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6-18日,第五屆中國上海化學與藥物結構分析會議 (CPSA Shanghai 2014)在上海浦東新區淳大萬麗酒店召開,來自國際知名藥企、跨國大制藥公司、中國CRO、生物醫藥研究所和高校的高管、專家、學者兩百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4月18日下午萊茵廳舉行以“蛋白質的應用和肽生物標志物的研究開發”為主題的分會研討會,來自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黃超蘭博士、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John Yates博士、上海藥物研究所的Hu Zhou博士分別作了精彩紛呈的報告。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黃超蘭博士
來自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質譜系統主任、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員黃超蘭博士帶來《蛋白質翻譯后修飾(PTM)分析的方法和數據處理》的精彩報告。
黃超蘭博士指出,PTM 是蛋白質生物合成中的其中一個步驟,在蛋白質翻譯過程后發生的,是決定蛋白質功能的關鍵過程,是導致蛋白質復雜性的主要因素。現在,已經有超過300中不同類型的蛋白質翻譯后修飾,其中不少是已知在細胞生理和疾病的關鍵角色。PTM包含四種方式,添加——糖類、酯類、磷酸基團等;酶切;AAS化學性質改變;結構改變。
報告指出,由于PTMs的不穩定性PTM緊密集中、通過得到特征離子等,可以通過對PTM MS數據的質量控制進行精確注釋,就能夠通過質譜辨別PTMs。
最后,黃超蘭博士指出,未來PTM還有很多挑戰,比如實現PTM更高的靈敏度、更寬的蛋白豐度動態范圍等;研發更穩健的定量方法來研究PTM動態,組織和開發更多的蛋白質PTM類型分析等。
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John Yates博士
來自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John Yates博士帶來題為《發現和研究目標蛋白質組學移植排斥》的精彩報告。報告顯示蛋白質鑒定需通過匹配串聯質譜的數據庫,并運用集成多位液相色譜法。
有關腎移植排斥反應的蛋白質組學研究方面,報告指出,第一例腎移植手術于1954年同卵雙胞胎之間進行,而目前腎移植手術約有10%的急性排斥反應,在十年內有90%的機會發展成間質纖維化和腎小管萎縮,其中,在移植一年后的發病率約為50%,兩年后約為60%。間質纖維化和腎小管萎縮代表主體和導致進行性腎組織損傷及移植失敗的移植物之間相相互影響。大范圍并有針對性的對移植活檢和腎移植受體的外周血淋巴細胞的蛋白質表達分析都使用蛋白質質譜分析,即從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細胞在慢性移植物排斥反應的不同階段進行蛋白質表達分析,并從發生慢性移植物排斥反應患者移植活檢蛋白質表達分析,同時從健康的移植受者的PBL樣本,進行急性排斥反應的患者比較蛋白質表達分析。
腎移植排斥反應的蛋白質組學研究流程:大規模研究和發現→表達蛋白的差異性→基因與蛋白質表達分析→功能注釋→確認→驗證
上海藥物研究所的Hu Zhou博士
來自上海藥物研究所的Hu Zhou博士上臺為與會者作《蛋白質組反應器及其在生物標志物的發現應用技術開發》的精彩報告,報告從離心蛋白質組學反應器發展和生物標志物發現應用這兩方面闡述。
報告首先介紹了強離子交換的原理,并記錄蛋白質組學反應初步報告、離心蛋白質組學反應器、應用蛋白質組學反應器的生物標志物發現等方面,并詳述大腸癌研究,大腸癌是惡性腫瘤中第三種最常見的類型并且在2011年全世界癌癥相關死亡率排名第三。在中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強勁有上升趨勢,這是由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是癌癥中第四大死因之一。
分會現場
將高度互補的蛋白質組學技術專長與因美納行業領先的產品創新和全球市場影響力相結合為因美納在廣闊且持續增長的市場中實現增長奠定基礎自2021年末以來,因美納與SomaLogic即在蛋白質組學聯合開發方面開......
6月19日消息,國際頂級期刊《NatureMachineIntelligence》發表了阿里云AIforScience的研究成果LucaOne。這是業界首個聯合DNA、RNA、蛋白質的生物大模型。該大......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王應祥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模式植物擬南芥泛素連接酶后期促進復合物/細胞周期體(APC/C)調控減數分裂染色體正確分離的分子機制。該研究豐富了蛋白質泛素......
政府采購意向公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25年6月政府采購意向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公正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華中師范大學2025年5月至6月政府采購意向項目公開如下:本次公開的采購意向......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郭志前團隊,創制了激活型化學遺傳學熒光探針,首次在活細胞中監測蛋白質成簇/解聚的精確狀態。相關研究近日作為VIP(VeryImpor......
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發表了一項名為“內部帽啟動翻譯”(ICIT)機制的創新研究。該機制下的仿佛戴著帽子的mRNA可產生200倍以上的蛋白質,為治療癌癥和蛋白質合成異......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真、孫怡迪,博士后朱文成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木良善團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研究員李辰團隊合作,描繪了......
圖FUSEP化學生物學技術用于系統研究賴氨酸和非賴氨酸泛素化的位點信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137004、22307062)資助下,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教授團隊在蛋白質泛素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開......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有哪些熱點?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呈現怎樣的特點?12月12日舉行的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2024年會,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答案。本次年會以“人工智能助力科研范式變革(A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