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動脈V5段動脈瘤介入治療后有出血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女性,65歲,農民。【主訴】頭痛5小時入院。【現病史】入院前5+小時,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頭部持續性"**性脹痛",程度重時難以忍受,無惡心、嘔吐,無意識障礙,無四肢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無寒顫、發熱等,后患者意識逐漸變差,急診送入當地行頭顱CT檢查提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現為進一步治療,遂轉入我院。【既往史】無冠心病、糖尿病病史,無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無外傷輸血手手術史,無藥物及食物過敏史。【查體】神志嗜睡到昏睡,呼之能應,對答切題,遵命動作。眼瞼無下垂,雙瞳等大形圓,直徑約3mm,對光反射存在,雙眼球各向活動無明顯受限,無面舌癱,頸阻陽性,四肢肌張力正常,痛**四肢屈曲,四肢肌力4-5級,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輔助檢查】頭顱CTA示:左側椎動脈V5段動脈瘤。頭部CT示:廣泛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腫脹。【初步診斷】左側椎動脈V5段動脈瘤、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輕度腦積水。......閱讀全文
椎動脈V5段動脈瘤介入治療后有出血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女性,65歲,農民。【主訴】頭痛5小時入院。【現病史】入院前5+小時,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頭部持續性"**性脹痛",程度重時難以忍受,無惡心、嘔吐,無意識障礙,無四肢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無寒顫、發熱等,后患者意識逐漸變差,急診送入當地行頭顱CT檢查提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現為進一步治療
椎動脈鏡像夾層動脈瘤病例分析
顱內鏡像動脈瘤是顱內多發動脈瘤的一種特殊類型,指顱內兩側對稱位置發生的動脈瘤。鏡像動脈瘤多發生于頸內動脈系統,椎基底動脈系統很罕見,國內外文獻鮮有報道。本文報道1例破裂出血的椎動脈(VA)鏡像夾層動脈瘤,并進行文獻復習。?1.臨床資料?患者男,34歲,因“突發劇烈頭痛,惡心4h”入院。患者無發熱,無
以頑固性頭痛、高血壓為首發表現的椎動脈動脈瘤病例...
以頑固性頭痛、高血壓為首發表現的椎動脈動脈瘤病例分析1.?病例資料?男,42歲,因反復頭痛3年、加劇4 d入住我院心內科。入院前3年,多于疲勞或精神緊張出現頭痛,呈陣發性搏動性脹痛,程度輕中度,每次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休息后可好轉。曾就診于當地醫院,測血壓偏高,此后多次測血壓至少3次非同日血壓大于1
小腦后下動脈遠端動脈瘤的顯微手術治療分析
目前,小腦后下動脈(posterior?inferior?cerebellar?artery,PICA)遠端動脈瘤是指發生于延髓前段以后的動脈瘤,天津市環湖醫院神經外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17例PICA遠端動脈瘤,其中12例行后正中入路手術夾閉,5例行改良擴大的乙狀竇后入路。現報道如下
創傷性椎動脈斷裂介入栓塞治療診療分析
創傷性開放性椎動脈損傷處理比較棘手,尤其是椎間孔開放性損傷后,出血極為洶涌,嚴重危及患者生命,需要快速有效的外科治療。而目前對于創傷性椎動脈損傷的救治尚無統一規范。?椎間孔開放性骨折、椎動脈斷裂后出血的壓力差和失血量非常大,單純采用傳統外科手術探查止血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局限性,如椎動脈回縮到椎間孔,很
血管內介入治療致巨大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57歲男性,因頭痛頭暈伴視物不清3 d入院。入院體格檢查:神志清楚,GSC評分14分,Hunt-Hess分級Ⅰ級,左眼視力下降伴左側眼瞼下垂,膝反射和跟腱反射存在,病理征陰性。既往有腹主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和心臟瓣膜返流病史。頭顱MRA示左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巨大動脈瘤。?入院1
開顱夾閉治療介入栓塞術后前交通動脈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30歲,工人。2015年4月13日入住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入院前9個月發現顱內前交通動脈瘤,于某三甲醫院行動脈瘤介入栓塞術,術后患者感雙眼視物模糊,經營養神經等藥物治療后病情稍好轉出院。出院后患者視物模糊癥狀一直未完全好轉,無其他不適。入院前2周在外院行全腦血管造影術檢查,考慮動脈瘤復
介入栓塞治療肺吸蟲感染性顱內動脈瘤病例分析
肺吸蟲主要侵及肺部,其次為腦組織。腦型肺吸蟲臨床并不少見,主要引起腦實質損害,治療上以抗寄生蟲藥物及外科手術切除占位性病灶為主。因肺吸蟲感染導致顱內動脈瘤形成臨床少見,對其進行血管內介入治療的相關報道較少。筆者報道1例采用介入治療的肺吸蟲感染性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復習文獻,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載瘤動脈閉塞治療基底動脈巨大動脈瘤臨床分析
?患者,女,16歲,因間斷頭痛伴惡心嘔吐2周,于2014年11月27日入住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治療科。患者入院2w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間斷頭痛,為全顱脹痛,伴惡心、嘔吐多次,至外院行頭顱MRI提示顱內動脈瘤,進一步行CTA檢查確診為基底動脈動脈瘤,為進一步診治入住我科。?查體:無陽性神經系統定
永存原始舌下動脈合并動脈瘤行介入栓塞術診治病例分析
?永存原始舌下動脈(persistent?primitive?hypoglossal?artery,PPHA)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的頸內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異常吻合血管。更多見于女性和好發于左側。PPHA解剖結構異常及血流動力學紊亂,常合并椎動脈發育不全、后交通動脈缺如等血管變異和顱內動脈瘤、腦血管畸形
經股動脈介入術后致假性動脈瘤病例分析
隨著心腦血管及神經介入的發展和普及,股動脈穿刺是各種介入診斷和治療的常見路徑之一,對股動脈的損傷難以避免,如局限血腫、動靜脈瘺、假性動脈瘤等。如處理不當,會產生嚴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本文報道2例經股動脈介入術后并發股動脈假性動脈瘤(femo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F
一例車外傷后右肩腫痛畸形5h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40歲,以“車外傷后右肩腫痛畸形5h”為主訴入院。入院時查體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晰,右肩處稍腫脹,可觸及骨擦感及異常活動。入院查右肩X線片提示:右鎖骨骨折。入院診斷:右鎖骨骨折。入院后第3d行“右鎖骨骨折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術中發現右鎖骨周圍組織顏色、質地異常,邊界不清,
椎動脈夾層動脈瘤的個體化栓塞診療分析1
椎動脈夾層動脈瘤是較少見的顱內動脈瘤,位于顱后窩,由于鄰近結構關系復雜,開顱手術并發癥相對較高。隨著血管內治療技術提高及治療材料發展,血管內治療椎動脈夾層動脈瘤成為首選治療方法,但介入栓塞有多種方法,且目前尚無統一標準。本文回顧性分析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2015年6月-2017年11月采用不同介入栓
一例基底動脈夾層動脈瘤栓塞病例分析
患者,男,60歲,主因間斷頭暈8年余,加重1個月于2013年5月23日入住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治療科。患者于8年前在我院腦血管造影診斷為“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VBD)(圖1),患者拒絕行介入治療。本次入院行CTA提示基底動脈增粗擴張伴夾層動脈瘤形成,行腦血管造影檢查顯示:基底動脈彌漫性擴張
淺談LVIS支架在PICA起始部、基底動脈夾層動脈瘤中的應用3
3.討論?自發性椎-基底動脈夾層動脈瘤的年發病率為1~1.5/10萬人,5年內致殘、病死率約80%。自發性椎-基底動脈夾層動脈瘤主要臨床變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干和小腦梗死,血腫壓迫腦干引起腦神經麻痹等相應表現。?考慮椎動脈PICA起始部、基底動脈夾層動脈瘤的大小、形態和解剖位置,目前,血管內介入治
雙側頸和椎動脈奇網伴顱內多發性出血診療分析2
本病例根據發病特點及上述影像學表現診斷為:雙側頸、椎動脈微血管網伴顱內多發出血,脊髓前動脈動脈瘤。針對腦內多發出血給予保守治療;脊髓前動脈動脈瘤予密切影像隨訪。患者共住院14d,恢復良好后出院,無神經系統陽性體征。擬定期給予DSA隨訪觀察動脈瘤變化情況。?2.討論?RM主要是指多個細動脈或小動脈的網
淺談支架置入治療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安全性和有...2
套疊部分盡量位于血管擴張明顯處。在擴張明顯處可以聯合置入Solitaire支架(6mm×30mm,EV3,Medtronic,美國),以增加局部的支撐力(圖1b)。在病變擴張明顯處或夾層動脈瘤形成處,經預先置入的Echelon-10微導管內置入相應大小的彈簧圈,彈簧圈置入以起到支撐作用,無需致密填塞
枕下后正中入路行小腦后下動脈多發動脈瘤夾閉病例...
病人,女,58歲。突發頭暈、頭頸部疼痛伴惡心嘔吐6小時入院。既往高血壓病史8年余,腦梗死病史2年余。體格檢查:雙瞳等大同圓,光反射靈敏,伸舌居中,頸強,四肢活動自如,肌力及肌張力正常,GCS15(E4V5M6)。頭顱CT檢查顯示出血主要集中于枕骨大孔區,合并第四腦室及小腦蚓部出血(圖1a,1b)。?
雙支架套疊植入術治療以三叉神經痛起病的椎基底動...
雙支架套疊植入術治療以三叉神經痛起病的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病例報告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vertebrobasilar?dolichoectasia,VBD)是一種以椎-基底動脈顯著擴張、延長、扭曲或成角為特征的少見的腦血管異常性疾病。普通人群發生率為0.06%~5.8%。該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確,
椎動脈夾層動脈瘤的個體化栓塞診療分析2
2.結果?4例載瘤動脈及動脈瘤閉塞后即刻造影,動脈瘤及載瘤動脈不顯影,術后6個月DSA復查2例,MRA復查1例,均未見復發。6例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動脈瘤后即刻造影,完全栓塞4例,大部分栓塞2例;術后3個月DSA復查4例,未見復發。1例覆膜支架植入術,術后頭疼明顯緩解,術后6個月DSA復查,動脈瘤完全
顱頸交界區硬脊膜動靜脈瘺及髓周動靜脈瘺病例分析
患者1男,57歲,主因突發性頭痛2個月,于2014年8月5日入住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入院前2個月,患者突發劇烈頭痛,伴明顯惡心、嘔吐,當地醫院腦脊液化驗檢查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遂行全腦DSA,考慮為顱頸交界區動靜脈瘺,由左側椎動脈顱內段起始部發出分支供血,向顱內引流。?經保守治療后,癥狀完
以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的顱頸交界區動靜脈瘺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64歲男性,因頭頸部疼痛伴嘔吐1周余入院。外院頭部CT示蛛網膜下腔出血(圖1a)。頭頸部CTA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入院體格檢查:神志清楚,四肢活動正常,未見明顯神經系統陽性體征。DSA示顱頸交界區動靜脈瘺,由右椎動脈發出一支細小動脈參與供血,向髓周靜脈引流,伴靜脈瘤樣擴張(圖1b~d)。
海綿竇段動脈瘤破裂致頸內動脈海綿竇瘺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62歲。因“突發頭痛16h”入院。查體:神志清楚,左側眼瞼上提受限,左側眼球內收、上翻、下翻受限,患側視力下降。左側眶周聽診未聞及明顯血管雜音。顱腦CT顯示:左側海綿竇內出血。DSA示:左側海綿竇內動脈瘤,合并海綿竇瘺,高速血流通過同側巖下竇向靜脈引流。治療方案:球囊輔助彈簧圈栓塞+
腦動脈瘤單純彈簧圈栓塞術后并發顱內遠隔部位出血病...
1.病歷摘要?女,58歲,因“突發頭痛伴惡心嘔吐7h余”于2018年1月2日入院。既往無高血壓病史。入院查體:神志嗜睡,呼喚睜眼;雙側瞳孔直徑3mm,光反射靈敏;頸項強直,頜下五指;心肺腹未見明顯異常;四肢活動可,病理反射未引出。?門診頭部CT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入院后完善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生
小腦前下動脈小腦后下動脈共干復合體動脈瘤病例報告
小腦前下動脈(AICA)和小腦后下動脈(PICA)的共干變異并不少見,大約有30%左右,但發生動脈瘤的并不多見。其中,AICA動脈瘤的發病率極低。Gonzalez等報道了3500例經外科手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瘤,AICA動脈瘤只占1.7%。推測同時具有AICA-PICA共干變異及AICA動脈瘤者,則更為
血管內介入取栓治療靜脈竇血栓病例分析
蚌埠醫學院附屬聯勤保障部隊900醫院2018年3月采用上矢狀竇取栓術治療1例上矢狀竇血栓繼發腦出血病人,報告如下。?1.病歷摘要?女,70歲;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及左側肢體乏力,外院CT提示左側顳頂葉少量血腫,考慮為高血壓性腦出血,并給予保守治療。2d后意識障礙加重,無法對答,右側肢體肌力下降。復查C
系統性紅斑狼瘡合并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和脊髓出血...
1.病歷描述42歲,女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抗凝物陽性,抗心磷脂抗體IgG、IgM和β2糖蛋白抗體效價增高,特發性血小板減少和溶血性貧血,主要癥狀是月經增多和貧血。給予輸注血小板和紅細胞治療、并給予子宮內膜活檢,未見臨床意義。給予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自身免疫介導的血小板減少癥,出院后持續口服羥化氯喹
Pipeline血流導向裝置治療顱內大型動脈瘤診療分析
隨著神經介入技術和器械的發展,中小型顱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效果確切,而大型或巨大型動脈瘤的介入治療效果不滿意,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動脈瘤復發。近年來,隨著載瘤動脈重建概念的提出,一種新型的血流導向裝置Pipleline應運而生。有研究表明,血流導向裝置主要用于治療未破裂的寬頸動脈瘤、梭型動脈瘤及大型或巨大
簡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療
包括直接PCI、補救性PCI及溶栓后PCI。 發病12小時內(包括正后壁心肌梗死)或伴有新出現左束支傳導阻滯的急性STEMI患者推薦行直接PCI(Ⅰ,A);伴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時,即使發病超過12小時的患者仍推薦行直接PCI(Ⅰ,B)。
青少年頸內動脈C1段巨大動脈瘤病例分析
青少年是指年齡為15~18歲的一類特殊群體,其頸內動脈瘤發病率低,且位于顱外段者極為罕見,發病率約為0.3%~1%,多數患者以頸部包塊、腦缺血發作起病。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外科于2017年11月收治1例右側頸內動脈C1段巨大動脈瘤18歲青少年患者,因患者突發動脈瘤破裂出血,先后急癥行頸內動脈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