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2024世界文化遺產對話會在安徽合肥舉辦。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7家世界文化遺產地與安徽高校、政府、企業的代表,就“遺產·文化:系統性保護、展示和傳播”主題展開分享與探討。
2024世界文化遺產對話會在安徽大學舉行。安徽大學供圖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以“使命與擔當--故宮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為題作主題演講,在闡述故宮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和保護管理要求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故宮博物院在故宮文化遺產價值挖掘與闡釋機制建立、遺產保護管理體系構建、保護理論與技術方法探索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方面的保護實踐,并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下故宮的保護與管理提出展望,以期將故宮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典范。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作《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和管理》主題報告,揭示了一代敦煌人在保護敦煌文化做出的努力與實踐;黃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山風景區黨工委書記任葉建強介紹了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融合發展的“黃山探索”;安徽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孫長銀則以“以新增質一安徽大學人文交叉學科建設之路”為題,介紹了近年來安徽大學在人文交叉學科建設中取得的突破與成果。
此外,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博物院副院長周萍,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黨工委委員、副主任何蕾,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黨支部書記、館長鄭晶分別就各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傳承、保護與創新作分享發言。
據悉,此次大會由故宮博物院、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教育廳和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安徽大學與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共同主辦。
每隔幾秒鐘,在可觀測宇宙的某個地方,就有一個大質量恒星坍縮并以超新星爆炸形式釋放。物理學家稱,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現在可能正從這些“大災難”中收集穩定的微中子,相當于每年探測到幾次這樣的事件。這些微小......
一項新研究發現,有證據表明,日本女性攝入整條小魚與降低全因死亡率和癌癥死亡率有關。這項研究由日本名古屋大學科研人員進行,強調了攝入小魚對延年益壽的潛在好處。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公共健康營養》。日......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副教授王吉壯、教授李丹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種通過體相異質結有機半導體太陽能電池的旋涂技術可設計性構造光驅動功能微機器人的新方法,能夠在各種維度結構(0D、1D、2D、3D......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研發的“深海多能互補發電生產生活探測綜合平臺”獲歐盟發明專利授權。此前,該技術已獲得中國、美國、日本發明專利授權,完成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利布局,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唐世林團隊與自然資源部南海預報減災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楊超宇合作,在遙感數據智能重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南海多源遙感高分辨率海表葉綠素逐日產品的精準重構。相關成果......
7月8日至9日,由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協會主辦的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廣州大學舉行。會上,廣州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和廣州市人工智能學會正式成立,并舉行了揭牌儀式。廣州大學人工智能......
記者從南方電網獲悉,7月9日13時44分,廣東最大電力負荷達1.48億千瓦,今年首創新高,用電負荷規模已超30年位居全國首位。根據AI技術預測,未來兩周南方區域用電負荷仍將持續攀升。據了解,今年1-6......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教授羅丙紅團隊設計了一種具有快速的光固化能力、適宜的粘度、獨特的液晶態以及在打印后液晶態在三維上能夠良好保持的新型液晶墨水,并基于數字光處理(DLP)技術打印了一類具有類骨......
7月9日,記者從廣東交通集團獲悉,經過33個小時的連續澆筑,獅子洋通道項目控制性工程獅子洋大橋錨碇底板最后一方混凝土于7月8日20時完成澆筑,標志世界最大錨碇基坑安全筑底,下一步即將轉入填芯施工階段。......
日前,《輻射探測技術與方法(英文)》以開放獲取形式,在線發表了《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技術設計報告:加速器》(以下簡稱“技術設計報告”)專刊。該報告由CEPC加速器研究團隊撰寫,通過國際前沿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