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ChatGPT“一夜成名”,人工智能(AI)迎來“狂飆”時刻,AI生成內容(AIGC)領域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數據泄漏、電信詐騙、個人隱私風險、著作權侵權、虛假信息等挑戰層出不窮,關于AI監管的討論正在全球范圍內升溫。
包括埃隆·馬斯克在內的1000多名科技領袖、技術人員和研究人員今年3月就簽署過一封公開信,呼吁暫停開發最大的AI模型6個月,理由是擔心“開發和部署更強大數字思維的競賽失控”。超過350名AI領域的行業高管、研究人員和工程師5月30日又簽署了一封公開信,他們在信中警告稱,AI可能給人類帶來“滅絕風險”,簽署者包括美國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阿爾特曼和谷歌DeepMind首席執行官杰米斯·哈薩比斯。
從歐洲《AI法案》到七國集團(G7)“廣島AI進程”,目前,全球許多國家正在討論AI的監管規則,不過它們正處于監管和立法過程的不同階段。
歐洲議會通過《AI法案》草案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指出,目前關于AI的最具體、最先進的規則是歐盟的《AI法案》。作為其數字戰略的一部分,歐盟希望對AI進行監管,以確保為這一創新技術的開發和使用提供更好的條件。
當地時間6月14日,歐洲議會以499票贊成、28票反對和93票棄權的壓倒性結果通過了《AI法案》草案。若最終法案獲得通過,這將成為全球首個關于AI的法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稱,一旦獲得通過,該法案將適用于在歐盟開發和部署AI系統的任何人,包括位于歐盟以外的公司。
監管的程度取決于特定應用程序產生的風險,從最小到“不可接受”。屬于后一類的系統將被徹底禁止。
該法案對“高風險”AI應用設置了嚴格限制,“高風險”指的是可能“對人們的健康、安全、基本權利或環境造成重大損害”。
該法案還概述了AI系統的透明度要求。例如,ChatGPT等系統必須表明其內容是AI生成的,以方便區分深度偽造圖像和真實圖像,并提供防止非法內容生成的保障措施。用于訓練這些AI系統的受版權保護的數據詳細摘要也必須公布。
G7呼吁出臺AI技術標準
據《日本時報》報道,由于對生成式AI日益擔憂,G7領導人5月在廣島召開峰會,同意成立一個工作組,以加強合作,解決與新技術相關的各種問題。他們還表示,將創建一個名為“廣島AI進程”的部長級論壇,在今年底前針對生成式AI導致的版權、虛假信息等問題展開討論。
G7發布的聯合聲明表示:“我們認識到有必要立即評估生成式AI的機遇和挑戰。”他們將致力于通過透明、公開和公平的方式與多個利益相關者合作,起草“負責任的AI”的標準。
聲明表示,各國對AI監管的立場可能有所不同,但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標準化,這種標準化也適用于其他新興技術趨勢,例如元宇宙和量子信息科學。
澳大利亞計劃加強AI監管
澳大利亞是最早提出監管AI的國家之一,于2018年推出了一個自愿的道德框架。
澳大利亞工業和科學部長埃德·胡西克承認,版權、隱私和消費者保護方面的法律目前仍然存在不足。他表示,鑒于AI行業的快速發展,政府希望確保其法律框架能起到有效保護效果。同時,如果在制定新的AI法律過程中,公眾有強烈要求,澳大利亞也會考慮禁止AI中的高風險成分。
在2023年的聯邦預算中,澳大利亞政府宣布成立“負責任的AI網絡”,并為在全國范圍內負責任地推廣多種AI技術提供約2690萬美元的資金。
此外,該國監管機構也意識到了現行法律的不足,擬對更廣泛的《隱私法》進行修改,修改后的法律將涉及如何應對在沒有人類監督的情況下,AI模型訓練通過反饋環路可能出現的缺乏透明度的問題。
美國AI監管仍在路上
美國也加入了這場生成式AI的監管風暴。當地時間5月23日,美國政府宣布了一系列圍繞美國AI使用和發展的新舉措,希望全面了解并捕捉到快速發展的AI技術所蘊含的風險和機遇。
白宮官網發布消息稱,“AI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技術之一,具有廣泛的應用。為了抓住AI帶來的機會,我們必須首先管控其風險。為此,政府已采取行動,促進負責任的AI創新,將人、社區和公共利益放在中心位置,并管理AI技術發展對個人和社會、安全和經濟的風險。”
不過,美國對于AI監管的思路與歐洲不同。歐盟傾向于由統一法案帶來集中協調和全面的監管覆蓋范圍;而美國則采取不干涉的做法,著重于依靠業界“自律”,提出自己的保障措施。
10月31日,華為創始人兼CEO任正非與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主席、教練及獲獎選手座談會紀要曝光。談及時下火熱的人工智能(AI),任正非表示,世界走向人工智能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芯片、算力......
2025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美國《福布斯》網站在近日報道中預測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四大技術趨勢。文章強調,這些最具變革性的技術將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同時也會顛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AI代理......
10月22日,百度在北京發布了“2024十大科技前沿發明”,一批創新AI(人工智能)原生應用和高價值專利成果披露,“大模型”成為關鍵詞。這十大科技前沿發明具體為:基于生成式大模型的智能體技術,基于大模......
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獲悉,近期,我國提出并牽頭推動在國際電工委員會核儀器儀表技術委員會(IEC/TC45)成立帶電粒子加速器和核設施人工智能兩個國際標準新工作組,實現了我國在核儀器儀表領域牽頭成立國際標......
10月26日,2024年北京市數字教育工作推進會上,《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發布,明確人工智能在6大重點教育領域、29個典型場景的應用規范,指導師生穩妥有序開展實踐。今后,《指南》將隨技術進......
10月27日,在2024年北京市數字教育工作推進會上,《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發布。該《指南》是由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委托研制并發布的首份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此前......
10月25日,人工智能和醫學影像醫療器械創新發展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交流了人工智能和醫學影像產品研發使用情況,聚焦創新發展共性問題,研討支持政策。會議認為,人工智能和醫學影像醫療器械是醫療器械領域新......
24日,北京市海淀區人工智能青年領軍人才論壇暨第五屆“智匯·海淀”人才主題周活動在北京舉辦。活動以“智匯AI英才·創領新質未來”為主題,旨在共同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有效路徑,進一步拓寬育才引才......
被稱為是“未來已來”和“無所不能”的人工智能(AI)技術,通過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正影響著人類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未來發展趨勢廣受關注。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人工智能治理創新為培育科技治理......
10月14日,2024國際光化學技術與產業大會在武漢開幕。參加會議的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教授本杰明·李斯特(BenjaminList),在會議期間接受了《中國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