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染色反應是細菌分類和鑒定的重要性狀。它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的。革蘭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僅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而且還可將所有細菌區分為兩大類:染色反應呈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用G+表示;染色反應呈紅色(復染顏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用G-表示。
細菌對于革蘭氏染色的不同反應,是由于它們細胞壁的成分和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較厚(20~80nm)主要是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組成的,僅有一層結構,主要成分為肽聚糖,占細胞壁干重的50%~90%。在染色過程中,當用乙醇處理時,由于脫水而引起網狀結構中的孔徑變小,通透性降低,使結晶紫-碘復合物被保留在細胞內而不易脫色,因此,呈現藍紫色;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物質含量高,當用乙醇處理時,脂類物質溶解,細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結晶紫-碘復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脫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復染液(番紅)的顏色,因此呈現紅色。
革蘭氏陽性細菌:金黃葡萄球菌、鏈球菌、腸球菌、利斯特菌……革蘭氏陰性桿菌:克雷白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流感嗜血桿菌、沙門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