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4-05-06 11:14 原文鏈接: 訪徐旭東、施一公、王曉東:基礎研究有什么用

            從普通科研人員到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高智商的精英們經常被一個簡單的問題問倒:基礎研究有什么用?

      那些玄妙深奧的新發現、新突破,既不創造經濟效益,也不解決實際問題——除了發發文章,基礎研究還能有什么用?

      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泉

      如果沒有電磁理論,就不會有后來的電動機和無線通信

      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三大類科研活動中,基礎研究既不像應用研究那樣有明確的目的性,所產出的新知識、新原理、新定律也不像技術開發所產生的新產品、新方法、新技術、新材料那樣具有實用價值。

      “但技術創新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們的源頭和根基,就是基礎研究所產出的新知識、新原理、新定律。”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旭東告訴記者,“特別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所有重大的技術創新和發明創造,都是依賴于基礎研究創造的重大發現。”

      “如果沒有電磁理論,就沒有今天的電和無線通信。”徐旭東舉例說:19世紀20年代,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并據此在1831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發電機;在法拉第電磁理論的基礎上,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把數學方法引入這一研究,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這一預言得到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的實驗證實;1895年,意大利電氣工程師馬可尼據此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的無線電報系統,人類由此進入無線電通訊時代。

      “沒有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就沒有今天的載人航天;沒有巴斯德發現微生物,就不會有今天的疫苗。”徐旭東說,“基礎研究對人類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包括科學家本人的想象。”

      “基礎研究是科技之本,沒有好的基礎研究,一定不會有杰出的技術創新。”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說,無論是美國、英國,還是日本、以色列,世界上所有科技強國的基礎研究都非常強;反過來看,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基礎研究很好、技術創新很差。“對于一個國家的科技事業來說,基礎研究相當于地基;如果沒有厚實的地基,是蓋不出高樓大廈的;即使勉強蓋起來了,也一定是海市蜃樓。”

      基礎研究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捷徑

      如果沒有錢學森、趙九章、郭永懷等著名科學家,就不可能有震驚世界的“兩彈一星”

      施一公有中科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等三個院士頭銜,但他最看重的,還是“清華大學教授”這一個。“我回到清華大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從事研究、培養學生。”

      “說到人才的重要性,‘兩彈一星’是最好的例子。”施一公說,如果當初沒有錢學森、趙九章、郭永懷、鄧稼先、周光召等著名科學家回國效力,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仍然引以為豪的“兩彈一星”。“在‘兩彈一星’元勛中,大部分科學家在國外留學時都是從事基礎研究的。回國后他們服從國家需求,轉入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他們研制‘兩彈一星’所憑借的,正是在國外跟從導師做研究時所接受的嚴格的科學訓練、扎實的理論功底。”

      施一公認為,基礎研究是培養創新人才最好的方式。

      不搞基礎研究的教授不是照樣能培養出創新人才嗎?

      “當然可以,但層次可能很不一樣。”施一公說,從事基礎研究需要接觸最前沿的科學進展、運用最新的科學儀器和科研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的學生創新能力,與只接受舊知識、舊方法的學生肯定是有很大差別的。“基礎研究最能培養年輕人的邏輯思維、創新思維,激發他們的創造潛力。”

      “基礎研究的第二個直接產出就是人才。”徐旭東說,學生們在基礎研究中接觸了前沿的科學知識,掌握了先進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獨立工作后根據各自的興趣、特長,既可以繼續從事基礎研究,也可以轉入下游的應用研究和技術成果轉化。“如果沒有基礎研究培養出的各類創新人才,創新驅動就很難實現。”

      基礎研究是孕育科學精神的搖籃

      如果多數民眾具備理性、求真、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可能就不會有“大師”鬧劇和PX恐慌

      在科學家看來,基礎研究不僅推動了技術進步、培養了創新人才,還孕育了不容忽視的科學精神。

      “基礎研究特別是實驗科學,講究的是證據和邏輯,靠的是獨立思考,而這些都是科學精神的內核。”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認為,科學精神不僅對科學研究至關重要,也是現代公民成熟的重要標志。“是否具備科學精神,不僅關乎科學自身,還關乎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

      “求真、理性、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是培養杰出科學家和產生重大科學發現的土壤,一個國家如果缺乏這種精神,就很難成為科學發現和科學思想的發源地。”徐旭東說,“當科學精神滲入民眾的思想、內化成他們的行為,所帶給整個國家的滋養將遠遠超出科學領域。”

      近年來頻繁上演的張悟本、李一、王林等“大師”鬧劇,以及沸沸揚揚的PX困局和轉基因口水戰,讓很多外國友人大跌眼鏡。王曉東和徐旭東認為,如果多數公眾具備理性、求真、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可能就不會發生這些現象。“你不懂不要緊,可以去查尋、求證。什么事情都可以討論,但要擺事實、講道理,不能像小孩子吵架,不顧事實、不講道理。”王曉東說。

      “令人擔心的不僅是科學精神缺乏,還有科學信仰危機。”徐旭東說,在許多事關科學的事件中,許多人不相信科學家的解釋,卻對非專業人士的話信奉有加。“一個國家基礎研究很弱、缺少科學大家,怎能讓民眾建立對科學的信仰?如果我國的基礎研究非常強,科學家像明星大腕那樣受人推崇,情形會完全不一樣。”

      在乘涼的同時也要種樹

      如果中國在科學上做不出像樣的貢獻,教科書中的定理、定律都是外國人發現的,怎么讓別人尊重你?

      “評判基礎研究的價值,必須要有整體觀、大局觀,不能只用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尺子。”王曉東說,“科學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發現,都極大地拓寬了人類視野,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界及人類自身的認識。它不僅極大推動了科學自身的發展和技術的巨大進步,也對文學、藝術、哲學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回顧科學發展史,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哥白尼的日心說推翻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錯誤認識,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說,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律使人類對物質世界有了更深層的認識,細胞學說的建立不僅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也為辯證唯物論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依據。

      “基礎研究所獲得的重大突破和重大發現,不僅可以直接拉動本國的技術研發,也讓一個國家為人類文明做出了積極貢獻;不僅極大提高了本國國民的民族自豪感,也會顯著提升這個國家在國際大家庭中的地位和影響。”徐旭東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真正贏得世界的尊重,必須對人類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如果教科書中的定理、定律都是外國人發現的,怎么讓人家尊敬你?”

      “搞基礎研究要有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長遠眼光,也應該有‘自己栽樹、別人乘涼’的廣闊胸襟,不能只管乘涼、不愿栽樹。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該在基礎研究中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時候了。”王曉東說。

    相關文章

    體內建“特效藥廠”,這株細菌可治慢阻肺

    走進豬場和豬近距離接觸、帶著吸奶器取豬奶、從豬奶分離的3000多株微生物中篩出一株良菌、研究豬奶分泌機制……5年前豬場采樣的場景,尹佳仍記憶猶新。這個湖南師范大學的副教授,原本對動物營養研究“一竅不通......

    恐怖氣息仍在,頂尖華人學者被迫轉換研究方向

    在備受爭議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Initiative)結束兩年后,美國的華人學術圈仍舊彌漫著恐怖的氣息。因為該計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教授陳剛曾在2021年被逮捕。如今,他已被迫將研究重......

    重磅!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2月29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學和醫學、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學能源等科學領域。分別為:人工智能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揭示人類......

    科研噩夢|假期過后發現實驗室樣品全部解凍…高校報警了

    放假回來發現實驗室冰箱出現故障,里面的材料全被毀了是種什么樣的體驗.....這些研究生表示:堪稱噩夢,數十年直接白干。盡管沒有跡象表明存在破壞行為,但學校還是報警并開啟了內部調查。——————————......

    多樣化菌群共存現象有了新解釋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騰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成果。該研究從理論上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中廣泛存在的水平基因流動可以幫助競爭性微生物群體突破物種多樣性“極限”,促......

    多所新大學今年啟動招生,專業以新能源等工科為主

    各地教育部門近日陸續發布了設置本科高等學校的公示,大灣區大學等多所新大學獲批設立,北京理工大學珠海校區等高校今年啟動招生。這些大學設立的專業中,新能源、工程技術等工科專業占絕大多數。北京理工大學珠海校......

    2023年度高新技術企業火炬統計年報表和年度發展報告開始填報

    近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組織填報2023年度高新技術企業火炬統計年報表和年度發展報告的通知。原文如下:各有關單位:根據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數據與情報科學學報(英文)》:致力加深社會對科研生態的理解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說,科學是人類最偉大的集體事業。公眾、科學家和政府都是科學事業的直接或間接參與者。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知共同影響著科學能否有效地回應社會現實。例如,在流行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等社......

    北京市召開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座談會

    1月19日,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組織召開“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座談會”。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政府黨組成員于英杰出席座談會并講話,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繼紅主持會議,相關國家部委......

    北京市召開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座談會

    1月19日,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組織召開“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座談會”。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政府黨組成員于英杰出席座談會并講話,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繼紅主持會議,相關國家部委......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