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0-05-19 12:49 原文鏈接: 近紅外量子點用于敗血癥小鼠腦血栓在體成像

    近紅外成像可用于小鼠在體深層組織成像,包括淋巴結、腫瘤以及腦血管等。第二近紅外窗口(1000-1400nm)熒光材料與第一近紅外窗口(750-1000nm)材料比較,血液與組織的吸收及散射小,對活體組織具有更深的穿透能力,成像時呈現更高的信噪比。雖然單壁碳納米管、稀土材料、硫化銀量子點等均在第二近紅外窗口發射熒光,但是量子產率低。日本理化研究所Takashi Jin課題組,制備了硫化鉛量子點,量子產率明顯提高,可于785nm激發獲得1100nm發射光,其熒光強度比硫化銀量子點強十倍;透射電鏡顯示直徑小于10nm,在水溶液中非常穩定。

    Yukio Imamura等將硫化鉛量子點(QD1100)經尾靜脈注射入小鼠體內,發現小鼠腦部近紅外熒光信號明顯,清晰顯示腦部血管結構(圖1)。對分離的腦組織進行Z軸分層掃描,確定QD1100對腦血管成像的最大深度是1.6mm。接下來,研究者以LPS腹腔注射誘發腦部血管的血栓形成,18h后尾靜脈注射肝素(血凝抑制劑),最后于成像前10min尾靜脈注射QD1100。近紅外成像使小鼠腦部病理狀態清晰顯示:LPS刺激腦血管斑塊增加,加入肝素使斑塊數量減少60%(圖2)。該項研究首次明確硫化鉛量子點可作為近紅外探針,有效評價腦組織的病理狀態,對于敗血癥腦病進行無損傷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圖1 硫化鉛近紅外量子點(QD1100)顯示腦組織血管結構。

    (a) QD1100尾靜脈注射入麻醉小鼠體內;

    (b) 腦組織在體成像:明場成像(左),未注射QD1100的近紅外成像(中),注射QD1100的近紅外成像(右);

    (c) 腦血管近紅外成像:上圖為去除頭皮的成像,下圖為分離后成像。

     

    圖2 近紅外量子點成像顯示LPS誘發的敗血癥小鼠腦血栓形成。

    (a) 分離腦組織血管的近紅外成像,下排圖片為上排圖片藍色框部位的放大;

    (b) 各組小鼠腦血栓斑塊的數目。

     

    文獻來源:

    Imamura Y, Yamada S, Tsuboi S, Nakane Y, Tsukasaki Y, Komatsuzaki A, Jin T. Near-Infrared Emitting PbS Quantum Dots for in Vivo Fluorescence Imaging of the Thrombotic State in Septic Mouse Brain. Molecules. 2016;21(8).


    相關文章

    研究實現三線態光化學過程的量子相干調控

    研究示意圖。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供圖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與副研究員朱井義團隊直接觀測到量子點-有機分子構成的雜化自由基對的量子相干特性,并實現了三線態光化學產率的高效磁場相......

    西工大團隊在近紅外窄帶發射含硼有機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楊登濤、馮晴亮團隊在《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期刊發表題為“Near-InfraredEmittingHelicallyTwiste......

    我國學者在近紅外發光納米探針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圖(a)傳統鑭系敏化劑(i)與過渡金屬敏化劑(ii)對于激活劑能量傳輸的發光機理;(b)鉻離子和鐿離子摩爾消光系數對比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088101)等資助下,復旦大學張凡團隊在近紅......

    從落后追趕到彎道超車這個南開團隊“瞄準”量子點

    南開大學化學南樓4樓,是化學學院教授龐代文辦公及做實驗的地方。在樓道邊的一個展柜里,除了自己和團隊獲得的諸多榮譽外,還擺放著很多五顏六色的瓶瓶罐罐。里面裝著的是一種清澈且均勻的液體——量子點。什么是量......

    動態可控近紅外圓偏振發光研究獲進展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曲大輝課題組在動態化學調控分子發光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發光性能可調控的動態圓偏振發光材料在不對稱合成、光......

    柚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無損檢測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設施農業研究所無損檢測與智能分選研究團隊在柚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無損檢測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了基于可見/近紅外全透射光譜的柚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無損檢測新方法并進行實驗驗證。相關......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控制恐高的“工作站”

    5月3日,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袁小兵、副研究員潘逸萱團隊對先天恐高反應開展研究,意外發現小鼠大腦中的非成像視覺系統誘發了恐高反應。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通訊》。尋找大腦中專門處理高度威脅的“工......

    北京理工大學團隊在近紅外二區熒光染料理論設計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鄭小燕副教授和材料學院石建兵副教授,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Francisco教授合作,在近紅外二區(NIR-II)熒光染料理論設計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woke......

    上海微系統所石墨烯量子點熒光發光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實驗室丁古巧團隊在石墨烯量子點制備及熒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工作深化了關于石墨烯量子點發光機理的認知,闡釋了多變量體系下機器學習輔助材料制備......

    量子點源產生近乎完美糾纏光子對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量子計算研究所(IQC)科學家匯集了兩項諾貝爾獎的研究概念,從量子點源有效地產生了近乎完美的糾纏光子對。發表在《通信物理》上的該項成果將推動量子通信領域的發展。糾纏光子源示意圖。嵌入半......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