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席卷社會各界的熱潮。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正在逐步推進。在日前在濟南舉辦的2017中國自動化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向記者表示,當前,人工智能滲透到了社會各個領域,但目前來看,無論是深度學習還是其它方法,解決的都是單一問題,而人類大腦是一個多問題求解的結構,“當前急需發展強人工智能,而這可以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中得到啟示”。
鄭南寧指出,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都具有不確定性、脆弱性和開放性。今天人工智能的理論框架,建立在演繹邏輯和語義描述的基礎方法之上,但我們不可能對人類社會所有問題都進行建模,因為我們不能把一個行為的所有條件都模擬出來,這就是傳統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因此,我們要建造一種更加健壯的人工智能,需要腦認知和神經科學的啟發”,鄭南寧指出,計算機和人類大腦是為問題求解的物質基礎。在智力和計算能力方面,計算機遠遠超過了人類,但是人類面對的大部分問題都是開放的、動態的、復雜的,大腦在處理這種問題時表現出的想象和創造,還有對復雜問題的分析和描述,是傳統人工智能方法所不能企及的,因此,我們只能從人類大腦的神經網絡結構中,去獲得構造新的人工智能的因素。
鄭南寧介紹,人類大腦非常奇妙,正是在這個物質基礎之上,才演義出人類世界的發展和為問題求解的各種方法,“大腦不是通過一個統一的、未分化的神經網絡,來實現單一的全景優化學習。大腦是模塊化的,具有獨特且相互作用的系統來支持認知功能,如記憶、注意、語言和認知控制。腦認知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為解決人工智能長期存在的規劃與推理問題提供新的方法”。
鄭南寧進一步介紹,人的大腦有800億個神經元容量。我們可以通過大腦的結構連接、功能連接和有效連接的聚合與分離來洞察大腦的認知機理,“大腦的結構連接是相對靜態的,而功能連接和有效研究則具有時空動態演化的特性。有效連接描述了神經元之間的因果與相互影響關系”。
“直覺推理、認知推理和因果模型是構建健壯的人工智能必須考慮的基本因素”,鄭南寧最后表示。
《自然》8月30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一個名為Swift的人工智能(AI)系統,其駕駛無人機的能力可在一對一冠軍賽中戰勝人類對手。該研究結果標志著移動機器人學和機器智能的一個里程碑,或可啟發在其他物理......
8月23日-25日,“AIGC與新聞傳播學教育研討會暨2023中國科技新聞學會數據新聞專委會培訓會議”在西北民族大學召開。會議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和西北民族大學主辦,中國科技新聞學會數據新聞專委會和西北......
2023年度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增選公示根據《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章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評定工作辦法》,學會于2023年3月啟動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候選人提名工作。經學會會士提名、會士評定工作委員會......
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邊緣節點計算平臺的實時數據處理能力與能效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新型存儲器的非易失存內計算技術可實現數據的原位存儲與計算,將數據搬運帶來的功耗與延遲開銷最小化,從而提升邊緣設備......
“過去一段時間,以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成績,而這些已經讓我們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近日,在由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辦的WAVESUMMIT深度學習開發者大......
8月24日,在第二屆云岡數字新基建發展論壇上,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發布《2023人工智能基礎數據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麗解讀了《白皮書......
人工智能迫切需要借鑒生物系統中的微觀、介觀、宏觀等多尺度神經可塑性融合計算機制,以便啟發實現更加高效的類腦連續學習算法,消除人工神經網絡由于采用反向傳播(Backpropagation,BP)等人工學......
長期以來,科幻小說一直認為人工智能(AI)有意識,隨著AI的快速發展,這不再是異想天開,甚至得到了AI領導者的認可。例如,美國OpenAI公司首席科學家IlyaSutskever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一些......
“我奶奶會教我一些蛋糕的制作方法,現在奶奶不在身邊,都沒有人教我了,我學會了新的制作方法也沒有人可以分享……”“你很懷念與所愛的人一起做某些事情的時光。而現在這種關系結束了,這一定很讓人難受。”在北京......
“過去一段時間,以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成績,而這些已經讓我們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近日,在由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辦的WAVESUMMIT深度學習開發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