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觀察人類骨的一般形態結構和人類骨骼的組成及其構造特點,并與四足哺乳動物的骨骼作比較.
2.觀察典型椎骨的一般形態結構和各部椎骨的特征,了解脊柱、胸廓的組成和結構特征。
實驗步驟 | 【材料和用具】
人體全身骨架標本及各部分骨骼標本、脫鈣骨和灰化骨標本、幼兒股骨縱剖浸制標本、新生兒顱骨標本、腰部脊柱縱切浸制標本、肩關節解剖浸制標本、肘關節解剖浸制標本,髖關節解剖浸制標本、膝關節解剖浸制標本、骨盆及足弓解剖浸制標本、兔或狗的骨架標本。
【操作】
骨骼標本經過清潔和消毒處理后對人體是無害的:實驗過程中要愛護標本,應輕拿輕放,不要用力碰擊,以免損毀標本。取拿顱骨標本時,可用食指鉤住顴弓或枕骨大孔,切忌用拇指及食指伸人眶和鼻腔拿取顱骨標本,以免損壞鼻腔和眶壁。不要往標本上刻劃、涂抹或注字。
一、骨的形態、構造和成分
1. 骨的形態 從人體骨架標本上,分辨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的形態及其分布。有些不規則骨的內部有含氣的空腔,稱為含氣骨。含氣骨主要分布在何處,有何意義?
2.骨的構造 觀察幼兒股骨縱剖浸制標本及成人股骨縱行鋸開的標本。長骨的兩端稱骺,中間部分稱骨干。骨的外面包有一層致密結締組織的骨外膜骨外膜內面是骨質,外層骨質致密、較厚,是骨密質,內層骨質較疏松,由許多骨小梁以一定方向交織而成的為骨松質。骨干表面可見1~2個小孔,稱為滋養孔。骨干中間的空腔稱髓腔。髓腔和一切骨松質的空隙內,在生活狀態都充滿骨髓。觀察幼兒股骨,可見骺與骨干之間有一薄層軟骨稱骺軟骨。觀察成人的骨,可見骺軟骨已骨化,僅在原骺軟骨處留一骨質線,稱骺線。取顱蓋骨剖面標本觀察,可見骨密質分為內板和外板。內外兩板之問的骨松質稱板障。
3.骨的成分與特征 觀察經過稀鹽酸處理的脫鈣骨標本,可見骨雖保持外形完整,但非常柔軟并富有彈性。觀察經過燃燒除去有機質的灰化骨標本,可見骨在外形上仍保持原形,但非常酥脆,易斷裂。
二、脊柱
(一)脊柱的組成
在全身骨架標本上觀察脊柱的形狀和組成。脊柱由頸椎(7塊)、胸椎(l2塊)、腰椎(5塊)、骶骨(l塊)和尾骨(1塊)組成。
(二)椎骨的一般形態
觀察一塊胸椎,了解椎骨的一般形態。辨認椎體、椎弓和椎孔。由椎弓發出棘突(一個)、橫突(一對)、上關節突(一對)和下關節突(一對),在上、下關節突的表面均有一關節面。在椎弓根有上切跡和下切跡。椎間孔是怎樣形成的?
(三)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取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標本進行觀察,比較它們的異同。
1.頸椎 椎體小,椎孔較大,橫突有橫突孔,2~6頸椎棘突短,末端分叉,寰椎由前弓、后弓和兩個側塊組成,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樞椎的椎體向上伸出齒突。隆椎棘突特別長,末端不分叉,活體易于觸及。
2.胸椎 椎體的兩側有上、下肋凹,橫突末端有橫突肋凹,棘突長,斜向后下。
3.腰椎 椎體大,椎孔呈三角形,棘突寬而短,呈板狀,伸向后力方。
4.骶骨 由五塊骶椎愈合而成,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盆面四陷,可見4對骶前孔。背側面隆凸,可見正中線有骶正中嵴,嵴外側有4對骶后孔。骶前、后孔均通骶管,骶管下端的裂孔稱骶管裂孔,骶骨側部上份有耳狀面。
5.尾骨 由3~4塊尾椎愈合而成。
(四)椎骨的連接
取一段腰部脊椎縱切面浸制標本進行觀察。相鄰兩個椎骨的上、下關節突組成椎間關節。相鄰兩椎體之間有椎間盤,盤周圍是數層纖維環,由纖維軟骨組成,內部有膠狀物質稱髓核。椎間盤對脊椎的連接和運動有何意義?在椎體的前、后有前縱韌帶和后縱韌帶,在棘突末端有棘上韌帶。
(五)脊柱的生理性彎曲
觀察人類脊柱的側面,對照兔或狗的脊柱標本進行比較。人類脊柱的生理性彎曲各位于何處?有何意義?
三、胸廓
1.胸廓的組成 在全身骨架標本上觀察胸廓的組成。胸廓由12塊胸椎、12對肋及1塊胸骨組成 ,上七對肋以肋軟骨連于胸骨,為真肋;下5對肋不與胸骨直接相連,為假肋;第11、12對肋前端游離,為浮肋。注意觀察人類胸廓的形狀,對照兔或狗的胸廓標本進行比較觀察,了解人類胸廓的特征。
2.肋骨 取一塊典型肋骨觀察,區分肋體、肋結節、肋頸和肋頭。
3.胸骨 取胸骨標本觀察。胸骨可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三部分(胸骨柄上緣為頸靜脈切跡。該切跡兩側為鎖切跡,再向下為第一肋切跡。在胸骨柄與體交界處向前微凸的角度為胸骨角。胸骨體的兩側有多對切跡,為肋軟骨連結處。在活體上摸觸胸骨角。
四、顱骨
(一)顱骨的組成
用顱骨標本及顱骨分離標本,觀察顱骨的組成及各塊顱骨的形態。顱骨可分為腦顱和面顱兩部分。腦顱由8塊骨組成,計有枕骨(1)額骨(1) ,頂骨(2) ,顳骨(2) ,蝶骨(1),篩骨(1) 。面顱由15塊骨組成,計有上頜骨(2)、顴骨(2)、鼻骨(2)、淚骨(2)、腭骨(2)、下鼻甲(2)、犁骨(1)、下頜骨(l)、舌骨(1)。額 骨、篩骨、蝶骨和上頜骨內有含空氣的腔,均與鼻腔相通,稱為鼻旁竇。
(二)顱的整體觀察
除下頜骨和舌骨外,顱骨借膜、縫和軟骨結合成一整體。
1.顱的頂面觀 辨認冠狀縫、矢狀縫和人字縫。
2.顱底內面觀 用鋸開顱蓋的顱骨標本觀察。可見顱底的內面從前向后形成前、中、后三個窩。顱前窩位置很高,容納大腦半球的額葉,中部有雞冠和篩板。篩板上有許多篩孔,為嗅神經根絲通過處。顱中窩較顱前窩為低,容納顳葉。顱中窩中央有蝶鞍,鞍的上面中央有垂體窩,窩的前外側有視神經管,通眶腔。顱中窩的外側部有此裂和孔。眶上裂為顱腔與眶之間的裂縫有神經血管通過。蝶鞍兩側,從前內向后外依次有圓孔、卵圓孔和棘孔。蝶鞍的后部兩側有破裂孔,破裂孔壁上有頸動脈管內口通頸動脈。顱后窩最深,容納小腦、腦橋和延髓。窩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孔的前上方有斜坡,孔的前外側緣有舌下神經管內口,孔的后方有一枕內隆凸。由此向兩側續于橫竇溝,繼而彎曲為乙狀竇溝,末端終于頸靜脈孔。頸靜脈孔的前上有內上耳門,通內耳道。
3. 顱底外面觀 顱底后部中央有枕骨大孔,大孔后方有枕外隆凸,大孔前外側有枕髁。枕髁前外側有舌下神經管外口,外側有頸靜脈孔。孔的前方有頸動脈管外口,外側有莖突。莖突外側有乳突,莖、乳突根部之間有莖乳孔。乳突前方有下頜窩。顱底前部中央有硬腭,硬腭后上方有左、右鼻后孔。
4.顱的前面觀 可見兩眶和骨性鼻腔。眶呈四面錐體形,尖向后內,有視神經管通顱腔。眶內側壁前緣處有淚囊窩,向下續鼻淚管,通入鼻腔;眶外側壁的后部上有眶上裂通顱腔,下有眶下裂通顳下窩。骨性鼻腔前有梨狀孔,后有鼻后孔,中間有骨性鼻中隔將鼻分成左、右兩半;外側壁上有上、中、下鼻甲。
5.顱的側面觀 顱側面中部有外耳門,外耳門前方有顴弓,后方有乳突。顴弓下方為顳窩,下方為顳下窩。額、頂、顳、蝶骨會合處稱翼點。
(三)新生兒顱
取新生兒顱骨標本觀察,并與成人顱骨進行比較,了解新生兒顱的特征。新生兒腦顱與面顱在比例上有何特征?辨認前囟、后囟、前外側囟和后外側囟的位置。
五、上肢骨及其連接
(一)上肢骨的組成
觀察全身骨架標本和分離上肢骨標本。上肢骨由上肢帶骨和自由上肢骨組成
1. 上肢帶骨 包括鎖骨和肩胛骨。觀察它們的位置以及與其他骨相關節的情況
(1)鎖骨 全骨呈“~”形,分辨粗大的胸骨端和扁平的肩峰端。鎖骨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內側凸向前,外側凸向后。辨別鎖骨的左、右側。
(2)肩腳骨 三角形扁骨,分辨二面(前、后面)、三緣(上、外、內側緣)和三個角(內側、外側、下角)。外側角有一個梨狀淺窩稱關節盂。上緣的外側端有突。背側面有肩胛岡,其游離端為肩峰。肩胛岡上、下的淺窩,分別稱岡上窩和岡下窩
2. 自由上肢骨 包括肱骨、尺骨、橈骨和手骨
(l)肱骨 分為一體和上、下端。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頭,頭周圍的淺溝為解剖頸,前方有小結節,外側有大結節,兩結節間有一個淺溝,為結節間溝。上端與體交界處有外科頸。肱骨中部外側有“V”字形三角肌粗隆,其下方為橈神經溝。肱骨下端較扁,向兩側膨出的突起為內上髁和外上髁,在自己的肘部均可摸到。下端關節面的內側份較大,與尺骨相關節為肱骨滑車;外側份較小,略呈球形,為肱骨小頭。滑車前面上方有冠突窩,后面上方有鷹嘴窩。
(2)橈骨 上端為橈骨頭,頭上面有關節凹,頭周圍有環狀關面。頭下方略細稱橈骨頸,頸的內下有橈骨粗隆。上端外側有橈骨莖突,內側有尺切跡,下面有腕關節面。
(3)尺骨 上端粗大,前下方有冠突,后上方有鷹嘴,兩者之間有滑車切跡,冠突下方有尺骨粗隆,冠突的外側有橈骨切跡。下端為尺骨頭,頭周圍有環狀關節面,后內側的突起稱尺骨莖突。
(4)手骨 分腕骨、掌骨和指骨。腕骨共8塊,排成兩列:近側列從橈側至尺側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遠側列從橈側至尺側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掌骨5塊。指骨14塊,拇指兩節,其余四指均為三節。注意觀察第一掌骨與大多角骨關節面形狀,它屬于哪種類型的關節?
(二)上肢骨的主要連結
取肩關節和肘關節解剖標本觀察。
1. 肩關節 為肩胛骨的關節盂和肱骨頭所組成的典型球窩關節。關節盂邊緣有軟骨構成的盂唇,使關節盂略有加深。關節囊較松弛,韌帶少。與肩關節運動靈活相關的結構特點是什么?
2.肘關節 是一個復關節,由肱尺、肱橈、橈尺近側三組關節包在一個關節囊內所組成。關節囊較松弛,兩側有韌帶加強。
六、下肢骨及其連接
(一)下肢骨的組成
觀察全身骨架標本和分離下肢骨標本。下肢骨由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組成。
1. 下肢帶骨 下肢帶骨即髖骨左右各一,上部扁闊,中部窄厚,髖骨中部外面有一深窩,稱髖臼,下部有閉孔。髖骨在幼兒時可分為髂骨、恥骨、坐骨三部分,它們借軟骨連結在一起,成年后,骨化愈合。
髂骨構成髖骨上外側部,分髂骨體和翼。翼上緣稱髂嵴,嵴前、后端均有突出的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兩棘下方,各有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后下棘的下方為坐骨大切跡。髂骨翼內面的淺窩稱髂窩,髂骨翼后下方有粗糙的耳狀面、坐骨組成髖骨下部,分坐骨體和坐骨支。坐骨體與支結合處的后方,有坐骨結節。恥骨組成髖骨的前下部,可分恥骨體和恥骨上、下支。恥骨上、下支交界處的內側面,有恥骨聯合面。
2.自由下肢骨 包括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和足骨。
(l)股骨 分一體和上、下兩端。上端呈球形,為股骨頭,與髖臼組成髖關節。股骨頭下方縮細,為股骨頸。頸與體交界處有兩個突起,稱為大轉子和小轉子股骨體呈圓柱狀。股骨下端向左、右膨大形成內側髁和外側髁,內、外側髁面分別有內上髁和外上髁。內、外側髁后份之間為髁間窩,后下和前面都是關節面,下接脛骨內、外側髁。
(2)髕骨 為人體內最大的籽骨,發生在股四頭肌腱內,參與組成膝關節
(3)脛骨 位于小腿內側,分一體兩端。上端膨大,向兩側形成內側髁和外側髁,上端前面的隆起稱脛骨粗隆,外側髁的后下方有腓關節面。脛骨體呈三棱柱狀,在皮下可摸到脛骨前嵴。下端內側向下的突起稱內踝,外側有腓切跡,與腓骨相接,下端下面有關節面與跗骨相關節。
(4)腓骨 細長,位于脛骨外側,分一體兩端。上端較粗,為腓骨頭,上有腓骨頭關節面與脛骨相關節。體呈三棱形,下端稍尖,稱外踝。
(5)足骨 分為跗骨、跖骨、趾骨。跗骨7塊,又分為距骨、跟骨、骰骨、足舟骨和內側、中間、外側楔骨。跖骨5塊,跖骨分為頭、體、底三部,其底與骰骨、楔骨相關節,跖骨頭與趾骨相關節。趾骨14塊,除拇趾為2節外,其余各有3節。
(二)下肢骨的主要連結
取髖關節、膝關節、骨盆和足弓的解剖標本進行觀察
1.髖關節 由髖臼與股骨頭的關節面組成。髖臼邊緣有髖臼唇附著,使髖臼加深。股骨頭的關節面幾乎都被關節軟骨所遮蓋。股骨頭大部分進入髖臼中形成杵臼關節。髖關節囊內和周圍有韌帶加強,如股骨頭韌帶、髂股韌帶和輪匝帶等。髖關節與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是什么?
2.膝關節 是全身最大且構造最復雜的關節,由股骨下端與脛骨上端及髕骨所組成。膝關節是屈戌關節,關節囊的前壁是股四頭肌腱、髕骨和髕韌帶。關節腔內有前、后交叉韌帶,還有-對纖維軟骨板,稱內、外側半月板。關節囊兩側分別有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
3.骨盆 是由左、右髖骨和骶骨、尾骨借關節、韌帶和軟骨連結而成。左、右恥骨下支間的夾角稱恥骨下角。由于女性骨盆是胎兒孕育和娩出的產道,男、女骨盆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可對照男、女性骨盆標本進行比較、
4.足弓 是跗骨和跖骨借關節、韌帶、腱共同構成一凸向上方的弓,可分為外側縱弓、內側縱弓和橫弓。外側縱弓較低,內側縱弓較高。對照兔或狗的足骨觀察,理解人類足弓的特征及意義。 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