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5-26 06:34 原文鏈接: 賀福初:追憶楊芃原教授

    2021-06-04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化學系前系主任楊芃原教授

    因病醫治無效

    于2021年5月31日晚去世 享年72歲

      距公元2021年5月31日已過去2日。

      我是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但兩日里思緒混亂如麻,無法下筆。方得以稍解悲慟,銜哀致誠,寫下這篇文字,悼念我的好戰友——楊芃原教授。

      猶記得初識芃原,是2001年的事情。那時正從事遺傳學的我和做分析化學的錢小紅教授在國內提出并呼吁推動蛋白質組學研究,彼時蛋白質組領域方興未艾,國際上對組學未來的發展路線也茫無所知,幾可謂搶跑階段。我們求賢若渴,期待在蛋白質組分析技術領域有強勁基礎的創始人加入進來,這不僅僅是為了一兩項研究,更是為了新學科的設立和新事業的奠基,分量之重,不言而喻。眾里尋他,在陳竺先生的引薦下,有幸與芃原初識,當時他正是在分析化學這個成熟的領域意氣風發的時候。聽完我的一番介紹,他竟毫不猶豫選擇加入了蛋白質組學第一個973項目的申報籌備工作。已無法考究當初他為何會作出這樣的選擇,但現在來看,他的這一選擇,對于我國的蛋白質組學研究領域,實屬一大幸事;而對于他個人,則是注定了半生的勞碌與奉獻。

    2002年,中國人類蛋白質組組織籌備會,中國北京。第一排左三:楊芃原教授。

      得益于芃原的加入,我們的第一仗就旗開得勝。芃原以他獨到的見地和視角,豐滿了項目的思路和方案,經過數不清的日日夜夜的討論、組稿、再推翻、迭代,從喝茶提神,到咖啡醒腦,再到把酒暢談,本子出來了,山頭也攻下了。蛋白質組學研究受到了國家的重視,973項目也順利得獲支持。這是芃原和我一起打的第一仗,也可以說是中國蛋白質組學團隊打的第一場定乾坤之戰,自此,我們有了立身之本,得天下三分。

      973的第二年,國際HUPO在凡爾賽召開了第一屆蛋白質組學大會,芃原陪著我一起,帶著我們前期論證數輪之后形成的中國方案,在大會上拋出了一記重磅炸彈,拿到了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第一個組織(器官)的領導權。我國的蛋白質組學研究一時受到前所未有的廣泛關注,一舉躋身國際第一梯隊。而在此期間,始終有芃原在我身后,給予了我極大地支持和擁護。

      凡爾賽之后,我們回國開始為籌建蛋白質組研究基地、中國人類蛋白質組組織而籌劃、忙碌。他在得知復旦大學有計劃組建生物醫學研究院的時候,第一時間告訴我,這是個機會,我們可以在北京、上海建立一南一北兩個基地,共同推動蛋白質組學研究在全國的傳播和普及。為了促成此事,我們一道走訪了當時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化學領域的院士、杰青,拜訪了上海市科委、教委、各機關處辦,就為能提出一個拿得出手的、可行的建設方案。我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北京,同時也在為建立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而奔波,沒辦法投入更多的精力。芃原更是包攬了上海當地的各類事務,生物醫學研究院籌建前的兩年里,他積極奔走、上下協調,花費了大量的心血。2004年,當時高校內第一個生物醫學研究院IBS正式成立。從此,芃原和我攜手,搭平臺、建制度、找經費、招人才,為生物與醫學兩個學科領域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礎,為我國蛋白質組學事業的發展揮灑著我們的熱血與情懷。

    2006年5月,國際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研討會,西班牙畢爾巴鄂。第一排左四:楊芃原教授。

      地域沒有阻隔我們共同的事業,距離也沒有影響我們同行的腳步。熟悉芃原的人都知道,他是位“空中飛人”,他這一生,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在旅途中度過的。在鳳凰工程論證初期,工作強度、密度難以想象。芃原幾乎周周都在北京和上海兩地輾轉,我也是經常兩頭跑,甚至有多次都一起忙到了大年三十。然而立項的過程并不順利,我們一度受到重重阻礙。是他積極聯絡協調教育部,成功說服教育部共同參與到這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論證中,這才使得鳳凰工程的論證峰回路轉。

      從相識的第一天起,我們就確立了革命友誼,而這份友誼,也將永存吾心。芃原是個風趣的人,他雖年長我13歲,但一直喊我“老賀”,我開玩笑說我比你小啊,你這樣把我喊老了。芃原卻說,你帶著我們打江山,我們跟著你上!我深知,這聲“老賀”,喊出的是他對我毫無保留的信任,對我們的蛋白質組學事業,無比執著的熱愛。

    2014年8月,亞太國際蛋白質組組織理事合影,泰國曼谷。左一:楊芃原教授。

      芃原深厚的學術功底,充沛的探索熱情和他無私真誠的奉獻精神,伴隨著他的腳步走遍了國內外每一處蛋白質組學研究的角落,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蛋白質組學的年輕人。他一直呼吁“做中國人自己的質譜”,這是他對我國能否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赤子憂心;他一直致力于分析化學、蛋白質組學和質譜儀器的研究與布道,這是他對我國的生命基礎科學乃至國民健康事業的崇高理想和大師情懷。芃原這半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蛋白質組學研究事業,芃原這一世,怎不叫人欽佩!

    2015年10月,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落成,中國北京。左三:楊芃原教授。

      行文方至此,雙目已潸然。

      我們的基礎已經打好,我們的隊伍已經壯大,剛剛迎來了蛋白質組學的春天,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要一起做,還有很多硬仗要一起打,你怎么就忍心離開自己熱愛的事業?我們做了如此多腫瘤相關的研究,卻讓腫瘤從我們身邊奪走了你,竟束手無策。可你也知道,在攻克腫瘤的這場戰役中,我們終會贏的,因為總有像你我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放棄,我們的后輩不會放棄,人類,不會放棄。

      芃原,你太累了,好好休息吧!待攻克腫瘤的那一天,我帶上捷報、帶上酒,再去看你。

      你的

      20年的好戰友

      福初

       2021年6月2日


    相關文章

    4315萬復旦大學公布一批政府采購意向

    近日,復旦大學公布一批政府采購意向,預算4314.9萬元,包括多維度能量代謝測定儀、三重四極桿液質聯用儀、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及顯微成像等。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信息,現將復旦大學6月至12月政府采購意......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孫鑫逝世

    據復旦大學官方微信發布,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孫鑫,因病醫治無效,于2025年5月27日下午15:18在新華醫院逝世,享年87歲。孫鑫據介紹,孫鑫,1938年7......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迎來建院二十周年

    2005年5月,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揭牌運行,今年5月,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迎來建院二十周年。“研究院從誕生起就是創新的產物,是綜合性大學辦醫學院的創新載體,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突破傳統建機制’......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迎來建院二十周年

    2005年5月,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揭牌運行,今年5月,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迎來建院二十周年。“研究院從誕生起就是創新的產物,是綜合性大學辦醫學院的創新載體,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突破傳統建機制’......

    復旦發布首個“氣候變化大氣環境健康”全因圖譜中國報告

    5月20日,在復旦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復旦-新加坡國立大學-高麗大學S3可持續論壇上,復旦大學災害風險綜合研究(IRDR)極端天氣氣候與健康風險互聯和治理國際卓越中心發布《氣候變化-大氣環境-健康全因圖譜......

    獲捐1億,復旦大學附屬醫院發展基金啟動

    5月17日,距離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紀念日還有10天,復旦大學附屬醫院發展基金(以下簡稱“基金”)成立,重點支持復旦大學附屬醫院在醫療、教學、科研及管理等方面的持續發展。基金啟動資金1億元人民幣,由......

    獲捐1000萬復旦大學化學系瑞清基金設立

    5月10日,復旦大學化學學科百年啟動儀式暨校友“智匯”高峰論壇在江灣校區化學樓舉行。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出席啟動儀式并致辭。1984級化學系無機化學專業校友、復旦大學校董譚瑞清捐贈人民幣1......

    來了!復旦大學藥學院團隊手把手教您藥物設計

    2025年7月23-26日,陶術特邀 復旦大學藥學院人工智能藥物設計團隊 授課的第四期藥物設計培訓班將在上海麗昂豪生大酒店正式開班!培訓班師資隊伍內容強大,三位老師均為藥物分子設計......

    800萬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2025年4至12月政府采購意向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2025年4至12月政府采購意向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20......

    “沉默腫瘤”首張全景分子圖譜繪成

    7日,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該院院長虞先濬教授聯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長海醫院等單位的研究團隊,歷時5年成功繪制全球首張無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瘤多組學全景圖譜,并......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