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冬奧”重點專項視頻答辯評審專家名單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2018年度定向指南申報項目視頻答辯評審專家名單公告 根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2018年度定向指南項目視頻答辯評審工作安排,茲定于2018年7月17日召開“科技冬奧”重點專項2018年度定向指南項目視頻答辯評審會。此次評審采用視頻答辯評審方式,評審專家統一從國家科技專家庫中抽取產生,共51人。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管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文件精神,現將評審專家名單予以公布。 “科技冬奧”重點專項 組1 科學辦賽 指南方向:1.1冬奧會氣象條件預測保障關鍵技術;1.2人工剖面賽道類場館新型建造、維護與運營技術;1.3復雜山地條件下冬奧雪上場館設計建造運維關鍵技術;3.1冬奧會公共安全綜合風險評估技術;4.1復雜、極端條件下的可靠5G通信與先進網絡示范建設 序號 ......閱讀全文
冬奧“黑科技”亮相北京科技周
科技冬奧展區火炬傳遞機器人 孟凌霄攝 8月20日上午,2022年全國科技活動周主場活動暨北京科技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綠心公園啟動。在科技冬奧主題展區,“水下火炬傳遞機器人”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 這款水下火炬傳遞設備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打造,實現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水下火
“山東科技”助力“北京冬奧”
?“山東造”我國首臺智能雪蠟車? ?山東省科技廳供圖2月的“雙奧之城”北京,在潔白的冰雪下熠熠生輝,舉世矚目的冬奧會處處閃現著高新科技的光芒。“山東科技”的身影也隨處所見。在冰雪裝備、場館、運行、安保、醫療、交通、轉播等關鍵場景,山東4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多項新技術成果得以落地應用,為北京冬奧會貢獻
科技冬奧|212項技術在冬奧會上應用
2月16日,在2022北京新聞中心新聞發布會——科技冬奧有關情況專場上,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黃晶介紹,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設立了“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專項面向北京冬奧會的實際需求,圍繞辦賽、參賽、觀賽、安全、示范5大板塊部署科研任務。專項共安排部署80個科研項目,共有212項技術
北京冬奧:科技助力碳中和
2021年12月13日,2022年冬奧會火種抵達北京首鋼園,北京冬奧的腳步越來越近。 本屆冬奧會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綠色環保”。作為我國提出“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目標后的首個世界級體育盛會,北京2022年冬奧會承諾碳排放將全部中和,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決心,體
社發司赴冬奧組委調研“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工作
5月4日,由吳遠彬司長帶隊,科技部社發司、21世紀中心有關人員及咨詢專家一行赴冬奧組委就“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工作進行了調研,了解冬奧會的相關科技需求。 調研會上,冬奧組委秘書長韓子榮介紹了當前冬奧會的總體進展情況,認為科技創新在冬奧會的籌備和舉辦過程中不可或缺,可以發揮重大作用,著力點非常
200多項技術,上海助力冬奧科技
2月12日消息,北京2022年冬奧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科技冬奧”成為了本屆冬奧會的主要特色。截至目前,冬奧場景下先后測試和使用了200多項技術,在這些技術中,也有來自上海的科技力量。冬奧會工作服輕薄又保暖 這里有“秘笈”2022北京冬奧會工作制服(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冬奧會期間,工作人員既要在
科技助力 打造高性能中國冬奧“戰衣”
2月7日,在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A組決賽中,中國選手任子威獲得金牌。 超越、反超越,壓線沖刺的激烈競爭讓觀眾為沖金歡呼的同時,也在贊嘆任子威的“戰衣”固若金湯。 短道速滑比賽情況瞬息萬變,勝負可能只在0.01秒。實踐證明,高水平運動員在比賽中使用的服裝必須具備防切割功能。ISU(
科技冬奧|高性能多功能冬奧服裝服飾研究實現成果轉化
近日,記者從北京服裝學院獲悉,由該學院承擔的“科技冬奧”項目——“高性能多功能冬奧服裝服飾研究開發”項目成果已實現轉化,通過與相關服裝企業合作,冬奧制服第7版樣衣已經確定,下一步將進行大貨生產。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曹荷紅介紹,“高性能多功能冬奧服裝服飾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要研究任務有兩個,一是為
科技奧運!冬奧訓練場上的神秘“盒子”
科技冬奧,是北京2022年冬季奧運會和冬殘奧會提出的愿景,也是一直實踐的理念。多個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綠色環保、智慧服務、轉播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的“黑科技”項目通過研發、測試,正在冬奧會賽場上應用。這其中就包括由重慶研究院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全流程多角色智能交互競訓系統”。據悉,這項成果
冬奧食品安全監管將用“黑科技”
冬奧會正式進入“北京時間”以來,市食藥監局率先與冬奧組委對接,制定了冬奧會食品藥品保障方案。屆時將有一批“黑科技”應用于冬奧會食品藥品安全保障上,包括可同步檢測多種有害物質的快速檢測設備,通過完備的信息系統實現食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新技術將率先在市民的日常食品安全保障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