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重科研、輕臨床已經成為臨床醫學界的一種惡性趨勢。因此出現很多怪現狀:醫院里沒有下過一天臨床的臨床醫學博士和副主任醫師比比皆是;很多有著豐富臨床經驗,但是不擅長跑課題、發SCI論文的醫生,卻難以得到體制內的認可。臨床醫生培養和晉升機制的改革,成為各界呼吁多年卻始終得不到根本解決的一道難解之題。 一篇留洋醫生文章引發的醫學界大討論 “每個人或早或晚都可能成為病人,誰希望將來躺在高級病房里,卻接受著劣質的醫療服務。”2013年11月28日是西方一年一度的感恩節,這一天,一篇名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親人》的文章開始在微博圈里流傳。 文章的作者自稱是畢業于國內一所著名醫學院的學生,現在美國霍普金斯醫院擔任醫生職務,文章中他講述了自己4年前回國看望老院長的經歷,這位院長曾經對他過有知遇之恩。當時老院長剛剛做了大手術,已經病重。 “作為醫生,我注意到他沒有使用深靜脈血栓和誤吸的預防措施。我反射性地看了看他......閱讀全文
選擇重臨床,還是重科研?對于臨床醫生來說,臨床與科研本來可以是水到渠成、互相依賴的兩項工作,如今卻成為現實中我們很多臨床醫學生以及醫生必須做出的選擇。 長久以來,重科研、輕臨床已經成為臨床醫學界的一種惡性趨勢。因此出現很多怪現狀:醫院里沒有下過一天臨床的臨床醫學博士和副主任醫師比比皆是;很
在合理評價衛生技術人員方面,應建立分類評價體系,因為各類人才從事的工作性質不一樣,不能用一種指標評價所有人。專家認為,醫生用醫療指標評定,科研人員用科研指標評定,教學人員用教學指標評定。 近日,深圳市醫管中心在全國率先啟動了醫療人才評價制度改革試點,推出以臨床指標為導向,將醫生分為9級的人才評
●醫生評價制度不合理,不能成為論文造假的理由。醫學論文造假比制造假冒偽劣商品更可怕,后者只是圖財,前者可能害命 ●醫生有兩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醫匠”,第二個境界是“醫帥”。科研是一名醫生從“醫匠”邁向“醫帥”的基石 最近,知名學術出版商施普格林·自然旗下雜志《腫瘤生物學》撤銷107篇中國作
一部分醫生以科研為主是可以的,但絕大多數醫生應以治病救人的臨床工作為主。培養醫學人才的大方向不能離軌 近年來,有的醫院過度強調科研,過度重視建設科研型醫院,過度提倡醫生成為科研型醫生,評出了一些“不會看病的高水平醫生”。有的醫學碩博士、教授及醫學專家只重視搞科研、寫文章,卻不太會看病。 醫生
醫生到底有沒有時間搞科研?醫生把時間花在科研上是否會耽誤臨床看病?醫生搞科研到底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日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中發現,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以下簡稱一婦嬰)以22項總經費2115萬元的成績,成為全國婦產科醫院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最
臨床醫師是醫療工作的主要力量,擔負著保障人民健康、救死扶傷的責任。這一巨大的責任決定了醫師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臨床能力和敬業精神。而職稱高下是醫師能力素質的象征,也是患者選擇醫生服務的主要參考依據。 然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范利認為,盡管醫師職稱考評制度在調
網帖舉報副教授抄襲論文 近日,一則舉報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趙某抄襲論文的帖子,在網上引發關注。帖子作者稱這名副教授抄襲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并被發表在《遵義師范學院學報》上。 有網友指出,趙某2013年2月以前的職稱是講師,在抄襲論文發表后不久,被聘為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 針對網帖的質疑,遵義
論文導向,在科教界不算新話題,卻是一個至今尚未解決的大問題。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有高校把SCI論文引入科研績效考核體系以來,論文日益成為評判科研機構、高校乃至醫院的最為重要的標尺,甚至到了“唯論文論英雄”的程度。盡管近些年來科教界的許多有識之士對此大聲疾呼,但“論文指揮棒”依然大行其道。 那么
2015年,多起中國科技工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被撤稿事件,讓中國學術圈陷入了又一輪深刻的省思之中。 不久前,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國家衛計委、中科院、工程院、基金委共同研究制定并發布了《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五不準”包括不準由“第三方”代寫論文;不準由“第三方”代投論文;不準
朱大可繪 34萬,這是什么數字?這是我國一年產生的論文數量。 記者日前赴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采訪得知,目前我國科技人員發表論文的增長速度迅猛,論文總量大大提升。這一結論在不久前發布的《中國社會管理發展報告》中得到印證。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超過日本和英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科學和技術研究
近日,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報告存在造假問題。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學者,除1篇是化學領域的研究外,其余63篇均來自醫學生物學領域,特別是臨床醫學領域。 今年3月底,英國BMC(生物醫學中心)出版社撤回43篇論文,同樣以中國科學家論文為主,且
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在中國科協年會上的一番呼吁引發了廣泛關注。他說,醫生的首要職責是治病救人,要警惕“做1000臺手術和救100個病人不如發1篇論文”的現象。 近年來,醫生論文造假現象時有發生。今年4月,107篇中國論文被施普格林·自然旗下的《腫瘤生物學》雜志
科研是醫院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技術水平也是衡量醫院綜合實力的最為重要的標志之一。臨床醫生需要通過科學研究,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以保證知識結構不會老化、操作技術不會過時、臨床思維不會僵化。 開展此次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評價的目的主要是通過構建醫院科技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按照不同學科,
醫學科技是推動醫學發展的根本,通過建立醫學科技評價體系,有助于優化科技資源的配置和高效利用,從而達到造福百姓的終極目的。 12月30日,2015年度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在北京揭曉,從排行榜綜合排名中看,相比去年,位列前三的醫院并沒有變化,分別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中國醫
臨床醫生要不要做科研?這是個問題。但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看來,這不是個問題。 黃曉軍是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其發展的單倍型移植體系被公認為“北京方案”,帶動世界白血病移植進入“人人都有供者”的時代,也使
重癥監護(ICU)病房里,患者陳奶奶(化名)艱難地呼吸著。她是一位風心病、心衰、呼衰患者,已在ICU住了一個多月,呼吸機插管后卻怎么也撤不下來,繼發感染隨時可能使病情惡化。 陳奶奶的兒子心急如焚,這時候他想到了陳奶奶之前經常去看的一位醫生——中國中醫科學院
圖片來源:16sucai “制度真的不好嗎?如果不好,為什么近十年我國的醫學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在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看來,制度的缺陷在于有要求、沒培訓,基金和文章的背后需要的是嚴格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學訓練。 黃曉軍發展的單倍型移植體系被公認為“北京方案”,帶動世界白血病移植進入“人人
2019年9月6日,應濰坊市中醫院胸外科主任鄭立軍教授等邀請,“臨床腫瘤研學聯盟”如期走進濰坊市,“臨床腫瘤研學聯盟”——“肺”暢學堂(濰坊站)在濰坊富力鉑爾曼酒店3樓會議廳順利召開,來自濰坊地區多位臨床腫瘤領域的專家受邀成為聯盟的顧問,同時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濰坊市中醫院等單位的資深學者也受
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楊爽接受健康點獨家采訪時表示,“基因醫生計劃”可能通過華大自建的未來醫院實現,也可能把樹蘭的未來醫院變成國內第一家“基因醫院”。而樹蘭醫療總裁鄭杰則透露,“基因醫生計劃”可能利用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的先試先行政策,有可能突破衛生監管體制。 健康點獲悉,該計劃在全國
中國多家醫院醫生的論文被英國出版商撤銷一事在中國醫療界引發的震動仍未平息。一位涉事的醫生回應了財新傳媒,解釋了發文的經過,并對中國的醫生評價制度表達了困惑。但也有醫生認為就算制度有問題,也不能造假。 據《華盛頓郵報》3月27日消息,英國一家大型醫療科學學術文獻出版商BioMed Central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在正在長春舉行的中國科協年會上呼吁,醫生的首要職責是治病救人,要警惕做1000臺手術和救100個病人不如發1篇論文現象。 李連達認為,現在有的醫院過度強調科研,過度重視建設科研型醫院,過度提倡醫生成為科研型醫生,導致出現一些臨床水平不高甚至不會治
2015年3月27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稱,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BioMed Central(簡稱BMC)宣布撤銷旗下12種期刊43篇論文,其中41篇是中國作者的論文,撤稿主要原因是發現第三方機構有組織地為這些論文提供了虛假同行評審服務,撤稿事件引起強烈反響。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
第一版(2010年9月)前言 醫學論文設計水平的新穎性和創新性,是決定撰寫的醫學論文能否被SCI醫學雜志編委和主編認同的第一門道;醫學論文撰寫水平的邏輯性和規范性,則是決定撰寫的醫學論文能否被SCI醫學雜志接受的最終門道。發表SCI期刊醫學論文的語言是英語,對于母語是非英語的中國臨床醫生
第一版(2010年9月)前言 醫學論文設計水平的新穎性和創新性,是決定撰寫的醫學論文能否被SCI醫學雜志編委和主編認同的第一門道;醫學論文撰寫水平的邏輯性和規范性,則是決定撰寫的醫學論文能否被SCI醫學雜志接受的最終門道。發表SCI期刊醫學論文的語言是英語,對于母語是非英語的中國臨床醫生
簡明SCI期刊醫學論文撰寫手冊 第一版(2010年9月)前言 醫學論文設計水平的新穎性和創新性,是決定撰寫的醫學論文能否被SCI醫學雜志編委和主編認同的第一門道;醫學論文撰寫水平的邏輯性和規范性,則是決定撰寫的醫學論文能否被SCI醫學雜志接受的最終門道。發表SCI期刊醫學論文的語言
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1929年11月13日出生于江蘇無錫。1953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醫學院。擅長淋巴結病理、消化道疾病病理、內分泌病理等的診斷,對胰腺腫瘤特別是胰腺癌的實驗性基因治療方式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開展了內分泌腫瘤的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研究。“胰頭癌
國際科技論文被視為一國科研實力的象征。然而,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志中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
國際科技論文被視為一國科研實力的象征。然而,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志中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
“唯論文”的做法,必然導致學人與實踐相脫節。做無數手術的不如寫幾篇論文的,也就使人難免內心不平,甚至使做手術只有那些有良知的老實人愿意干,精明人都以寫論文為晉升階梯。 發表論文,意味著擁有一定的學術能力與科研水平。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倘若凡事皆與論文掛鉤,以論文為指揮棒呢?當下中國,便正在
中國家庭故事 我的母親是一位服裝設計師,17年前—1998年左右在山東德州開了一家服裝技校,做培訓。開辦5年期間先后有很多學生求學,大部分學生早起晚歸,而其中有一個男學生姓劉,一米八的身高、體型極瘦,不到20歲,肌肉萎縮的很厲害,他父母親覺得他不能做體力活,所以送他來做服裝設計,做做針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