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在國際化的大潮流下,贏得中國科技國際話語權和中文期刊共同發展和繁榮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也許把握好各自的定位,堅持質量第一,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中國人見面寒暄常說“你吃飯了嗎?”因為民以食為天,寒暄語體現了“有飯吃”的重要性。在當今的學術界,大家常用的寒暄變成了“最近發論文了嗎”。如果發了,接下來的第二個問題一定是“發哪兒了?影響因子多少”。從寒暄語的改變,足以看出論文在高校和研究所的重要地位。
令人“又愛又恨”的論文
無論是普通學生,還是教授、學者,也不論是高校,還是研究所,為了畢業、為了工作、為了“帽子”、為了成績,為了單位的排名,用熱火朝天拼論文來形容一點兒也不過分。論文在許多方面的影響力都不可謂不大,論文數量和質量甚至和GDP一樣是國際實力的核心指標。
雖然論文非常重要,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論文到底是什么。其實論文和工廠的鋼鐵產品、農民的糧食一樣,是科研人員的勞動成果。不一樣的是,有些成果能直接轉化成現時成果,如農業產量和工業效率的提高;有些則不能馬上體現出來,甚至被證明是錯的或毫無價值,真正“挨罵的”正是這部分。
不幸的是,中國正是在這一部分和英美科技的差距最大。所以中國對論文,一是“愛得瘋狂”,二是“恨之入骨”。愛的是,論文是科研成果的體現,中國的SCI論文產出量達到世界第二,這讓中國有一定底氣和世界科技大國比拼,讓中國人腰板變直。恨的是,中國的高水平論文或科技成果,還沒有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很多方面因沒有話語權,而被人誣蔑“偷人家技術”,這些論文正是“沒有現時價值”的、對現任領導的政績——GDP沒有任何幫助的“垃圾”。
若干年后,又有人抱怨科學家為什么拿不到“諾獎”?為什么總是落后于英美?科學家有時被社會、行政官員“訓斥”得抬不起頭來。科學家也很委屈:不是我們不爭氣,而是指揮棒總是改變方向。
去年年底,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五部門要求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關鍵還是一個字“唯”。論文、學位、職稱和獎項都是好東西,也是科研界絕大多數人都在“追求”的東西。但因為“唯”,使得亂象叢生,如作假、剽竊、做雷同論文,分拆論文,唯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并列通訊作者,中文期刊沒落、期刊商業化等。學術界也有少數人又開始認為“論文根本沒用”。
那么,怎么才能正確地看待論文,客觀看待論文背后的腦力勞動?
筆者在美國做教授近30年,也在國內兼職近10年,并一直關心美國和中國的“科研生態”。在此,筆者想談談論文的“唯”和“不唯”:誰要“唯”,誰“不要唯”?說得更準確些,論文的重要性和如何評價論文,四唯的其他三點,筆者在此不再贅述,因為論文是其他三點的根基。
“唯論文”與“跟風研究”
論文和ZL同等重要,是腦力勞動工作成果的體現。科研人員的本職工作就是科研,而論文是科研成果的一個重要體現,沒有論文產出,如何證明其完成了本職工作?如何證明你是優秀科研人才?所以必須以論文為核心考核目標,這是全世界學術界的共識。
但作為研究生和未來的科學工作者,必須從最基本的訓練開始。研究生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如何系統地培養自己發現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假說,再進行實驗和理論推導驗證,最后把科研結果整理出來,以論文形式發表出來,并經過同行評審認可,作為科學歷史的一部分。如果做了許多研究,而不發表論文,其科研訓練是不完善的,思維是不縝密的,在科學史上是留不下任何腳印的。
設想,如果愛因斯坦、牛頓、楊振寧的研究結果不發表,他們還會有今天的學術地位嗎?他們論文的現時價值在哪里?在企業界不寫論文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企業的核心目標是產品開發和競爭, 但并不代表他們不需要研究,只是結果保密罷了,或者以ZL形式發表并保護了。
第二,我們要把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和技術發明改進區別對待。技術發明和改進常常是基于基礎研究的成果。有時是基于觀察和經驗,不一定知道其背后的科學基礎。發明的應用會很快產生“現時”效果,如農業增產、工業效率提高,導致GTP的提高。應用科學是基礎科學和應用發明間的過渡。基礎科學是理論和對自然規律的探索。這些研究和論文產出的特征是探索未知,其價值常常不會在目前顯現出來。
孟德爾的遺傳定律是1865~1866年研究出來的,其發表的論文一直沒有受到重視。直到35年后才被人認識到其意義,成為動植物育種和人類疾病檢測的理論基礎。
從科學現象的發現到其原理的闡述,再到技術的發明應用,中間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比如,如今被普遍應用的植物轉基因技術,就源于1908年發現的一種植物根莖部疾病,當時沒有重大影響。直到上世紀70年代,人們才搞清其機理——致病農桿菌將自身基因轉到植物里,讓植物為自己產生食物。這讓科學家想到,“我們能否讓細菌把我們需要的基因也轉入植物”。該想法經過約10年的研究才被證明可行,又經過10年,轉基因才正式上市。如果沒有科學家近90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何來今天這一革命性生物技術?
所以,社會評價科學家勞動成果的價值,不僅是現時價值,還要看它們的潛在和長遠價值。今天很多諾貝爾獎的成果也是幾十年前的研究成果,且那些學術論文很多都不是發在頂尖學術期刊上的,也就是說,其價值在當時并未被認為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從這個角度講,我們要理直氣壯地“唯論文”。但評價論文的價值不能“唯影響因子”。論文價值應該讓時間檢驗。所以,基礎研究是一個國家技術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后勁”,沒有基礎論文的產出,國家就沒有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持久動力。沒有核心技術,經濟就要受制于人。
第三,國內常常詬病“跟風研究”,認為這類研究和產出的論文雷同且毫無用處。這也是國內“詛咒”“唯論文”的一部分。在筆者看來,我們也要客觀地看“跟風研究”。
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到某個方面,是需要“量體裁衣”的。很多“量體”和“裁衣”過程,就是“跟風研究”和“微創新”的過程,這個“山寨”過程也給培養基礎科研人員提供了很多機會。一是“學徒和學藝”和小孩學走路一樣,是個必須的過程。二是先學會藝,才能“精藝”。科研也一樣,很難一步邁上科學巔峰,大國科學的地位也絕不是短期可以達到的。
如果人才培養是個代繼過程,那么,“跟風研究”和“依瓢畫葫蘆”發表論文就無法避免,這也是最好的訓練和培養“中端”和“中段”人才、技術人員的過程。這些論文是從基礎研究跨入應用研究的過渡,也是從單一應用擴展成普遍應用的過程。一些小的研究成果可以轉換成新的產品,是一個漸進提高的過程。不注重這個過程,想一步登天,那永遠也達不到科研和技術強國地位。
中國這些年的科研、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也正是在這個科學和技術“跟風”過程中成長和壯大的。做“跟風研究”的人,發表的論文也是非常有價值的,也應該值得驕傲和自豪。
如何才能不唯論文
國內“唯論文”泛濫的根源不是“論文不重要”,也不是科學家“為發論文而發論文”,而是評價時“唯論文”、 唯論文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
科研界領導如何才能“不唯論文”?從筆者在美國的考察來看,美國研究型大學也非常重視論文,論文也是對科研工作的核心評價指標。那么差別在哪里?一是論文不是唯一評價指標,是重要評價指標之一。二是內行評價而不是科研處行政人員只數論文。三是考評時不是一年一評,而是滾動考核,讓科學家更注重做一些“研究大科學問題”的論文,畢竟原創研究是最有價值的。一些好的研究成果和好的論文不是一年半載就能做出來的。鼓勵和容忍“坐冷板凳”做一些有風險的研究,失敗了也可以接受。
評價人才更不能“唯論文”,不能僅看已發表的論文數量和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一是過去發表的論文不代表學生完全有自主創新科研能力。二是這些研究可能存在一些非科研能力要素。
這個過程也適用于各類人才評價。美國大學一個助理教授的崗位面試要兩天,而國內很多學校的招聘,人事處或學院(系)數論文,用期刊評價指標籠統地評價單篇論文,對人品、合作能力、未來潛力、未來研究方向、職業道德等方面,幾乎沒有任何評價,或者遠遠重視不夠。
評價學術論文一定要考慮到科研人員的分工、興趣和志向的差別。由于這些差別,產出的成果和價值也是不一樣的,但研究都非常重要。有些是對科學和技術的推進“今天就有用”,有些通過改進“明天會有用”,也有一些研究可能“幾十年也不會有用”,但“很多年以后就變成顛覆性的、革命性的技術”。因此,對科研人員要進行分類評價。這在美國的農業領域非常突出,是依據人員被招聘進來時的崗位描述來評估的。做基礎研究的就是要發高水平論文,做農業技術推廣的,以服務產業和發應用型論文為主。最近幾年,國內正在開始試行或實施類似制度,可喜可賀。
不唯論文的另一個要點是不唯論文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盡管目前各類期刊有其評價指標,“高水平”期刊其實在科研人員心里也是相對的。這些期刊的品牌、論文質量的遴選標準和期刊定位,是主編和學術群體在長期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但優秀期刊論文并不一定總是最優秀的,主編和審稿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從科學家角度看,沒有發到頂尖期刊,自然很失望,但不必唯期刊。做出來的論文一定要發出來。論文是對科學的貢獻,只有發出來,才是科學史的一部分。美國之所以有今天的科技領先地位,和其上百年堅持具有突破性的基礎研究、高體量和高質量的論文是分不開的。
論文總是要發表的,而發不發卻由期刊的主編和審稿人決定。作為《園藝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期刊的主編,筆者最近和《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的主編崔曉峰、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康涅狄格大學教授李義、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實驗室教授楊孝漢都認為,主編也不能唯論文。不能唯牛人的論文,不能唯趕時髦的論文。要認真對待年輕人的論文,認真對待一些有創新但“偏門”的研究論文。中國現在能絕對掌握話語權的高端期刊數還非常少,如何才能提升頂尖期刊論文的話語權,也需要科學界的共同努力。
“唯論文”的另一個大問題是,“唯SCI論文”導致中文期刊的衰敗。對此,筆者想說的是,中文期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是應用性的研究成果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在國內,交流和技術轉化會更方便快捷,二是中國的人文社科具有中國特色,也應該以中文為主。但在全球化和“科學無國界”的環境下,SCI論文會更具國際影響力。中國科技國際影響力的大幅提升,這些年也仰仗SCI論文的數量和質量,而不是中文論文數和質量。
很不幸,中國近200年的科技落后導致中國在世界科技領域的話語權下降,英語成為世界科技語言。如何才能在國際化的大潮流下,贏得中國科技國際話語權和中文期刊共同發展和繁榮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也許把握好各自的定位,堅持質量第一,問題就會得到解決。如果不僅是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還寫在世界的大地上,豈不更好?
截至7月10日,科學網APP論文頻道在推出1400本期刊最新論文資訊的基礎上,再次新增100本期刊!在過往活動中,我們也收到了不少用戶關于活動參與方式的反饋。為了方便用戶,科學網APP進行了功能升級,......
抄襲撤稿 7月3日,河南省紀委監委發布消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原院長宋協偉(正處級)涉嫌嚴重職務違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教育部紀檢監察組和河南省許昌市監委監察調查。宋協偉官宣落馬......
知名影視演員楊冪在C刊擴展版發表文章的話題引起熱議。國家廣電總局主管、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主辦的學術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擴展版、北大中文核心)在2024年第六期發表了一篇名為《淺......
在本專欄往期文章中,我提到了國外高校的博士論文審查情況。那么,歐美大學中是否也有博士論文的校外盲審機制?如果有,它們是怎么做的?如果沒有,原因何在?它們的經驗,對于我們來說有何可借鑒的方面?美國高校:......
編譯|馮維維Nature,20June2024,Volume630Issue8017《自然》,2024年6月20日,第630卷,8017期物理學PhysicsAsecondaryatmosphereo......
近日,美國查爾斯·德魯醫科大學副校長JayduttVadgama(杰杜特·瓦德加瑪)的一篇論文被期刊撤回,原因是“該論文與此前發表的論文涉嫌圖像重復,主編不再相信其數據”。但這位副校長“不同意撤稿”,......
各高校、研究院(所)及有關機構:為推動我國儀器儀表領域的科技進步,激勵儀器儀表領域的博士畢業生潛心鉆研,務實創新,展示宣傳一批高水平的博士學位論文,激勵更多青年科學家為儀器強國做出更大的貢獻,中國儀器......
5月29日,南京中醫藥大學朱家鵬教授團隊,以第一完成單位身份在Nature發表研究成果,這是該校70年來第一篇Nature論文。基于此,南京中醫藥大學授予朱家鵬“人才突出貢獻獎”,并給予100萬元經費......
截至5月25日,科學網APP論文頻道在推出1300本期刊最新論文資訊的基礎上,再次新增100本期刊!在過往活動中,我們也收到了不少用戶關于活動參與方式的反饋。為了方便用戶,科學網APP進行了功能升級,......
“撤回我們的論文是不合理的,這項研究將保護數百萬人的生命!”接連遭遇3次撤稿后,印度阿米提大學教授SanalKumar“破防了”。在近20年的學術生涯中,他提出了一項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全新理論,但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