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機制
本病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不少人根據免疫組化研究P53腫瘤蛋白表達的檢測與文獻上鱗狀細胞癌的報告相同,從而認為角化棘皮瘤為一種退行性鱗狀細胞癌亞類,角化棘皮瘤中的炎癥細胞浸潤大多為由白介素2和黏附分子激活的CD4+T淋巴細胞與鱗狀細胞癌的炎癥浸潤細胞相似,亦提示二者有相同的關聯。
病理表現為:
1.早期
可見表皮凹陷呈火山口樣,其中充滿角質,表皮底部增生,表皮突不規則地向真皮內延伸,這些表皮突與周圍的間質分界不清,并含有不典型細胞和許多核分裂相,在真皮內可見炎性細胞浸潤。
2.發育成熟期
病變中心部位可見大而不規則的表皮凹陷,其中充滿角質,兩側表皮像口唇狀或拱壁狀伸展于凹陷處兩側,基底部表皮呈不規則性增生,并可出現一定程度的不典型性,但較早期病變為輕。
3.消退期
表皮增生停止,火山口樣表皮凹陷逐漸變平,角質消失,基底部大多數細胞發生角化。
癥狀
可分4型即單發性、多發性、發疹性和邊緣離心性角化棘皮瘤。
1.單發性角化棘皮瘤(solitary keratoacanthoma) 皮損迅速增長,在3~8周內從1mm的斑疹或丘疹可發展到25mm大小半球形,圓屋頂形、皮膚色結節。結節表面可見平滑的火山口中央充以角栓。皮損光滑發亮與周圍界限清楚,表面可見毛細血管走行。非典型角化棘皮瘤常見,有些類似脂溢性角化病或良性棘皮瘤,另一些則呈結節增殖性外觀,火山口樣凹陷。巨大角化棘皮瘤指直徑大于2cm,常侵犯鼻和眼瞼。甲下角化棘皮瘤罕見,有觸痛,呈破壞性火山口狀中央常致末端指骨損傷,甲下損害常不自然消退,且早期引起其下方的骨破壞。在放射線下其特點為新月狀溶骨性缺損不伴發硬化癥或骨膜反應。單發性角化棘皮瘤好發于曝光區,如面中部手背和臂部,其他如臀部、大腿部、陰莖、耳和頭部亦可受累。女性手背部損害較少小腿部損害常見口腔黏膜罕見。多見于中老年,男較少見本病有趣的特點為迅速增長約需2~6周,繼之在2~6周內保持穩定,最后在2~6周后自行消退,遺留輕度凹陷性瘢痕。但亦有一些損害需6個月到1年才能完全消退。據估計約5%的損害可復發。
2.多發性角化棘皮瘤(multiple keratoacanthoma) 此劃角化棘皮痛常稱為Ferguson Smith型多發性自愈性角化棘皮瘤,臨床上和組織學上與孤立性皮損相同。皮損數目不等,通常為3~10個局限于某一部位本病好發于顏面、軀干和陰部。多見于青年男性。
另一型家族性泛發性角化棘皮瘤已被報告,稱Ferguson Smith型自愈性鱗狀上皮瘤(Ferguson smith type of self-healing squamous epithelioma)本型不同之處在于劇烈瘙癢,持續多年,易誤診為結節性癢疹。
3.發疹性角化棘皮瘤(eruptive keratoacanthomas) 此型角化棘皮瘤的特點為泛發性圓屋頂狀皮膚色丘疹性發疹,直徑2~7mm。皮疹數目多,但掌跖不受累。口腔黏膜可被累及。有些以劇烈瘙癢為特點,可見雙側瞼外翻和口部狹小。有些損害特別是肩部和臂部的某些損害呈線狀排列。本型較其他型角化棘皮瘤免疫抑制發病率較高。已有報告伴發紅斑性狼瘡、白血病、麻風、腎移植光化學療法燒傷和放射治療者。夏日病情惡化,再次說明紫外線與本病發病有關 。
4.邊緣離心性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sentrifugum marginatum) 本型不常見,1962年首先由Miedzinski和Kozakewicz報告,其特點為皮損進行性向周圍擴張,同時中央治愈,遺留萎縮。皮損直徑5~30cm通常累及手背和脛前區。本型與巨大孤立性角化棘皮瘤不同之處在于本型無自愈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