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黃斑裂孔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最早期的文獻報導認為外傷是黃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隨著病例報導的增加,人們發現僅約5%~15%的黃斑裂孔為外傷引起。本世紀初,有作者提出囊樣黃斑變性是黃斑裂孔的主要發病原因,也有人認為年齡相關性血管改變導致黃斑萎縮而最終形成黃斑裂孔,但這些觀點都不能解釋特發性黃斑裂孔的發病機制。1924年,Lister首次提出玻璃體牽拉與黃斑裂孔形成密切相關,自此,人們開始注意到玻璃體在黃斑裂孔發病時所起的重要作用,并逐漸認為玻璃體對黃斑區視網膜的縱向牽拉是黃斑裂孔的發病原因。1988年,Gass對特發性黃斑裂孔的發病機理提出了革命性的見解,認為黃斑中央凹前的玻璃體切線方向牽拉是特發性黃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 為采用玻璃體手術治療黃斑裂孔提供了理論基礎。此后, 有關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黃斑裂孔的報導不斷增多。通過玻璃體切割, 特別是剝除玻璃體后皮質和視網膜前膜, 松解玻璃體黃斑牽拉,使大部分病例裂孔閉合, 某些病例術后視力明顯提高。1995年, 通過臨床病理研究以及根據玻璃體手術后視力可以提高這一事實, Gass進一步指出, 特發性黃斑裂孔形成過程中不伴有中央凹視網膜神經組織喪失, 從而解釋了為什么手術后視力能夠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