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7-26 18:03 原文鏈接: ?王大鵬:用科學態度來做科普

    最近一兩年,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科普要從“知識補課”轉向“價值引領”,但是這其實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那就是科普中傳播的知識應該是正確的而非錯誤的,或者說是在科學共同體之內達成共識的而非在共同體內充滿爭議的,否則就會給公眾造成誤解,甚至損害公眾對科學的認知,進而破壞“價值引領”的知識基礎,比如最近比較受人關注的小男孩參觀天文館發現“錯誤百出”的視頻流出后引發熱議。正所謂,“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的科普一定是基于扎實、系統的科學知識,然后才有可能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去傳播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理性和科學精神等等。

      價值引領應該成為我們在科普中踐行的一種理念,只不過其前提是要基于扎實的科學知識,否則這個理念就可能落入“鏡花水月”和“海市蜃樓”的窠臼。同時我們承認,做好科普不容易,我們不妨于此來探討一下什么是好的科普。我想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論述。

      首先,從科普工作者或者研究人員的視角來說,好的科普要講好科學故事,要了解目標受眾,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播科學,當然這里涉及到很多方式和方法,但是科學內容應該是其核心。其次,從受眾的角度來說,好的科普應該是那些讓自己有所收獲的,不論是更新了自己的知識結構的,啟發了自己的思維方式的,還是讓自己開始用科學的方式看待問題的,又或者是其他層面的。

      科學知識是科學家或者說科學共同體在長期的科學探索過程中沉淀并傳承下來的、對指導日常生活有用的信息。這些知識之所以能夠得以傳承和延續,究其根本就在于它們可以指導我們的生產生活。而從科普的角度來說,如果要傳播科學知識,那也必然是選擇這樣的,而非那些錯誤的或者在當時被認為正確而后隨著認識的提升而被淘汰的,當然這其中涉及到不確定性的問題,以及公眾對不確定性的認知問題。不過如果換個角度來說,我們講述的是科學的發展歷程,那么這些錯誤的或者“曾經錯誤的”內容可以當作用來佐證科學不斷發展的素材,比如太陽系從曾經的“九大行星”突然在2006年變成了“八大行星”,這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更新,更是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體現。

      科普中有時候會存在兩個極端,一個是“有科沒普”,另一個就是“有普沒科”。前者一般見于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內容時,因為不了解如何能夠做好科普,所以有些內容就是科研論文的壓縮版,雖然科學性十足,但是在通俗性上卻讓人有“不明覺厲”之感。而后者則往往會出現在公眾更經常接觸的社交媒體上,雖然有些通俗性,甚至通俗的太“接地氣”了,但是其科學性真是不敢恭維,甚至根本就沒有任何科學元素,相較于前者來說,后者這樣的科普倒不如不做,畢竟科普不能脫離開科學,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同時,我們處于一個信息爆炸式增長的時代,知識和信息獲取的便捷性相較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我們在做科普的過程中更不能忽視知識的精確性,因為只有在確保精確性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把“價值引領”貫徹執行下去。就像劉嘉麒院士在一篇文章中談到的那樣,“科學性是科學普及的靈魂”,所以我們要用科學態度來做科普。


    相關文章

    2023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港澳)評審會議召開

    2023年7月6日,自然科學基金委2023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港澳)評審會議在北京召開。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竇賢康出席開幕式并講話。黨組成員高瑞平主持開幕式。竇賢康主任指出,港澳科研人員......

    ?王大鵬:用科學態度來做科普

    最近一兩年,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科普要從“知識補課”轉向“價值引領”,但是這其實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那就是科普中傳播的知識應該是正確的而非錯誤的,或者說是在科學共同體之內達成共識的而非在共同體內充......

    ?王大鵬:用科學態度來做科普

    最近一兩年,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科普要從“知識補課”轉向“價值引領”,但是這其實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那就是科普中傳播的知識應該是正確的而非錯誤的,或者說是在科學共同體之內達成共識的而非在共同體內充......

    劉嘉麒:科學性是科學普及的靈魂

    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存在科學,無時無地不需要科普。從近年來各類優秀科普作品獎的參評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國科普作品整體上呈現出數量穩步增長,種類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動人,水平日趨提高,原創作品越來......

    劉嘉麒:缺乏科學性的科普還不如沒有

    從事了幾十年火山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劉嘉麒在長白山火山景區參觀時,被實實在在地嚇了一跳:“明明是巖石的柱狀節理,可圖片說明上卻說是喀斯特地貌。這是常識性錯誤呀!”劉嘉麒憂心:這樣的科普還不如沒有。8月2日......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