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方法原理 | 血液流變學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動性和變形性規律的科學。血液的流變性包括血液宏觀流動性(黏度)、血細胞流變性(紅細胞的聚集性和變形性)和血液生化物質對血液流變性的影響(纖維蛋白原,球蛋白)等三個方面。血液流變性異常在某些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血液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懸浮液,作為溶劑的血漿不是均質的,而是含有各種分子量、分子形狀和含量各不相同的蛋白質;作為懸浮于血漿中的血細胞,不僅數量非常大,而且還是具有黏彈性的可塑體,這些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聚合呈串狀,甚至呈多維的團塊,從而產生很大的流動阻力。另一方面,這種血細胞聚集體也可能完全分散為單個血細胞,甚至單個血細胞還可沿流動方向作拉長變形,這些變化將使流動阻力大為減小,上述這些特點使血液表現出比一般非牛頓型流體更為復雜的流變學特征。血液流變學檢測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的流動性質和凝固性質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變化規律。檢測的基本指標包括血液黏度、血細胞比容(HCT)、紅細胞的聚集性和變形性、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性、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等。血液黏度的測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標;血液黏度是反映血液流變性的綜合指標,血液黏度的高低與血液循環的優劣或血液供應的多少密切相關,凡能影響血液流變性的各種因素都能從血液黏度的變化表現出來。血液黏度的增高被認為是有血栓形成可能的指標之一,而血液黏度的降低可用于判斷出血量的多少以及病情預測的重要指標。 |
---|
實驗材料 | 血液 |
---|
儀器、耗材 | 錐-板式旋轉黏度計 |
---|
實驗步驟 | 錐板黏度計基本操作
1. 開機前,利用氣泡水準器,調整主機水平位置。
2. 放松定位桿并旋轉180度,取下試樣杯,將試樣杯與恒溫水浴相連,并使恒溫水浴運轉。
3. 裝待測血樣。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待測血樣,排除氣泡,將血樣注入試樣杯,裝上主機。
4. 黏度測量。應在循環恒溫水浴水溫平衡,即試樣杯溫度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先將轉速旋鈕旋到低速格,轉軸鎖緊把手置于釋放位置,開啟電源后,啟動旋轉開關,進行黏度測量。 展開 |
---|
注意事項 | 血液黏度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它是血漿黏度、血細胞壓積、紅細胞變形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細胞流變特性等的綜合表現。在作血液黏度檢測中,應注意:
1. 無論采取何種類型黏度儀都要按具體操作要求,嚴格控制。
2. 工作溫度,一般來說,溫度升高使體液黏度降低,溫度下降使體液黏度增高。但血液情況十分復雜,溫度升高將導致紅細胞聚集增高,于是使血液低剪切率黏度升高,而血漿黏度和高剪切率血液黏度都降低。使用旋轉式黏度儀測定血液相對黏度,尤其在高剪切率下,不隨溫度變化(15℃-40℃)而改變。但毛細管黏度計測定血液黏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當溫度升高至 41℃ 以上時,由于血漿蛋白和紅細胞膜均出現變化,導致紅細胞硬度增加,使血液黏度升高。
3. 血樣準備,采血過程中注意剪切可能造成紅細胞的損傷;常溫中血樣的貯存不應超過4h,血樣中不能有氣泡,纖維絲、雜物等。
4. 抗凝劑,一般用肝素或EDTA作抗凝劑。 展開 |
---|
其他 | 血液流變學的檢測方法
血液黏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變特性。血液黏度測定包括全血黏度(η b)和血漿黏度(η b)測定。血液黏度的單位以 mPa·s (毫帕·秒)表示。
血液黏度測定的方法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毛細管黏度測定法,另一類是旋轉式黏度測定法。
(一)毛細管黏度計測量法
毛細管法測定血液黏度的理論依據是泊肅葉定律。當液體流經毛細管時,將遵循下列公式:Q=πr4 P/8ηL,即流量Q與管道兩端的壓力差P、管道半徑r成正比,并與管道長度L和流體黏度η成反比。式中的流量Q也等于V/t,V為流經毛細管的容積,t為流動的時間,即V/t =πr4P/8ηL。
通常r、L、P都可以在實驗條件下恒定,若恒定流量Q,則η∝t,因此,通過測定液體流經毛細管的時間t即可計算出液體黏度η。
毛細管黏度測定方法只適用血漿黏度的測定。
(二)旋轉式黏度測量方法
旋轉式黏度測量的原理是以一個能以不同轉速主動旋轉的物體,通過對被測液體的作用、帶動與其有同軸心的另一個物體被動地旋轉并產生一定大小的力矩,只要知道主動旋轉物體的幾何形狀,旋轉速度以及被動旋轉物體所產生的力矩大小,就可以計算出被測液體所受的切應力(τ)和產生的切變率(γ),利用公式η=τ/γ,即可計算出被測液體的黏度。利用此原理制造的黏度計為旋轉黏度計。目前常用的有錐板式黏度計和圓桶式黏度計。主要結構為一旋轉的圓桶或圓板和同軸心的內層圓桶或圓錐,兩者之間狹窄的縫隙為被測液體樣品,內層圓桶或圓錐靠金屬扭絲K懸吊起來。此類黏度計的最大優點是可以通過改變旋轉速度改變切變率,可以測量很廣范圍內切變率(0.04~4000s-1)下的液體黏度。此外,兩旋轉物體間縫隙很小,故很少的液體樣品即可測量,并有很高的精確度,尤其適用于全血黏度的測量。
1. 錐-板式旋轉黏度計
亦稱圓錐-平板式旋轉黏度儀,主要部件為一大頂角的圓錐體和一平板,錐板黏度計只要求錐與板有相對運動,若下面的板旋轉稱為下旋轉式,若上面的錐旋轉,則稱為上旋轉式。
錐-板式旋轉黏度儀,有較寬的剪切率范圍,可測出在不同剪切率下相應的表觀黏度值,這樣就可以作出血樣的黏度隨剪切率變化的曲線,故錐-板式黏度儀,是測定非牛頓流體比較理想的設備。
2. 同軸圓筒式黏度儀
即懸絲式黏度儀 為無摩擦結構的血液流變儀,此型黏度儀可準確測量剪切率 1s-1 ~ 200s-1 范圍的血液黏度,靈敏度高,使用壽命長。
(三)影響血液黏度的主要因素
1. 血細胞壓積(HCT) 血液中血細胞以紅細胞為主,約占血細胞體積的 95% ,因此,HCT是影響血液黏度的最重要因素,當 HCT 超過 0.45 以上時,血液黏度與HCT呈指數增加。
2. 紅細胞聚集與變形 紅細胞聚集主要影響低剪切下血液黏度。紅細胞聚集增多時,低剪切下血液表觀黏度增高;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或喪失,紅細胞在微血管中流動時的黏度也就增加。
3. 血漿蛋白 血漿蛋白是影響血漿黏度的主要因素,也是血液黏度的一個影響因素。血漿蛋白對血漿黏度的影響決定于血漿蛋白的含量,分子的形狀和大小,蛋白的含量愈高,血漿黏度愈高。纖維蛋白原對血漿黏度影響最大。
4. pH 及滲透壓 pH 和滲透壓對血液流變性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它們引起紅細胞聚集性和變形性的改變。pH 降低可使紅細胞膜變硬,細胞變形下降。低滲狀態可使紅細胞球形化,變形性降低。高滲條件可使細胞內水分外流,細胞內黏度升高。因而這些因素都可使低剪切率下黏度降低,高剪切率下黏度升高。 展 |
---|