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6-14 12:17 原文鏈接: 遺傳性神經性肌萎縮的臨床表現

      常于兒童或青春期隱襲起病。男性多于女性,進展緩慢。多數病人肌萎縮和肌無力從下肢遠端肌肉(腓骨肌、伸趾總肌和足部小肌肉)開始,逐漸向上發展,且對稱。少數病人也可從手部開始。肌萎縮常有明顯界限,下肢不超過大腿的下1/3部位,酷似“倒置的酒瓶”(稱“鶴腿”)。由于肌萎縮可出現弓形足、足下垂及馬蹄內翻畸形等,但肌力相對仍較好,與肌萎縮不成比例。上肢肌萎縮多從手部小肌肉開始,但通常不超過前臂下1/3部位。四肢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跟腱反射消失多見。可有四肢套式感覺障礙,同時伴有皮膚粗糙、肢端發涼、少汗或發紺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偶見有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變性和眼球震顫等改變。以上臨床表現常為典型CMT1型病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人可伴有共濟失調、脊柱側凸等改變。

      電生理檢查1/3的患者可見纖顫波和正銳波及動作電位時限延長,運動傳導速度顯著減慢,可低至10~20m/s,感覺傳導速度也減慢,以腓腸神經受累尤為突出。

      Roussy-Lévy綜合征是1926年由Roussy和Lévy首先報道,其臨床特點與Friedreich共濟失調和CMT相似,嬰兒期或出生后發病,首先累及下肢,表現為輕度遠端無力,以后逐漸影響上肢。感覺障礙以位置覺和震動覺損害較重,常伴明顯的感覺性共濟失調,而無小腦體征。四肢遠端肌萎縮,高足弓,脊柱后側凸畸形,腱反射消失。電生理檢查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神經活檢病理符合脫髓鞘周圍神經病改變。本病呈良性發展,70歲仍可行走。

      長期以來多將Roussy-Lévy綜合征歸類于脊髓小腦變性疾病。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本病與CMT1型的基因缺陷完全相同,均位于17p11.2。結合電生理改變和周圍神經活檢病理特點,現已明確,Roussy-Lévy綜合征應歸類于脫髓鞘型CMT,即CMT1型。

      CMT2型與CMT1型的遺傳特征和臨床表現十分相似,但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CMT2型發病年齡較晚,平均為25歲。與CMT1型相比較,CMT2型的發病率低(約為CMT1型的1/3),感覺癥狀相對較輕,上肢很少受累,無周圍神經粗大,弓形足少見,病情進展相對緩慢,且可有平臺期。電生理檢查示運動傳導速度正常或僅有輕度減慢,多不低于38~40m/s。

      CMT3型又稱為Dejerine-Sottas綜合征,其中還包括先天性髓鞘缺陷性神經病(congenitalhypomyelinicneuropathy)。此型臨床少見,僅占全部CMT患者的1%左右。嬰幼兒起病,患兒生長發育遲滯,雙下肢遠端無力、萎縮,后期逐漸累及上肢。四肢遠端有手套襪子樣的感覺障礙,部分患者足部有疼痛麻木。早期即可出現弓形足和脊柱側彎等骨骼畸形。10歲前大多可觸及肥大的表淺神經,尺神經、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尤為明顯。常有腦神經受累,表現為眼球震顫、耳聾和面癱。因本體感覺缺失,幾乎所有病例均有共濟失調。

      CMT4型又稱遺傳性共濟失調性多發性神經炎或Refsum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嬰兒型在嬰兒后期至兒童前期起病,成人型10~30歲起病。周圍神經損害的特點為四肢遠端對稱性運動感覺神經病,表現為遠端肌無力和感覺障礙。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少數患者感覺癥狀可不明顯。視覺受累表現為視力減退、夜盲、視網膜色素變性、視野縮小、瞳孔異常和白內障。多數患者有心肌損害,還可有神經性耳聾、嗅覺喪失、小腦性共濟失調、骨骼畸形、皮膚角化或魚鱗癬。嬰兒型還可有抽搐和肌張力低下。腦脊液蛋白明顯升高,一般在1~3g/L,糖和氯化物含量及細胞數正常。血清植烷酸水平也明顯升高,脂肪酸升高10%~20%。血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中等程度減少。神經電生理檢查示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