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首個針對我國兒童與青少年癌癥發病率和衛生服務可及性的現狀研究在《柳葉刀》(The Lancet)期刊發表。該研究是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指導與支持下,由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教授倪鑫兒童腫瘤研究團隊完成。
該項研究首次報告了我國兒童青少年癌癥最新發病率的綜合數據。結果顯示,2018~2020年,我國共有121145名兒童和青少年被診斷為癌癥患兒。該研究還發現,衛生服務可及性作為健康社會的決定因素之一,在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癌癥發病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進一步指出了改善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癌癥現狀的干預措施。
兒童和青少年癌癥發病率被低估
癌癥是全球兒童和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收入國家報告的兒童和青少年癌癥發病率高于中低收入國家(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LMICs)。然而,超過80%的兒童癌癥病例發生在LMICs。由于缺乏高質量的兒童癌癥登記數據,以及超過16%的流動人口導致數據缺失,我國之前報告的兒童和青少年癌癥發病率被低估。在中國,基于經濟發展水平視角下的兒童和青少年癌癥發病率從未被報告過。
2019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批復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成立國家兒童腫瘤監測中心,將全國兒童癌癥診療機構納入兒童腫瘤監測網絡。截至2022年9月,兒童腫瘤監測網絡已覆蓋全國587家兒童腫瘤監測點,已登記186萬條兒童癌癥病例信息。
倪鑫團隊深入分析國家兒童腫瘤監測網絡的監測數據及國家相關領域數據庫信息,估算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中國兒童(0~14歲)和青少年(15~19歲)的癌癥發病率。基于兒童腫瘤國際分類標準,報告了12個主要診斷組、47 個亞組和 81 種癌癥亞型的最新發病率。
該項研究結果顯示,2018~2020年平均每年新發兒童和青少年癌癥患者4.038萬名;三年平均總發病率為126.48/百萬;0~14歲兒童癌癥的發病率為122.86/百萬,15~19歲青少年癌癥的發病率為137.64/百萬。在兒童中,排名前三位的癌癥依次為白血病(42.33 /百萬)、中樞神經系統腫瘤(19.59/百萬)和淋巴瘤(11.54 /百萬);而在青少年中,惡性上皮癌癥和黑色素瘤位居第一(30.39 /百萬)、其次是白血病(30.08 /百萬)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16.75 /百萬)。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研究結果發現:白血病占比約32%,淋巴瘤占比約9.7%,將近60%的患者是實體腫瘤患者,說明兒童實體腫瘤的流行病學負擔被低估了。
為優化兒童癌癥衛生資源配置提供數據支撐
國家高度重視我國兒童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其中以兒童癌癥為主要代表的疾病受到了特別關注。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全國率先開展兒童癌癥的疾病救治與全程管理工作,已將22萬名兒童癌癥患者納入全程管理。
此次研究的最大創新點是根據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對全國和不同HDI地區的兒童腫瘤診斷相關的4個衛生服務指標進行了研究,發現兒童腫瘤發病率與HDI水平呈顯著正相關趨勢,兒童腫瘤醫師、病理醫/技師、兒童腫瘤診療機構以及兒科床位的人口和地理密度與HDI水平也呈現正相關趨勢。
該項研究成果不僅為衛生行政部門精準優化兒童癌癥資源配置和我國兒童癌癥防控措施及政策制定提供了可量化的數據證據,還為近來年我國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了客觀佐證。
倪鑫團隊建議:在推進分級診療進程中,要充分考慮將兒童癌癥衛生服務能力建設作為設立和評價區域兒童醫療中心和區域癌癥中心的標準之一,從制度上要求各地區配備高質量的兒童癌癥衛生服務資源,確保癌癥患兒在區域內甚至在省內享受便捷的醫療服務,減少異地就診所帶來的非醫療費用支出的現象;同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婦幼保健院與國家醫學中心及區域醫療中心的聯動,提升各地兒童癌癥早期識別與早期診斷能力。
為全球兒童癌癥控制進展添磚加瓦
作為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我國政府積極響應世界衛生組織兒童癌癥全球倡議,我國兒童癌癥救治工作及該項研究成果為全球兒童癌癥控制作出了積極貢獻。
此次研究報告提出,我國隨著醫療保險的普及(96.3%)和跨省醫療保險支付結算制度的實施,兒童和青少年癌癥患者可以選擇醫院或跨省享受醫療服務,不受轉診模式的限制,極大程度緩解了兒童癌癥診療資源有限地區的癌癥患兒享受優質衛生服務的困境。該研究報告為中低收入國家提高服務可及性,促進癌癥患兒享受便捷醫療服務,降低疾病負擔提供了寶貴的科學證據和實踐經驗。
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Canada)的Sumit Gupta評價這項研究代表了中低收入國家一項非常成功的兒童癌癥計劃,響應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兒童癌癥倡議,為全球兒童癌癥控制取得重大進展添磚加瓦。
根據這次研究成果,國家兒童腫瘤監測中心主任倪鑫表示,國家兒童腫瘤監測中心將進一步評估我國兒童腫瘤的疾病負擔,包括兒童腫瘤生存率及死亡率;基于國家兒童腫瘤監測平臺開發兒童腫瘤專病數據庫,針對不同病種建立規范化診療指南;評估兒童腫瘤防控措施效果;開展兒童腫瘤幸存者研究;開展兒童腫瘤用藥相關研究,促進藥物研發與成果轉化;促進兒童腫瘤政策制定與效果評估。
目前,新出現的研究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組或與機體的認知功能結局和神經發育障礙存在一定關聯,但目前研究人員并未詳細闡明腸道微生物代謝對經典神經發育的影響,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ScienceAdvan......
“一滴尿檢測15種癌癥”,不少人可能聽說過這種來自日本有關癌癥診斷的“神奇”科技。最近,這種技術受到了科學家的質疑。據《自然》報道,日本一家初創公司出售的一種檢測試劑盒的準確性受到質疑,該試劑盒旨在通......
人們對自然環境的自然表征,即通過感官獲取信息并留存在大腦對自然的認知印象,在塑造個人環境態度和行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探討人的自然表征,尤其是對言語敘述能力發展有限的兒童而言,面臨方法上和技術上的......
央視網消息我國將深入推進癌癥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構建分層癌癥篩查體系,到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將達到46.6%,患者疾病負擔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國家、省、地市三級癌癥綜合防治網絡,......
揭示兒童腎癌易感性的遺傳機制威爾姆斯腫瘤,又稱為腎母細胞瘤,是一種主要影響兒童的罕見腎癌。兒童被診斷出患有威爾姆斯腫瘤的平均年齡取決于一個或兩個腎臟是否受累。如果一側腎臟受累,通常在42-47個月時被......
以下是對您提供的文本的中文翻譯:使用于醫學成像的熒光合成染料類別,嵌入在癌細胞的膜中并快速振動,誘發壞死。由于整個分子的振動持續時間不到一皮秒,這些振動的氨基青黃素可以在低光水平或濃度下干擾事物的運作......
關于發布科技創新2030-“癌癥、心腦血管、呼吸和代謝性疾病防治研究”重大項目2023年度定向委托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強化科......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AI)模型,可分析組織樣本中細胞的空間排列。12月1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這一創新方法,準確地預測了癌癥患者的結果,標志著在利用AI進......
新年將至,《自然·醫學》雜志咨詢了11位專家后,于12月7日發布了由業內頂尖專家評選出的有望改變2024年醫學的11個臨床試驗。沒有人能夠預測2024年生物醫學領域到底會誕生什么,但可以讓這些專家告訴......
GuardantHealth、CancerResearchUK及其創新單位癌癥研究Horizons周一宣布,它們已達成一項合作協議,旨在探討共享技術、數據和見解,推動精準癌癥檢測和治療的發展。各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