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曲霉毒素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包括一般毒性和致癌性。
1一般毒性
黃曲霉毒素可以損傷肝臟,導致肝細胞變性、壞死,AFTB1的毒性為氰化鉀的10倍,為砒霜的68倍。可以因為一次攝入大量AFT引起急性中毒,也可以因為連續攝入低劑量的AFT而引起慢性中毒。
(1)急性中毒
黃曲霉毒素的急性中毒主要是中毒性肝炎,表現為黃疸、嘔吐、厭食、發燒、急性肝細胞壞死、肝出血、肝硬化、腹水及下肢水腫等。
1974年印度兩個邦中200個村莊曾爆發AFT中毒性肝炎,397人發病,106人死亡。自1974年10月下旬開始,共延續約2個月,流行僅限于農村以玉米為主食的部族,該年玉米收獲時正值降雨,使玉米發生霉變。進食玉米數周后即發生人和狗的肝炎。流行癥狀以黃疸為主,病人還有嘔吐、厭食和發燒等。部分癥狀較輕的病人可以恢復,但有的病例在2-3周后迅速出現腹水,下肢水腫,肝臟增大變硬,死亡病例死前有胃腸道出血。
(2)慢性中毒
黃曲霉毒素的慢性中毒發生在高溫高濕地區黃曲霉毒素污染嚴重的地區,表現類似雷耶氏癥,如1963年發現于泰國的神經系統疾病,每年泰國有幾百名1-13歲的兒童,由于類似于雷耶氏癥的急性腦病和內臟脂肪變性而死亡。表現為持續性嘔吐,譫妄與昏迷,顱內壓升高,壓迫大腦皮質,出現去大腦狀態,表現為去大腦僵直,其中20-50%的病例死于昏迷加深,有幸未病故者,出現嚴重的后遺癥,如智力障礙,抽搐,偏癱,記憶力喪失等。
2致癌性
大量的動物試驗表明黃曲霉毒素具有強致癌性,且部分人類流行病學資料表明黃曲霉毒素和癌癥存在一定的聯系,因此現在傾向于認為黃曲霉毒素是人類的致癌物。
(1)動物實驗證據充分
AFT對多種動物具有強烈的致癌性:迄今為止,已知AFT可誘發肝瘤的動物有嚙齒類、禽類、魚類和靈長類。
多次實驗,多種途徑,不同劑量的均可致癌:除經口外,其它途徑給予AFT同樣可引起腫瘤。
一次“沖擊量”也可致癌:沖擊量指在經以一次較大劑量后終生不再給予,有人給地鼠一次7mg/kg的AFT B1,共給15只雌鼠,26個月時,其中7只發生腫瘤。
癌的發生率高,部位多,腫瘤類型多: AFT不僅能使動物發生肝癌,在其它部位也可發生腫瘤,如胃腺癌、腎癌、直腸癌及乳腺、卵巢、小腸等部位的腫瘤,經氣管染毒還可誘發氣管鱗狀上皮癌。
有劑量反應關系:劑量反應關系往往是病因較為有力的證據,因為當一個變量改變時,如果另一個變量也改變,則表明這兩個變量存在相關聯。
(2)人類流行病學資料:在人類收集到的流行病學資料中,證實AFT和人類肝癌有一定關系, 在癌癥地理分布的資料中,有幾個引人注目的特點,其中之一是非洲撒哈拉南部的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特別高,當地所有的癌癥中,肝癌占50%以上,這一數字為已報道的美國的數字的5-50倍。莫桑比克肝癌的發病率更高達美國肝癌發病率的58倍以上。人們還比較過歐洲,北美和南部非洲,東南亞一些地區肝癌的發病率,發現差別很大。每年每十成發人中患肝癌的,荷蘭,挪威和加拿大只有1人,而班圖有103.8人,南北有19.2人,尼日利亞9.8人,夏威夷9.7人。不同地區的肝癌發病率差別如此之大,使人們推想到可能是由不同種族的人遺傳上的差異造成的。但是,從一些移民肝癌發病率來看,和當地原有居民十分相似,例如,美國的白種人和非白種人肝癌的發病率是類似的。可見,不同種族的遺傳上的差異,對肝癌發病率的影響是很小的,因此,一般人都傾向于非洲和東南亞一些地區肝癌發病率高是由于環境因素引起的,而不是遺傳上的差異造成的,在解釋上述現象時,很多研究者認為,可能是由于吃了真菌產生的某些引起肝中毒的產物,Alpert等認為某些地區肝癌發病率高,與熱帶氣候以及攝和污染了真菌毒素的食物有關。也有人認為,非洲某些地區綜發性肝癌發病率高,可能與當地居民長期食用花生有關,由此,人們很自然地把肝癌的發生和AFT聯系起來。
近期一篇自媒體文章聲稱部分糧庫使用“熒光法”試紙條進行毒素快速篩查屬于“違規”行為,并極力推崇膠體金法作為唯一合規的檢測手段。該文章以國家糧食行業標準為依據,指出膠......
作為全球生命科學分析技術的創新先驅,SCIEX憑借50年的質譜技術研發經驗一直致力于通過突破性的創新、出色的可靠性和卓越的支持,助力客戶迎擊定量和表征分析中最具影響力的分析挑戰,保障和改善人類健康與安......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奶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科技創新團隊在霉菌毒素風險評估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了黃曲霉毒素B1和黃曲霉毒素M1聯合作用誘導的腸道毒性機制,為解析混合霉菌毒素損傷腸道屏障機......
305通則真菌毒素檢測征求意見稿中,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包括了液相色譜-串聯三重四極桿質譜法、液相色譜-串聯高分辨質譜法,制定赭曲霉毒素等毒性較強的限量值。將黃曲霉素M2,伏馬毒素B1/B2、鏈格孢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糧食作物真菌病害監測與防控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禾谷鐮孢菌組蛋白甲基化修飾閱讀器蛋白通過發生相分離,進而調控真菌毒素合成等毒性基因轉錄抑制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糧食作物真菌病害監測與防控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禾谷鐮孢菌組蛋白甲基化修飾閱讀器蛋白通過發生相分離,進而調控真菌毒素合成等毒性基因轉錄抑制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用了ARC微生物菌劑后能明顯減輕死苗、爛果,還能明顯提高花生的品相,花生果變得又多、又白、又飽滿,預計每畝增收200到300多元不成問題。”9月13日,在河南正陽縣召開的花生提質固氮減損增產ARC耦......
花生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與經濟作物,但花生在田間生長、收獲和儲運過程中,極易受到黃曲霉毒素污染。近年來,湖北襄陽通過引進花生ARC控毒固氮提質增產關鍵技術,探明ARC微生物菌劑對花生增產增效的作用,建......
中藥有害毒物檢測技術共涵蓋農藥殘留檢測工作流程、真菌毒素有機毒物檢測、有機毒物檢測方案、二氧化硫殘留檢測方案、重金屬檢測方案等。樣品制備解決方案可以簡化和提高農藥、除草劑與農藥殘留分析的樣品制備和耗材......
真菌毒素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食品質量安全的一類天然毒素。我國對真菌毒素污染管控嚴格,先后四次頒布了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限量的強制性標準(GB2761)。根據GB/T5009,真菌毒素的主要檢測方法是液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