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8-08 15:12 原文鏈接: 青藏科考:象雄都城/王都遺址究竟在哪里?

    中新網西藏阿里8月8日電(記者 孫自法)作為漢藏文獻中記載的青藏高原上一個地域廣闊并有重大影響的部落聯盟/王國,象雄(又稱“羊同”,約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7世紀)相關的歷史文化與考古研究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其中關于象雄都城/王都瓊隆銀城(又稱穹窿銀城)的地理位置一直懸而未決。象泉河沿岸的卡爾東遺址、曲龍遺址在學界都有一定的支持率。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分隊,近日先后來到卡爾東遺址和曲龍遺址開展“青藏高原人地關系綜合考察”工作,為今后象雄文化相關研究奠定基礎。

    科考隊員、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章迪博士介紹說,象雄文化約3500前發源于中國西藏西部的象泉河、獅泉河流域,以牧業經濟為主,如藏北羌塘草原的游牧生計,在河湖谷地區域可能有一定規模的駐牧和青稞等種植活動。象雄王國持續了1000多年,并發展出燦爛的高原文明,直至在公元7世紀被吐蕃滅亡。

    卡爾東遺址地處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士鄉境內的象泉河沿岸,位于一座山丘頂部,海拔約4300米,是一處規模較大的聚落遺址,已發現百余組建筑遺跡,總面積約為13萬平方米。測年結果為公元4-7世紀,相當于象雄后期。此前,考古學者通過試掘發現一批動物遺存,經鑒定有牦牛、山羊、綿羊等,均屬遺址先民飼養的家畜。結合遺址植物考古成果,卡爾東先民應為農牧結合的定居生活。

    曲龍遺址位于阿里地區札達縣達巴鄉曲龍村以西約3公里處,主要分布于象泉河上游南北臺地、沖溝和土林山體上,平均海拔約為4350米,據田野測繪推算,遺址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集中分布著洞窟、宮殿、房址、院落、佛塔、瑪尼石建筑等多類遺跡。其中,以洞窟建筑為該遺址的主體遺存,沿用時間較長。2018年7月至9月,曲龍遺址核心區瓊隆地點首次開展科學考古發掘,出土陶器、石器、鐵器、木器、銅器、皮革、織物、擦擦、寫經、唐卡等生活和宗教遺物,以及各類動物與植物遺存。其中,植物遺存基本都沒有炭化,不僅發現大麥,還有大量稻谷遺存,前者是公元3-4世紀的遺存,后者是公元18世紀左右的遺存。

    通過對卡爾東和曲龍遺址的綜合考察,部分科考隊員認為,扼守象泉河谷地、地勢陡峭易守難攻的卡爾東遺址,作為拱衛象雄的軍事設施(或副都)的可能性更大;地勢相對平緩的曲龍遺址,是都城可能性更高,當然也不排除兩處遺址在不同時期都曾擔當象雄都城的可能性。

    本次科考分隊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陳發虎院士指出,確定象雄都城必須建立在可靠的考古證據基礎上,希望通過本次綜合科考及后續更多考古材料發現研究,來明晰象雄之都究竟“花落”何處。

    據透露,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團隊下一步開展象雄研究的目標主要有三:一是總結高原史前至歷史時期象雄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屬性;二是進一步確定象雄文化的持續時間和空間分布,復原象雄人地關系演變過程,揭示象雄文明興衰與區域環境變遷、高原絲綢之路物質文化交流的互動關系;三是提出以象雄文化為代表的青藏高原高寒文明模式。


    相關文章

    第二次青藏科考獲四項成果

    3月28日,2025中關村論壇“環喜馬拉雅地球科學國際合作”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會上公布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所取得的積極進展。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指出,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為生態環......

    近400米!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發現青藏高原最厚冰川

    第二次青藏科考標志性科考活動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科考從今年8月18日開始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展開,有6個科考分隊15個科考小組400多名科考隊員參與。到9月30日,主體任務已基本完成,科考取得多項......

    第二次青藏科考發布十大進展

    8月18日上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發布會在西藏拉薩舉行。第二次青藏科考是新時代的一項重大標志性科學工程。國家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相關領導、第二次青藏科考......

    珠峰地區地氣觀測試驗:青藏科考隊員們全力以赴

    中新網珠峰站8月7日電(記者孫自法)當青藏高原上清晨的曙光照亮世界之巔時,開展珠峰地區首次水-熱-碳通量航空觀測試驗的青藏科考隊員們,便從扎營處起床,開啟新一天忙碌的野外工作。聚焦“地球第三極”地氣相......

    孫鴻烈:要拿出中國科學家自己的學術成果

     孫鴻烈(下)在青藏高原做考察記錄。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韓揚眉從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到墨脫260公里,海拔落差3000多米。這里是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藏東南。1974年,孫鴻烈帶隊風餐露宿,徒......

    卓奧友峰綜合科考獲取一批珍貴樣品和數據將進一步分析研究

    10月1日,2023年卓奧友峰科考18名隊員成功登頂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據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介紹,目前卓奧友峰綜合科考已經獲取了一批珍貴的樣品和數據,科考隊將進一步深化分析研......

    青藏科考:可可西里熱喀斯特地貌發育明顯

    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研究員林戰舉團隊參與的青藏科考指,可可西里多年凍土呈現快速退化狀態,并由此誘發大量的熱喀斯特地貌發育。可可西里是中國面積最......

    中國“貢嘎”首獲全球碳計劃認證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第八場跨學科學術交流“氣候變化與碳循環”主題交流活動以線下和線上相結合形式召開。與會科學家帶來了近期我國自主研發的“貢嘎”大氣碳反演系統的好消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

    專訪樸世龍院士:積極參與全球碳計劃

    新華網北京8月24日電 題:發揚老一輩青藏科考精神,積極參與全球碳計劃——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樸世龍2022年5月4日中午,13名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

    極度瀕危植物“隱世”百年再現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中,科研人員在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貢嘎山東南坡,發現了“失蹤”百年的極度瀕危植物——尖齒衛矛。1908年,英國植物學......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