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平滑肌瘤(angioleiomyoma)為良性腫瘤,來源于血管及平滑肌組織豐富的間葉組織;往往發生于體部,尤其多見于四肢,罕見位于顱內,目前文獻報道的病例數僅10余例。其中發生在蝶鞍區的血管平滑肌瘤更為罕見,臨床上極易誤診為垂體腺瘤。現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經病理學確診的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病例報告
例1男,64歲。以“左眼視物模糊6個月”于2011年6月就診。體檢發現左眼顳部上象限視野缺失,雙側視力無明顯下降,雙側瞳孔等大,無眼動障礙;無其他腦神經功能障礙表現。術前增強MRI提示病變呈長T1、長T2性質,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圖1A~C);術前CT提示鞍區占位性病變,腫瘤基本集中在向下明顯擴大的鞍內,向左側鞍旁侵及骨質(圖1D)。
圖1A.術前增強MRI矢狀位顯示鞍底下限,腫瘤不均勻強化;B.術前增強MRI冠狀位示腫瘤不均勻增強。向左側鞍旁生長,推擠頸內動脈;C.軸位他像示腫瘤呈高信號。鞍旁擴展;D.術前CT示鞍區占位性病變。腫瘤向左側鞍旁侵及骨質;
影像及神經外科醫生術前共同診斷為垂體腺瘤,考慮腫瘤基本位于鞍內,行經蝶竇腫瘤切除術。術中發現腫瘤質韌,呈灰紅色,血液供應極其豐富,存在腫瘤包膜。僅取小塊組織行組織活檢,出血量為800 ml,局部給予止血材料填塞止血。術后患者視力、視野同術前。術后增強MRI提示大部腫瘤殘留(圖1E、F),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未見腫瘤內明顯供血或腫瘤染色,僅提示左頸內動脈被向外推擠(圖1G)。術后HE染色病理學檢查提示病變內部大量血管、平滑肌及膠原組織(圖1H)。免疫組化染色提示,血管內皮CD34(+)、Ⅷ因子表達弱陽性;加行CD31、α-平滑肌肌動蛋白、I型膠原蛋白和Ⅲ型膠原蛋白免疫組化染色,顯示為強陽性(圖1 I~L)。
圖1E,F.術后1周增強M砌示大部分腫瘤殘留;G.術后DSA示腫瘤不顯影;H.腫瘤組織HE染色(×200),可見大量的血管、平滑肌及膠原組織:I~L.腫瘤組織免疫組化染色結果,I:血管內皮細胞CD31陽性(×200),J:平滑肌細胞α-平滑肌肌動蛋白陽性(×100),K:腫瘤間質I型膠原蛋白陽性染色(×100),L:腫瘤間質Ⅲ型膠原蛋白陽性染色(×100);
結合HE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最終病理學診斷為血管平滑肌瘤。術后患者接受伽瑪刀治療,伽瑪刀術后1年可見腫瘤高度有所減低,腫瘤頂端與視神經出現間隙,第4年影像顯示腫瘤繼續輕度縮小,可見視神經、視交叉及垂體漏斗(圖1M,N);患者視力較術前也有所好轉。
圖1M,N.伽瑪刀切除殘余病變術后4年,MRI示殘余腫瘤縮小
例2女,40歲。以“雙眼視力下降、視物成雙、停經泌乳1年”于2012年4月就診。體檢提示視力正常,雙顳側視野缺損。MRI提示鞍區、左鞍旁占位性病變,長T1、稍長他信號,增強掃描呈明顯不均勻強化(圖2 A~C)。術前CT平掃示鞍區腫瘤向左側鞍旁侵及骨質(圖2D)。
圖2A~C.術前MRI增強,A:矢狀位顯示鞍底下限,腫瘤不均勻強化,B:冠狀位顯示腫瘤不均勻增強,向左側鞍旁生長,C:軸位;D:術前CT平掃示鞍區腫瘤向左側鞍旁侵及骨質;
行神經內鏡經蝶竇鞍區病變切除術,術中發現腫瘤質軟,呈紅色,血供極豐富。僅行腫瘤部分切除,術中出血量為200 ml。術后MRI顯示腫瘤僅小部分切除(圖2 E,F)。術后病理HE及免疫組化染色結果同病例1(圖2 G~K)。術后行伽瑪刀治療,患者未規律隨訪。
圖2E,F.術后1周增強MRI提示大部分腫瘤殘留;G.HE染色(×200)顯示,腫瘤組織存在大量的血管、平滑肌及膠原組織;H~K.免疫組化染色結果,H:血管內皮細胞CD31陽性(×200),L平滑肌細胞α-平滑肌肌動蛋白陽性(×100),J:腫瘤間質Ⅱ型膠原蛋白陽性(×100);K.腫瘤間質Ⅲ型膠原蛋白陽性(×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