員。中美施貴寶的約十名中高層管理人員(總監及各部門大區經理、地區經理)面臨辭退,加上基層一線的醫藥代表裁員名單,總離職人數或近千人。
自2013年以來,包括阿斯利康、默沙東在內的外資藥企都曾宣布裁員計劃。最近,業界也傳出禮來、拜耳等公司即將裁員的傳聞。
中國的反商業賄賂是外資藥企紛紛裁員的關鍵。由于此前的推廣方式涉嫌商業賄賂,外資藥企們紛紛轉變在華銷售策略,銷售人員以及相關服務人員都將有所減少。
同時,隨著互聯網、移動醫療的發展,當下藥企的營銷模式也在發生改變。“過去的人海戰術現在不適用了,也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的銷售服務人員。”一位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稱,不少外資藥企也在考慮將銷售委托給第三方公司去做,自己只做生產、研發、技術支持以及學術討論。
上一個冬天,阿斯利康宣布以12億美元收購亙喜生物,打響了跨國藥企并購中國創新藥企的第一槍。緊接著,越來越多MNC向中國Biotech公司和項目陸續拋出橄欖枝,讓中國醫藥產業見識到了追逐外部創新的MNC......
2024年11月26日,美國總統喬·拜登提出了一項新提議,計劃擴大醫療保險(Medicare)和醫療補助(Medicaid)覆蓋減肥藥物。這一提案旨在降低數百萬美國人使用減肥藥物的自付費用,預計最高可......
醫藥圈傳出一則噩耗!11月4日,福森藥業在港交所公告,公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提名委員會主席及薪酬委員會成員曹長城于10月31日辭世。公司董事會宣布,自11月4日起,公司執行董事曹智銘(曹長城之子)......
備受市場關注的美國《生物安全法案》有了最新的進展。今天,美國眾議院就擬議《生物安全法案》通過了一項編號為H.R.8333的立法草案。眾議院以306票贊成、81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了這項Biosecur......
最為嚴格的力量,已集結成群,編織了一張嚴密的合規大網。7月5日,中國證監會、公安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國務院國資委六大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綜合懲防工作的......
新年伊始,中國醫藥行業再現高管離職潮。據最新數據顯示,僅在第一季度內,已有超過60位來自不同藥企的高級管理人員宣布離職,這一數字引起了業界廣泛的關注。這些離職的高管涵蓋了不同類型的企業,包括本土大型制......
2024年01月22日,福建藥監局發布了行政處罰通知,福建銘遠制藥有限公司涉嫌生產銷售劣藥天麻(批號220501),被處罰沒合計312645.6元。通知原文當事人:福建銘遠制藥有限公司違法事實:202......
又有生物科技公司按下IPO“撤回鍵”。據上交所官網1月16日信息,上海捍宇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捍宇醫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審核已經終止,終止理由為捍宇醫療和保薦人日前主動提交了申......
近日,港股上市創新藥企翰森制藥公告稱,集團全資附屬公司上海翰森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與全球制藥巨頭GSK全資附屬公司(簡稱“被許可人”)訂立許可協議,被許可人將獲得HS-20093(一款新型靶向抗體藥物......
2022年在經濟方面經歷了種種起伏,隨著經濟的漲落,就業市場也如此。這一趨勢在2023年持續下去。這一年伊始,科技行業大規模裁員,讓許多人想知道生物制藥行業是否也會面臨同樣的情況。幸運的是,盡管裁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