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保護“最后的凈土”
中科院青藏所科研人員在西藏冰湖中采樣。 雄偉的高山、壯麗的冰川、湛藍的天空……中外游客在被西藏神奇的風光吸引陶醉的同時,也不無擔心:在人口較快增加、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西藏明天的環境可能發生什么變化?未來的環境會比今天更好還是更糟?通過什么措施保護好“世界上最后的凈土?” 8月9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院士和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孟德利在拉薩共同發布的《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以下簡稱“西藏環境評估”)中,給出了較為清晰的答案。 為什么要評估其環境變化? 作為重要的“環境驅動源”,保護好西藏高原意義重大 “面積12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高原,是世界屋脊的主體、青藏高原的核心、亞洲的水塔,堪稱我國和其周邊國家的‘環境驅動源’。” 姚檀棟院士從事高原科考36年,作為“西藏環境評估”評估工作組的組長,他對西藏高原在環境上的極端重要性非常了解。他舉例說,西藏高原冰川、積雪融化的多寡,直接影響下......閱讀全文
西藏立法保護濕地-三類環境將建保護區
西藏自治區立法機關日前通過《西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該法規是西藏自治區出臺的首份有關濕地保護的專門法律文件,將于明年3月1日起施行。 此前西藏自治區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 該條例共38條。條例規定,
專家稱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原文地址:http://env.people.com.cn/GB/14288963.html 青藏高原 國務院昨日首次提出青藏高原“五大功能區”的劃分思路,以推進重點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期望有效遏制青藏高原日益嚴峻的生態狀況。 在昨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
靠什么保護“最后的凈土”
中科院青藏所科研人員在西藏冰湖中采樣。 雄偉的高山、壯麗的冰川、湛藍的天空……中外游客在被西藏神奇的風光吸引陶醉的同時,也不無擔心:在人口較快增加、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西藏明天的環境可能發生什么變化?未來的環境會比今天更好還是更糟?通過什么措施保護好“世界上最后的凈土?” 8月9日,中科院青
西藏高原生態環境變化評估報告研討會召開
7月27日,為促進“西藏生態環境變化監測系統建設及綜合評估”任務實施,西藏高原生態環境變化評估報告研討會在京召開。孫鴻烈院士、鄭度院士、西藏創新集群首席科學家姚檀棟院士、集群辦公室主任馮仁國等,與來自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籌)、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寒區
張憲洲等:青藏高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果顯著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獨特的自然地理單元,是我國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及氣候變化的“啟動器”和“調節器”,也是我國和全球重要生物物種基因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及生態安全屏障。因此,青藏高原在我國生態建設和保護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由于高、寒、旱
王小丹:-“世界屋脊”的生態守望者
人物檔案 王小丹,1973年出生,現為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西藏研究室主任,申扎生態站站長。主要研究領域為高山環境與高寒生態,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國際SCI檢索刊物論文30篇。獲國家獎1項,省部獎8項。日前,王小丹榮
西藏草原半數草場嚴重退化
青藏高原萬畝植綠“力士?綠哈達行動”公益項目昨日啟動。據了解,該項目計劃在未來三年種植綠色植被一萬畝,希冀改善日益退化的青藏高原植被狀況,從而能夠更好地保護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 記者了解到,西藏草原總面積12.44億畝,其中一半以上的草場嚴重退化,1/10的草場明顯沙化,西藏全區已經退化而
近20年西藏生態格局變化率低于0.15%
資料圖為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脫縣森林。中新社記者 李林 攝 中新網10月26日電 中國科學院院士、副院長張亞平今日表示,近20年來,西藏嚴格執行國土空間管控,生態格局的變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蓋度呈小幅度上升,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0.71萬公頃,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41.37萬平方公里,占全
西藏生態系統結構穩定功能向好
本報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趙永新)記者26日從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實施以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工程成效顯著,主要生態系統結構穩定功能向好。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就有關情況進行
西藏首次開展環保年度考核-結果作為評價干部依據
記者日前從西藏自治區環保廳了解到,今年,西藏將首次對全區74個縣(市、區)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年度考核,考核結果不合格的縣(市、區)將在全區通報批評,環境保護工作將作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據。 考核辦法對水體水質、空氣質量和污染物減排都做了詳細規定。考核辦法規定,各地須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
姚檀棟等: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第三極”,它的環境變化,對整個地球,特別是歐亞的環境、生態系統等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最近,中國科學院組建了“西藏創新集群”。經過100多位國內外專家兩年多的努力,在廣泛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完成了《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報告綜合評估了青藏高原從過去2000年到未來100年
中國科學院:以科研成果護高原生態
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寒來暑往,中國科學院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扎根雪域高原不懈探索,開展若爾蓋濕地生態修復、推動沙化土地治理、監測高寒草原生態狀況,在揭示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他們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及可持續發展的動人故事
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解讀西藏生態屏障工程評估工作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和西藏自治區聯合發布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取得的相關結論。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對此次評估工作進行了詳細解讀。 問:請介紹一下此次評估工作的背景。 張亞平: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擁有許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態系統類型,為高原特
鐘祥浩:只為拋磚引玉
我國山地面積大,研究還很薄弱。西藏高原是很典型的山地類型,非常有研究的價值。”這是鐘祥浩退休后從事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研究的原動力。他很希望自己做的工作能為年輕人搭好平臺、做好鋪墊。 2015年是成都山地所研究員鐘祥浩從所長兼黨委書記崗位退下來的第十五個年頭。現已步入古稀之年的他退休后沒有像大多
西藏高原變暖變濕將持續整個21世紀
不管是從近期(現今~2050年),還是遠期(2051~2100年)來看,西藏高原的氣候都將以變暖和變濕為主要特征,換言之,西藏高原變暖變濕的氣候特征將持續整個21世紀。這一說法出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政府近日在拉薩聯合發布的《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 中科院院士
西藏生態環境變化監測系統建設及綜合評估項目研討會召開
11月28日,為盡快落實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和副院長丁仲禮加強中國科學院與西藏自治區科技合作的指示,推動西藏區域科技創新集群建設,“西藏生態環境變化監測系統建設及綜合評估”項目在京召開研討會。西藏創新集群首席科學家姚檀棟院士,集群辦公室主任、資環局副局長馮仁國與來自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
西藏地震局副局長訪問青藏高原所
7月24日,應中國科學院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重點實驗室趙俊猛研究員邀請,西藏地震局郭星全副局長和西藏地震局監測預報中心張軍主任到青藏高原研究所訪問。 地震局專家就“藏東地區近期宏觀異常落實及強震跟蹤方案”和趙俊猛研究員、羅天祥研究員、劉靜研究員、劉宏兵副研究員和裴順平副研究員進
喜迎二十大丨西藏:奏響雪域高原金色豐收曲
九月的雪域高原,秋風送爽,田野金黃。在素有“西藏糧倉”之稱的日喀則,秋收工作正在開展。 在喜迎黨的二十大的熱烈氛圍中,科技日報記者走進西藏日喀則青稞標準化種植示范區,577畝青稞已進入成熟期,金色的青稞穗在秋風的吹拂下跌宕起伏,如同金色的海洋。來自北大荒集團鶴山農場援藏的“金戈鐵馬”正在金色的田
西藏林芝制度化管理讓高原垃圾有出路
每天天色微亮,旦增就騎著一輛綁有垃圾袋的自行車出發,在邦仲村至米林機場方向的4公里路段上往返,巡撿路邊垃圾。兩年多來,作為村里的衛生巡視員,他對這條路的衛生狀況了然于胸:“過去在路邊隨意傾倒垃圾的現象早已絕跡,現在仍有來往車輛從車窗內扔棄飲料瓶、食物袋,不過已經越來越少了。”藏林芝市米林縣素有“花
青藏高原新生代生態演變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特別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啟動以來,古生物學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發現。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開展緊密合作,于藏北漸新統地層中發現的大量保存精美的高度多樣化的動植物化石更是首次呈現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紀生態系統的整體面貌。近日,古脊椎所鄧濤等在《科學
陳發虎: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須落實“三線一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654.shtm 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如何貫徹落實備受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
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如何助力?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分隊,近日到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與阿里站科研人員座談交流。 阿里站如何助力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站長趙華標表示,自第二次青藏科考
杜國禎:保護好藏地是我國生態保護中最重要一環
中國自然環境的保護與恢復狀況,已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有研究指出,西部絕大部分省區位于生態環境脆弱區,西部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國的80%,沙化面積占全國的99%,草原“三化”(退化、沙化、鹽堿化)面積占全國的93.2%。為此,國家加大了對西部省市環境保護的力度,推行退耕還林等政策
西藏實行環境信用等級評價
由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自治區發改委、人民銀行拉薩中心支行、西藏銀監局聯合制定的《西藏自治區企業環境信用等級評價辦法(試行)》日前印發,旨在加快建立環境“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機制,督促企業持續改進環境行為,自覺履行環境保護法定義務和社會責任。 西藏自治區環保廳廳長江白介紹說,這一環境信用等級
科研團隊解鎖青藏高原大型真菌新密碼
2月19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真菌重點實驗室的大型真菌資源分類及利用研究團隊發現大批新物種,為青藏高原的生態科學領域注入全新活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真菌界》《真菌領域》。 青藏高原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孕育了別具一格的大型真菌資源。為揭開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出臺
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西藏自治區的生態環境保護,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將西藏確定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把確保西藏生態環境良好作為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方針之一。中央領導明確要求切實保護好西藏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確保西藏生態環境良好。 不久前,西藏自治區環保廳對全區涉及礦產
西藏召開“十三五”生態專項項目中期檢查工作會議
為切實做好“十三五”時期西藏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監督、管理工作,保證科研項目順利按期完成。3月25日,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組織召開了“十三五”時期生態專項項目“西藏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與數據平臺建設”中期檢查工作會議。會議由西藏自治區科技廳丁明勤副廳長主持,中科院地理所封志明副所長等列席匯報,西藏自
青藏鐵路通過環保部環評審查-環保措施均達預期
記者16日從中國環境保護部了解到,被譽為“雪域天路”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工程環境影響后評價審查已全面結束,審查結果令人滿意,青藏鐵路為保護環境采取的各項措施均達到預期效果。 10月初,環境保護部對青藏鐵路沿線現場審查后,充分肯定了青藏鐵路環保工作。審查結果認為,青藏鐵路工程設置的野生動
青藏輸變電聯網照亮雪域高原-西藏民眾切實受惠
本月9日,世界上海拔最高、在高寒地區建設規模最大的輸變電項目――青藏聯網工程投入試運行已整整一年。這條“電力天路”的建成和使用,不僅標志著西藏電網告別了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還極大地緩解了當地冬季缺電的問題,給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 扎桑是拉薩市堆龍德慶縣乃瓊鎮崗德林村一個普通農
青藏輸變電聯網“照亮”雪域高原-西藏民眾切實受惠
本月9日,世界上海拔最高、在高寒地區建設規模最大的輸變電項目——青藏聯網工程投入試運行已整整一年。這條“電力天路”的建成和使用,不僅標志著西藏電網告別了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還極大地緩解了當地冬季缺電的問題,給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 扎桑是拉薩市堆龍德慶縣乃瓊鎮崗德林村一個普通農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