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2-23 10:17 原文鏈接: 頸部增生性肌炎病例分析

     

    患者女,36歲。“發現頸前區腫塊5天”入院。5天前因咽喉部不適觸摸頸部時發現頸前區有一腫塊,約3.0 cm大小,伴有咽喉部不適感,腫塊可隨吞咽上下移動,無吞咽困難、呼吸受限,無聲音嘶啞及手足麻木抽搐,無發熱、頭痛不適。

     

    門診彩超示(圖1):甲狀腺形態、大小正常,包膜平滑,實質回聲不均勻,峽部見一2.8 cm×1.9 cm×1.5 cm實性低回聲包塊,形態不規則,邊界欠清,包塊內未探及明顯血流信號。門診以“甲狀腺腫瘤”收入院。患者病后除上述癥狀外無其它不適。既往體健,病史無特殊。體格檢查:T36.4℃,R20次/min,P74次/min,BP100/65mmHg,咽喉部無充血紅腫。

     

    圖1 彩超顯示峽部實性低回聲包塊,形態不規則,邊界欠清,包塊內未探及明顯血流信號

     

    專科情況:頸軟,氣管居中,甲狀腺增大,無壓痛,峽部偏右葉可捫及腫塊,大小約3.0 cm×2.0 cm,邊界清楚,可隨吞咽上下活動;頸部淋巴結未及明顯腫大。入院后積極準備在全麻下行甲狀腺峽部切除術加喉返神經探查術。術中見甲狀腺峽部與頸前肌群緊密粘連,邊界不清,約2.5 cm×4.0 cm大小,質硬,下極達胸骨后不能觸及,內有黃色稠厚液體,剖視:切面呈結節狀,可見灰白色病灶,并可見囊性變。

     

    術后病理診斷(圖2):(甲狀腺峽部)肌內增生性肌炎,壓迫鄰近部分肌肉和甲狀腺萎縮。術后給予抗炎止血及對癥支持治療,患者康復出院。出院診斷:(頸部)肌內增生性肌炎。

     

    圖2 病理切片高倍鏡下見橫紋肌組織內見梭形細胞,部分細胞為神經節樣嗜堿性巨細胞(HE×200)

     

    討論:

     

    增生性肌炎較為罕見,由Kern于1960年首次報道,病因不明。該病是橫紋肌組織的纖維間隔和筋膜的成纖維細胞的增生性病變。其組織形態與增生性筋膜炎相同,是一種良性病變。但本病生長迅速,常被誤診為腫瘤手術切除而獲得病理確診。本病文獻報道主要見于軀干和肩胛帶的扁平肌,常見于胸大肌、背闊肌和前鋸肌,亦可發生于四肢、腹壁、頭頸部肌肉。增生性肌炎9~82歲均可發病,但好發于中老年人。臨床上以發病部位肌肉內快速出現質硬無痛性結節為常見表現,部分病例可有局部壓痛或不適感。

     

    由于增生性肌炎發生于肌肉內,文獻報道超聲常表現為病變的肌層內部橫斷面呈“龜背征”或“地圖版塊樣”不均質混合回聲,縱切面病變呈梭形,鄰近肌肉組織回聲增強并與正常肌束相延續,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內部血流信號。本例增生性肌炎超聲表現與文獻報道有所差異,主要差異是腫塊內部回聲和血流信號。本例腫塊表現為內部較均勻一致的低回聲信號,未出現中等偏高的混雜信號;其次本例腫塊內無明顯血流信號,與文獻報道明顯不符。結合病理切片回顧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筆者發現本例腫塊中央區域均已囊性變,病理切片顯示瘤內間質分隔成分完全囊變,故未出現文獻報道的混雜信號和血流信號。增生性肌炎需與較為常見的膿性肌炎鑒別。膿性肌炎為感染所致,局部壓痛明顯,臨床上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等感染癥狀,可以從臨床角度鑒別。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