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2歲。主因反復頭痛10年、加重3天,于2019年5月2日入院。患者10年前因車禍致左側額顳部損傷,于當地醫院行左側額顳部頭皮清創縫合術,術后出現右側額顳部持續性脹痛,不隨體位改變,病程中無晨輕暮重以及其他致病情加重或緩解因素,無頭暈、耳鳴、視力障礙等,曾于外院就醫,考慮為顱內占位性病變,但拒絕手術。
入院前3天頭痛癥狀突然加重,性質同前,至我院就診,門診頭部CT檢查顯示右側額顳部交界區-蝶骨小翼膨脹性骨質破壞并大片低密度影,局部骨皮質不連續,未見明確的軟組織腫脹或腫物,左側顴弓陳舊性骨折,腦實質未見明顯異常(圖1);腹部CT提示膽囊結石、急性膽囊炎和局限性腹膜炎,腹腔少量積液。
圖1頭部CT顯示,右側額顳部交界區-蝶骨小翼膨脹性骨質破壞并大片低密度影(箭頭所示),局部骨皮質不連續
門診以“右側顱中窩占位性病變、右側額顳部交界區骨質破壞,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后體格檢查:左側額顳部長度約7cm的弧形縫合瘢痕,其余各項均無異常發現。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7.03×109/L[(3.50~9.50)×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11.75×109/L[(1.80~6.30)×109/L],C-反應蛋白(CRP)187.70mg/L(0.07~8.20mg/L),谷氨酰轉移酶為108U/L(10~60U/L)、膽汁酸總量為19.48μmol/L(0.14~9.66μmol/L)。
頭部MRI顯示右側顳骨膨脹性骨質破壞,大小約33.40mm×20.24mm×28.50mm,內容物呈短或長T1、長T2信號,邊界清晰,DWI呈高信號,增強掃描病灶無明顯強化,腦實質未見異常信號(圖2)。
圖2頭部MRI檢查所見。2a矢狀位T2WI顯示右側顳骨膨脹性破壞,病變呈高信號(箭頭所示);2b橫斷面DWI顯示右側顳骨膨脹性破壞,病變呈高信號(箭頭所示),考慮良性病變(骨囊腫或血管瘤)
臨床診斷:右側顱中窩占位性病變,原因骨囊腫或嗜酸性肉芽腫?于2019年5月14日行開顱腫瘤切除術。根據影像學定位,手術取右側顳前直切口入路,可見病變位于右側額顳部交界區、蝶骨脊外1/3處,大小為33.20mm×20.10mm×30.30mm,質地柔軟,侵犯顱骨但硬腦膜未受累,分塊切除包膜內“豆腐渣”樣內容物,分離病變包膜與硬腦膜,完整切除包膜。術后組織學形態觀察,病變呈囊性,囊壁可見成熟鱗狀上皮,囊內有大量角化物(圖3),病理診斷為右側顱中窩表皮樣囊腫。術后頭痛程度明顯減輕,共住院22天,出院后1年隨訪時CT未見腫瘤復發。
圖3光學顯微鏡觀察病變呈囊性,囊壁可見成熟鱗狀上皮,囊內可見大量角化物,提示表皮樣囊腫(右側顱中窩)HE染色×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