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專家:日本7.2級地震能量僅為汶川地震1/16

    日本東北部發生7.2級地震,但災情卻遠比上月四川8級大地震輕微。有地震專家解釋,四川地震所釋放的能量要強大很多,是這次日本7.2級地震的16倍,兩處地形和建筑物結構也有所不同。同時,日本全球首個地震預報系統也對減低災情,發揮了重要效用。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盡管發生在日本東北部及中國四川的兩場地震均屬淺層地震,震央都位于地底8至10公里,級數相差0.8級,但四川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是今次地震的16倍。地震專家表示,因為兩場地震級數不同,兩地的地質環境和樓宇結構也有差別,所以日本的災情沒四川嚴重。 釋放能量僅川震1/16 香港《文匯報》15日援引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龍生說,日本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比四川地震小很多,而且日本災區的地形沒有四川那麼多斜坡,巖石也較結實,山勢也沒那麼高,所以災情遠較汶川大地震輕。 與此同時,日本在去年10月啟用的全球首個地震預報系統在此次地震中發揮了作用,再加之日本建筑物防震措施比較完善,因此減少......閱讀全文

    汶川地震,科學為何沒能走到前面?

    5月12日14時28分,7.8級的強烈地震猝然降臨中國四川的汶川縣,世界也隨之震動不安。汶川的這次地震幾乎等同于1976年中國唐山的大地震,但是,相較于3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國這次的救災反應和災情公開的速度已今非昔比,完全是天壤之別,因而中國人有理由有信心有能力把這次災情減少到最低程度。 然而

    8級抗震標準重建建筑抵不住7級地震遭質疑

      “4·20”四川雅安蘆山7級地震造成巨大損失,據雅安市寶興縣縣長介紹,目前,全縣水電氣中斷,房屋幾乎全部受損,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  “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幾乎全部受損,令人惱火。汶川地震之后,重建建筑都是按照“8級抗震、9度設防”的要求設計施工,能夠抗震級為8級、烈度為9

    國際地震專家:地震預測預報研究站在新高度

      汶川地震以后,國內學術界和媒體都十分關注地震預報問題。近日,國際地震研究專家和學者會聚北京,召開了地震學與地震可預測性國際會議。會議期間,《科學時報》記者訪問了一部分在國際上得到公認的地震研究專家。他們既有一致性觀點,也存在科學問題解決途徑的分歧。   Max Wyss:追求真理是科學的本質

    2011地球科學前沿國際研討會在研究生院召開

      由中科院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辦的2011地球科學前沿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dern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 Fronitier,2011)于

    無法確認我國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

    中國西部發生了舉國震驚的“5·12”汶川大地震,7.8級的強震摧毀了震區與外界的一切聯系,空前規模的救災工作旋即夜以繼日地展開。國人在心系災區的同時也在不停地發問:地震在發生前就沒有什么先兆嗎?為什么沒有提前預報、提前示警呢?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研究員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

    金雙根研究員稱大氣探測手段或可用于地震預測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通過利用我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觀測網,研究并逆推出2008年汶川地震震前、同震和震后的大氣異常現象,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GNSS大氣地震學概念。在日前于廣州召開的“第三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金雙根介紹了該項研究成果。  通過觀測研究,金雙根發現了明

    盧耀如:從日本大地震思考我國今后防災戰略

     □中國工程院院士 盧耀如  這次日本大地震誘發海嘯,給日本造成很大災難,但因為電訊、交通的癱瘓,對重災區的情況還沒有全面了解,所以目前對地震造成災害的損失情況,尚不能給出最后定論。但可以肯定,這次大地震對日本造成的損失是慘痛的。  作為一衣帶水的我國,從這次日本大地震中,

    他山之石:地震高發國日本的“防震之道”

    面對重大自然災害,尤其不可抗的大地震,生命是脆弱的。人們在搶救災區被困群眾、淚別逝者的同時,也把目光投向了防震減災。作為經常發生地震的島國,日本在防震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北京時間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北緯31度,東經103.4度)發生7.8級地震。這是震后的北川縣城。

    地震監測儀計算 汶川大地震相當于100顆廣島原子彈

    7.8級地震的能量有多大 四川7.8級汶川大地震震動了全國,其能量到底有多大?昨日(12日),廣東省地震局副局長呂金水向記者解釋:“它的能量相當于100顆廣島原子彈,5倍于臺灣‘9·21’大地震;如果震級測量沒有誤差的話,是唐山大地震能量的兩倍。但唐山大地震離地表近且在人口密集地區發生。” 震級

    抗震專家周福霖院士:50年只夠看隔震橡膠變老

    周福霖院士。周福霖團隊在進行一項設計時長為50年的隔震材料老化實驗,對一塊橡膠進行施壓,測試其老化情況,目前這個測試已進行了15年。  TA們是誰  周福霖院士團隊  ●周福霖院士帶領下的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技術團隊,成立于1994年,團隊成員有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一人,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多名

    汶川救援七大亮點

    1 統一指揮,協調聯動 2 信息透明,發布及時 3 軍民結合,平戰結合 4 心理干預,主動及時 5 社會動員,全民參與 6 國際救災,積極開展 7 舉國默哀,全民悼念 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8.0級強烈地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在汶川地震

    相關部門公布玉樹地震預測失敗原因

    專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張曉東:玉樹地震監測能力較弱    4月14日早晨7點49分左右,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初步判定)。   這是玉樹地區近年來發生的最大一次地震。玉樹是一個地震多發區,并有7級以上地震的記錄。該地

    專家釋疑唐山大地震余震為何會持續36年

       5月28日,在天津市區,感到明顯震感的市民跑出戶外躲避。    昨天上午,唐山發生4.8級地震,目前尚未接到人員傷亡報告。這距唐山大地震已36年。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解釋稱,此次地震是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官方稱,唐山地區短期內不會有破壞性地震。  唐山個別民房

    全球最大地震數據庫建成

    國際地震學中心繪制的2萬次地震數據集。   2004年蘇門答臘島地震、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2011年日本地震,在每次災難中,故事都是相同的:一場地震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發生,奪走成千上萬條生命,并且摧毀了像沙子城堡一樣的建筑。   地球科學家依然無法預測一場大地震

    防輻射題材炙手可熱 藥業板塊對核泄漏反應過度

      日本地震成為近期全球關注的焦點,日本股市昨日的大跌也牽動A股的走勢。有分析師稱,若把日本整體國家看作一個上市公司,則該“公司”的凈資產顯然在這次災害中嚴重受損,由此,從價值投資的角度考慮,大地震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確定的。對于A股而言,日本地震引發的資源價格變化將通過全球

    周福霖院士:用先進工程減輕地震災害

      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3·11”地震,都導致大量房屋建筑倒塌、人員傷亡慘重,而有關房屋建筑的抗震、減震問題也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在6月14日的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的學術報告中指出,地震不可避免,但可以

    汶川地震10年來科技進步回眸

    在汶川地震10周年之際,回望那場山河變色的災難,防震減災的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應對重大災難的寶貴經驗,正讓我們成長、自強。9日,記者走訪了部分科研單位探尋我國防震減災科學技術前進的腳步。 地震預警系統是通過在地震區布設密集的地震預警監測儀,在地震發生時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

    許紹燮:探究地球的脈動

    人物介紹:   許紹燮,1932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市。地震學專家。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副所長,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地震災害與預報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協會執行局委員等職。   從事核爆地震與天然地震監測工程技術研究。研究地震事件的

    中科院學部就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組織院士咨詢

    “災區下一步重建,更多要依靠職能部門;但是,我們也有必要著重在知識與關鍵技術以及一些系統的模式方面,向決策部門提供好的建議,使下一步重建、恢復工作都能更好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又好又快地向前推進。” 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四川汶川地震”咨詢項目研究組院士咨詢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

    上海天文臺在電離層地震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直接影響人類生存環境和經濟發展。然而人類至今仍然無法準確預報和理解地震,目前國際上常用地震儀和地表強震儀估計地震震級和破裂,但這些傳統儀器受分辨率和精度等限制以及缺少近場實時觀測,因此無法準確估計地震前兆和孕育詳細過程及其釋放傳播特征。地震和海嘯等引起大氣向周邊和上

    中科院學部就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組織院士咨詢

    “針對國家最緊迫需求提供咨詢意見”  “災區下一步重建,更多要依靠職能部門;但是,我們也有必要著重在知識與關鍵技術以及一些系統的模式方面,向決策部門提供好的建議,使下一步重建、恢復工作都能更好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又好又快地向前推進。” 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

    美國地質調查局:人類不能預報地震

    人類能夠預報地震嗎?——美國地質調查局地震常見問題答疑 作者: 袁玥譯自美國地質調查局網站 北京地震臺記錄到的汶川地震水平方向振動波形圖 問:人類能夠預報地震嗎? 答:不能。無論是美國地質調查局還是加州理工學院或者任何其他科學家都沒有預報過一次大地震。在可預見的未來他們不知道如何預報

    搜救:高新儀器臨危受命

    5月12日,在汶川地震發生不久,國家地震緊急救援隊乘機迅速抵達災區。 與救援人員一同到達成都的還有1輛救災指揮車、2臺大型搜救車、12只搜救犬和7噸專用救災器材。 “天災”給人類帶來的損失觸目驚心,人類雖然目前還不能控制“天災”,但是在巨大災難之后,一系列高新技術卻能幫助人們挽回更多的寶貴生命。

    鄧起東院士:要從災害鏈角度看待地震

      “作為現代構造活動產物的地震,未來幾年在全球范圍內仍將處于頻發狀態。而對于群災之首的地震,我們要有新的認識,即要從災害鏈的角度去看待。”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鄧起東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地震可形成災害鏈   說地震是群災之首,鄧起東表示,這是因為除了地震本身具有很大破壞性外,還可能引

    上天容易入地難 人類為何無法準確預測地震

    北京時間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7.8級地震。據新華社數據,截至14日18時,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肅、陜西、重慶、云南、山西、貴州、湖北8省市共14962人死亡。在全國軍民緊急抗震救災之時,許多人會有疑問,為什么此次地震沒有被準確預報?當今科技如此發達了,還做不到準確預報地震嗎?

    全國防災減災日:我國地震預警技術關鍵指標領先全球

      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汶川地震11年后,中國的地震預警技術有了怎樣的發展,還存在哪些難題?近日,四川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以下簡稱減災所)創建者、所長王暾表示,我國的地震預警技術在一些關鍵指標方面領先全球,但要真正發揮對普通人的幫助作用,亟須打通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  中國地震預警技術關

    中國超九成農村房屋無抗震措施 將發布新區劃圖

      超九成農村房屋無抗震措施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表示,中國正編制第五代地震區劃圖  “不管城市還是農村,1979年以前的房子是沒有抗震措施的,1979年以后的房子,農村90%沒有抗震措施。”在昨日舉行的“日本的啟示”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孫柏

    邵蕓:應加強微波遙感對地質災害的監測作用

      邵蕓,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協會會員,現為中國科學院遙感所微波遙感部門主任及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自1986年到中國科學院遙感所工作以來,她一直從事雷達遙感基礎與應用研究工作。作為中方項目負責人,邵蕓參加了多項跨國合作研究項目,包括中美國際合作“航天飛機SIC-C

    日本東北地區地震為何倒塌房屋和傷亡人員少

    本報東京6月15日電(記者 裴軍) 東京時間14日上午8時43分,日本東北地區發生里氏7.2級、最大震度(日本標準)達6強的內陸垂直型地震,此次地震被命名為“平成20年巖手、宮城內陸地震”。這次地震形態和構造成因與中國汶川大地震相似,釋放能量與造成6000多人死亡的1995年阪神大地震相當。截止15

    如何評價全球地震危險性

      全球地震災害圖。顏色越深表示災害越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中,中美洲、菲律賓,阿爾卑斯-喜馬拉雅一線,喜馬拉雅山南麓、伊朗西部以及土耳其,地震災害尤為嚴重。另外,中國的華北、印度尼西亞震害亦很嚴重。圖片來源于網絡  日前,國際上一個叫全球地震模型的組織發布了三張圖,一張表示地震發生的可能性,一張是全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