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我國對獻血員開展的輸血傳播疾病標志物的篩查檢驗項目,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體、愛滋病病毒抗體、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梅毒抗體。分析了影響檢驗結果的幾種原因,包括實驗操作、檢驗方法、檢驗試劑的質量、檢測標志物的窗口期。提出了幾條保證檢驗質量的措施,包括實驗室的全面質量管理、實驗室的室內質量控制、實驗室的室間質量評價、實驗室的標準操作規程、檢驗新技術的應用。
1.對獻血員進行經血傳播疾病檢測的項目
項目檢驗方法
o HBsAg--------------ELISA
o 抗-HCV-------------ELISA
o 抗-HIV(1,2)--------ELISA
o ALT----------------速率法
o 梅毒---------------RPR(非特異抗體)
2. 影響檢驗的測定因素:
2.1.檢驗的方法學對測定的影響;
固相酶聯免疫試驗(ELISA)一步法的反應曲線為鐘形曲線,測定吸光度隨著待測標本中抗原濃度的增加而升高至一定后,測定吸光度即隨抗原濃度的增加而開始下降直至不顯色,即所謂的"鉤狀效應"(Hook
effect),也就是我們在免疫沉淀試驗中所稱的"帶現象"(Zone phenomenon)。
在二步法中,隨著待測標本中抗原濃度的逐步增加,將使固相抗體與抗原的結合逐步達到飽和,因此抗原濃度的增加 顯色的加深,成S形變化曲線。
因此,了解試劑盒反應原理有助于結果判斷。
2.2. 待測物的"窗口期" 對測定的影響;
在窗口期會檢測不到待檢物。不同試劑,不同的方法學檢測的窗口期長短不同;靈敏度高的試劑,檢測的窗口期短。
比如: 隨著方法學進展, 抗- HIV窗口期時間縮短:
第一代 間接法 6-8w;
第二代 雙抗原夾心法 3w;
第三代 雙抗原夾心法 + P24 2w;
2.3.試劑的原材料對測定的影響;
ELISA試劑盒的原材料, 比如: 微孔板的質量、 抗原的種類、 抗體類型、 酶結合物的穩定等直接影響檢驗結果。
2.4.ELISA操作對測定的影響;
ELISA的操作,從標本收集、處置和保存、 加樣、 溫育、 洗板、 顯色、 比色、直到結果的Cut-off值判斷等,每一步均影響檢驗結果。
3. 從血站使用試劑的抽檢評價試劑質量:
例舉2000年上半年抗-HCV-ELISA試劑抽檢結果:
八家十批抗-HCV-ELISA試劑盒對中檢所丙肝抗體試劑參考品進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抗-HCV-ELISA試劑抽檢結果
廠家代碼 | 試劑批號 | 失效期 | 抽樣地點及日期 | 敏感性 | 特異性 |
001 | 20000114 | 20000712 | A.(5.10) | 39/40 | 39/40 |
002 | 20000315 | 20000915 | B.(5.10) | 40/40 | 40/40 |
002 | 20000315 | 20000915 | C.(5.14) | 40/40 | 40/40 |
003 | 2000010801 | 20000709 | D.(5.11) | 39/40 | 39/40 |
015 | 20000323 | 20000923 | E.(5.16) | 39/40 | 38/40 |
015 | 20000107 | 20000707 | F.(5.17) | 39/40 | 38/40 |
016 | 991230 | 20000630 | G.(5.14) | 37/40 | 40/40 |
037 | 20000224 | 20000824 | H.(5.11) | 39/40 | 39/40 |
043 | 20000111 | 20000711 | I.(5.18) | 38/40 | 40/40 |
046 | 0000228 | 20000828 | J.(5.18) | 39/40 | 40/40 |
從表1可以看出:
(1). 代碼為015廠家二批, 和016廠家一批,共三批試劑盒檢測結果不符合中檢所檢定標準,不符合比例3/10。
(2).其余合格的試劑盒之間檢測結果顯示差異較大,這種差異反映出目前血站在抗-HCV-ELISA二次篩查中,肯定會有較大的檢驗差異,造成報廢較多的血液。
我們采用美國Ortho 第三代抗HCV-ELISA試劑盒及CHIRON 第三代RIBA HCV抗體確認試劑盒對這幾家試劑盒進行檢測分析的結論:
抗-HCV-ELISA試劑盒如能加強對實際人群中存在的單獨片斷c22p,c33c血清樣品檢出能力,同時加強對陰性樣本中引起非特異性反應的組分C100的鑒別能力;就可以進一步提高國產抗-HCV-ELISA試劑盒質量,解決目前試劑盒之間檢出差異大的問題。
4.檢測的規程完善和檢驗方法的發展:
4.1. 血站實驗室應建立檢驗程序;尤其對ALT檢驗的方法有必要規范。
4.2. 分子生物學檢驗的開展可以縮短"窗口期":
HCV : 抗-HCV-ELISA 窗口期 70d
PCR-RNA 窗口期 14d
HBsAg: HBsAg-ELISA 窗口期 56d
PCR-DNA 窗口期 33d
采用分子生物學檢驗可以縮短"窗口期"
4.3.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抗-HTLV-1/2-ELISA)檢驗:
福建沿海地區陽性率高達 0.45% 。
在高發地區開展該項檢驗是必要的。
5. 建立檢驗實驗室的質量管理規范是血液質量保證的基礎:
規范實驗室的質量管理 , 從人、機、料、法、環五個方面實施實驗室的質量管理;
5.1.人 :
任何一個政策的執行都必須有高素質的人員來執行,通過培訓,使實驗人員掌握實驗原理,能夠進行正確的技術操作,能明確實驗的意義,提供準確的結果。
5.2. 機:
實驗室應具備必需的儀器設備:酶標儀和洗板機或全自動化設備,要建立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常規保養制度,檢測儀器(酶標儀) 的定期校準制度。
5.3.料:
采用國內已批準的 抗-HBV 、抗- HCV、抗-HIV 、 梅毒(特異、非特異、)國內、外試劑。
5.4.法:
實驗室應實施質量管理,建立必要的檢驗程序文件 ( 包括:樣品采集、處置、編號、保存程序;初檢和復檢程序)和操作規程(包括:檢驗操作規程、儀器使用、保養規程);
實驗室應有完整的原始實驗記錄,包括: 環境記錄、樣品接收記錄、樣品傳遞和保存記錄、試劑記錄、儀器記錄、質控記錄、冰箱溫度記錄;記錄的保存;保存地點、保存時間、負責人、借閱、記錄的更改;
實驗室應持續開展室內質控和應獲部中心室間質評合格評價。
5.5.環:
為了保證檢驗質量,實驗室應保證的基本設置: 溫度、濕度、照明、等。
6. 開展室內質量控制和獲得部中心室間質評量值溯源;
6.1. 室內質量控制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由實驗室工作人員,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驟,連續評價本實驗室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監測和控制本室常規工作的精密度,提高本室常規工作中批內、批間樣本檢驗的一致性,以確定測定結果是否可靠、可否發出報告的一項工作。
6.2. 室內質量控制的準備;
開展質量控制的首先需要培訓人才,需要掌握本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規范實驗室質量管理, 控制影響檢驗因素, 進入質控狀態。
室內質控測定結果要盡可能地測出誤差; 同時不使處于"控制"條件下的測定值變成失控(假失控)。
6.3.室間質量評價: 簡稱室間質評(EQA)
室間質量評價是由外單位機構,采取一系列的辦法,連續地、客觀地評價實驗室的結果,發現誤差,并校準結果,使各實驗室之間的結果具有可比性。這是對實驗室操作和實驗方法的回顧性評價。
室間質量評價組織評價者的資格: 公正、權威; 應由第三方執行。
"第三方"概念: 第三方是指獨立于第一方和第二方之外的一方,他與第一方和第二方既無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又無經濟上的利害關系。強調第三方,目的是公正性。
現場調查是室間質量評價的另一種補充形式, 它可以真實、有效地了解被調查實驗室的實際情況;但這種方法費時、費錢。獻血法公布后,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受衛生部委托,執行血管處每年指派的對全國各級血站的抽檢、血站使用試劑質量的抽檢。
室內質控是評價檢驗的精密度;室間質量評價是各實驗室檢驗結果的量值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