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1-06-05 09:36 原文鏈接: APTT、Fbg降低?高凝還是低凝?

     
    前  言
     

    APTT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主要檢測身體血液中內源性凝血因子是否缺乏。APTT的檢測原理是將標準數量的磷脂化物(血小板替代物)和特定激活物(硅土、白陶土或鞣花酸等)加入到血漿中,經過孵育后加入適當濃度的鈣離子,其纖維蛋白凝塊形成時間即為APTT。

     
    案例經過
     

    中午值班的時候,科室電話響起,是臨床醫生打來詢問,說有一個子宮異常出血的患者的凝血結果很奇怪,向檢驗科咨詢。

     

    我迅速調出了該患者的所有檢查結果,發現該患者在三天前入院,入院時的結果如圖1、2。

     

    通過查詢病例,得知該患者在入院的第二天就輸注了紅細胞和血漿。醫生的疑問來自于APTT呈降低,是否是因為輸注血漿導致有高凝?而目前該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在輸注了血漿之后仍然低水平,這代表著低凝?

     

    案例分析
     

    在檢測凝血分析時,常規的凝血功能檢測一般采用的是0.109mol/L枸櫞酸鈉作為抗凝劑,抗凝劑與全血的比例為1:9。

     

    即抗凝劑0.2mL 加入靜脈血1.8mL,這一比例是在血標本HCT值在正常范圍內設定的,當紅細胞壓積發生改變時,血漿與抗凝劑比例亦隨之變化,最終造成凝血因子濃度較預定濃度有較大誤差。

     

    在進行凝血四項檢測過程中,必須在血液標本中加入適量的鈣,起到恢復血液凝固的作用。抗凝時的去鈣和試驗時的復鈣決定了抗凝比例的實質是抗凝劑與血漿的比例。

     

    HCT降低的患者中,紅細胞比例減少,收集的血漿比例增高,抗凝劑相對過少[1]

     

    通過該患者的血常規結果可看出,該患者處于持續出血狀態,患者的血紅蛋白濃度和紅細胞壓積都是偏低。由于常規采血時,該患者的血漿比例偏高,導致抗凝劑相對不足,測量時血液提前凝固,APTT降低。

     

    對于這類患者,需要按照凝血采集公式進行校準采血量:

    抗凝劑量(mL)=0.00185×采血量×(100-患者紅細胞壓積)求出校正采血量,按校正采血量進行采血[2]

     

    根據公式計算之后,該患者校準之后的采血量應該是1.3mL,于是馬上跟臨床取得聯系,要護士糾正采血量之后復查該患者凝血結果,結果APTT正常。

     

     
    總  結
     

     

    血標本與抗凝劑比例在凝血檢測過程中,要求十分嚴格;準確糾正采血量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的基本保障,也是凝血檢驗人員應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參考文獻】

    [1]周傳奇,喬秀蓮 血常規結果在保證凝血測定結果準確性中的應用分析.飲食保健,2019(6):260

    [2]匡芳梅,賴蘭英 貧血對PT和APTT檢測結果的影響?. 實驗與檢驗醫學, 2014 (6) :750-752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